梅亮| 技術創新與國家發展:互補性資產驅動價值獲取

2021-01-11 MBA中國網

技術變革長期被視為驅動增長的重要因素(Schumpeter, 1911, 1939; Solow, 1957; Dosi et al., 1988),經濟史學家進一步強調關鍵技術(如蒸汽機、電力、半導體等)對持續增長的重要性(Rosenberg, 1982)。典型如十八世紀至今,全球在重大技術創新驅動下,歷經「工業革命」-「蒸汽與鐵路」-「鋼鐵、電力與重工業」-「石油、汽車與規模化生產」以及「信息與通訊」的發展轉型(Perez, 2010)。

當前,全球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均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對國家發展的意義。以美國為例:今年5月27日,美國國會啟動探討《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Bill),主張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更名為「國家科學技術基金會」,並在未來5年面向10大科技領域投資1000億美元以推動國家科技的領先優勢。10月15日,美國發布《關鍵與新興技術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y),在對技術創新的國家戰略做出明確規劃同時,提出20項關鍵與新興技術清單,旨在爭奪前沿技術話語權以保持美國全球領導力。

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2016年5月20日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但也進一步指出「我國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發達國家在科學前沿和高技術領域仍然佔據明顯領先優勢,我國支撐產業升級、引領未來發展的科學技術儲備亟待加強」。

然而,技術創新受到高度關注同時,一個現象不容忽視:許多技術創新的發源國並未真正獲取技術創新之於國家發展的價值回報。

舉例而言:全球第一臺蒸汽機原型於17世紀80至90年代間由法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帕潘(Denis Papin)發明,但直到工業革命,英國才真正實現蒸汽機大規模產業化的價值回報;現代意義上的汽車最早誕生於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和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Wilhelm Daimler)的發明創造,可最早完成全球汽車主導型設計、實現低成本高品質汽車製造創新價值收益的,則是福特公司T型汽車為代表的美國汽車產業;再如英國,最早發明的火車、民用噴氣式飛機、醫學成像技術等,也在美國與歐洲等其他國家取得技術創新的發展成就。

理論層面,Mansfield(1977)、Griliches(1992)、Hall(2010)等均證明:研發活動投入形成的社會價值溢出,往往成倍於研發投入者自身的創新回報。這引發技術創新者與後進者對獲取創新價值收益的思考。

創新者如何從技術創新中獲得價值回報?David Teece在其經典的創新收益框架中提及幾個重要因素:

1、智慧財產權保護為核心的專屬性體制(Appropriability Regime)。關注技術創新者能否成功對其技術發明進行保護,以降低技術創新被模仿及知識溢出的風險;

2、時機與標準。技術發明的創新價值主要存在於大規模市場化,創新獲益需要找準技術發明轉化為市場公認、且具有排他性技術架構與產品設計的時機與標準;

3、互補性資產。技術發明(除核心技術本身)獲取價值收益所需的其他資源,如輔助性技術、工程製造、分銷、服務、市場等。

將這一框架延伸至國家層面,技術領先國針對後發國家科技領域的諸多行動得以解釋:如建立專利保護之外更嚴厲的技術轉移與技術合作限制以強化專屬性體制;特定時點啟動限制後發國家技術創新產品及服務的全球化輸出,以阻礙產業主導型設計與標準的建立;定點打擊後發高技術企業全球供應鏈,以限制其互補性資產積累與應用。

那後發國家如何應對?或者說:創新的後進者如何獲取技術創新的價值回報?

不可否認強化基礎研究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等重要舉措的意義,如中國高鐵面向龐巴迪、阿爾斯通、川崎重工、西門子四國領先企業動車組原型的引進與學習,以及2008年「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實施等,為突破動車組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化瓶頸提供了重要支撐,並逐步建構以標準化動車組為核心的主導性設計。但本文主張後發國家(或者一般意義上的創新後進者),通過關注技術創新的互補性資產,以實現技術創新面向國家發展的價值獲取。實踐的例子能夠提供「關注互補性資產」這一主張的支持。

成熟技術領域,我國全球最大的科技人力資源存量規模(如最大規模R&D人員與工程師人數)、最大範圍的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等,為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價值獲取提供強大的互補性資產基礎。以中國高鐵為例,國家「四縱四橫」 到「八縱八橫」鐵路網工程建設,以及完備工業體系支撐的軌道、橋梁、隧道、車站等工程設計與製造能力,為中國高鐵產業動車組技術創新價值提供了不可複製的互補性資產。

新興技術領域,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加強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領域的戰略投入,新興技術本身蘊含的顛覆性、高成長潛力、深遠影響、知識基礎的交叉整合、不確定性與模糊性等(Rotolo et al., 2015),提供給中國等後發國家面向特定技術創新領域並跑和領跑的「機會窗口」。

以人工智慧為例,其作為一項「通用性技術」呈現三個基本特徵:1、廣泛的應用基礎與應用場景;2、能夠持續進行技術改進;3、能夠驅動應用產業的發展與互補性的創新(Bresnahan and Trajtenberg, 1995)。美國布魯金斯學會 2018年在分析報告《人工智慧改變世界》中即預測:人工智慧將使全球 GDP增加15.7萬億美元,到2030年推動經濟增長比例達到14%。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相關報告對人工智慧發展歷史和演化過程的總結,除去1956年-1974年人工智慧研究初創期以政府投入為基礎的研究與創新,人工智慧發展的幾次高潮均深度依賴於應用研究領域這一互補性資產的湧現與發展。如1980年-1987年「專家系統」應用研究引發的人工智慧研究與創新投資熱潮、1993年-2011年計算力加強與數據驅動的人工智慧應用研究興起,以及2012年以來伴隨數據可獲得、連接連通、計算力提高所引發的機器學習、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等應用研究場域的快速發展等。

由此,無論是成熟技術領域還是新興技術領域,應重視並充分發揮我國完備工業體系與產業應用情境的互補性資產優勢,通過產業內需求,牽引技術創新由應用端向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領域的創新倒逼,以及跨產業間技術創新資源復用與重組,以創造價值獲取與競爭優勢轉化的條件。如大飛機和高鐵等「大國重器」需求牽引的一系列國家重大基礎與應用研究計劃,工業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組織平臺化與生態化創新,以及航空航天空氣動力學研究與技術平臺對高鐵動車組技術創新的跨界應用等。

此外,我們不能忽視我國龐大市場需求與場景多樣性這一引導產業技術創新價值獲取的互補性資產。正是本土市場龐大的用戶基數與豐富的商業模式創新場景,才使中國在數位化辦公、移動社交與支付等多個領域走在世界領先,大數據、雲計算以及數位化轉型實踐,正在為各個產業的升級與技術創新的價值獲取提供可持續的支撐。

後發國家通過關注技術創新的互補性資產,可以作為技術創新有益於國家發展的途徑選擇。

梅亮: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創新與戰略管理、開放式創新、責任式創新、組織共生與創新生態系統、中國產業創新演化。

相關焦點

  • 誰能從創新中真正獲利?-誰能從創新中真正獲利? ——快科技(驅動之...
    對於創業公司,讓創新模式難以複製的因素一般是網絡效應、獨一無二的技術、或者僅有的幾個能應用此項技術的工程師,以及用戶遷移成本。不幸的是,眼下很多創業公司都不具備這種優勢。第二,互補性資產將會決定大公司是否會進行複製要讓你的商業模式運轉起來,除了技術還需要其他的東西:分發渠道、生產能力、以及對其他平臺的依賴(需要運營商、銀行網絡、Facebook等等)。
  •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有哪些?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段確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加快實施這一戰略,特制定本綱要。
  • 全網寶——創新網絡技術驅動品牌價值
    摘要:憑藉在數字營銷行業的出色表現,全網寶從2014年至今見證了所參與行業發展的顛覆和創新。如今的市場正在往多元化快速發展,如何更深刻塑造企業的推廣,更多體驗、效率之外,是否能夠實現市場與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全網寶以「創新網絡技術驅動品牌價值」為使命,以專業嚴謹的態度,記錄數字營銷的成長時刻。
  • 永川:以創新驅動發展全局
    「十三五」以來,永川區科技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功創建國家高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雙創示範基地三大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以點帶面、創新機制、順勢而為、彰顯特色,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創新主體,不斷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可以說,科技創新已成為永川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和不竭動力。
  • 中持股份邵凱: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做環境技術領軍企業
    示範工程  從環境修復、ROT模式創新、工業園區IES,到環境調查概念廠、城鄉生態綜合體,再到區域有機廢棄物綜合解決方案、環境大建設,中持股份一直在理念上引領行業,不斷用技術、模式、  在內部布局的前提下,中持股份還進行外部的技術生態連結和技術協作。中持股份連結了行業一大批典型代表,參股了一些公司。比如,江蘇康泰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翰祺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積極主導和參與了國家一些重大專項課題、標準和規範。比如,國家十二五863課題、國家十二五水專項、國家十三五水專項等;連結了國內頂尖的大專院校,包括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環科院等。
  • 寶盈創新驅動股票A(009491)詳細資料
    投資策略 (一)股票投資策略1、創新驅動主題的界定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
  • 林致遠|如何實現創新驅動的經濟高質量發展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林致遠教授、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廈門市委員會副會長、高級經濟師黃安傑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深入分析為了實現創新驅動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應當從哪些方面著手。
  • 5G:推動技術創新與價值創造
    11月27日,作為2020世界5G大會高峰論壇之一,第八屆未來信息通信技術及戰略國際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本屆研討會以「技術創新與價值創造」為主題。會上,政府官員、來自中外知名企業界精英和研究院所、高校的專家學者等重磅嘉賓就數字世界與價值創造、5G與全球數字治理、創新驅動下的ICDT未來十年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 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驅動發展
    近日國家領導人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堅持創新就是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現代生活中,科技的進步伴隨著我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從出行到消費體驗,科技創新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科技創新讓生活更加便捷。
  • 南方創新驅動混合C(009930)詳細資料
    此外,本基金將持續地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資產配置風險監控,適時地做出相應的調整。2、股票投資策略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但經濟運行的效率不高,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均GDP離發達國家都有較大的差距,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亟需轉變方式。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答案在於「創新」。在十九大報告中,「創新」一詞出現50餘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中國海防獲金牛最具投資價值獎 「內生+外延」並舉驅動發展
    來源:時刻頭條11月19日,由中國證券報、海口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暨第22屆上市公司金牛獎頒獎典禮"在海口舉行,國內水聲系統核心龍頭企業中國海防(600764.SH)榮膺金牛最具投資價值獎。
  • 桔子數科:以創新驅動新時代金融科技發展
    (原標題:桔子數科:以創新驅動新時代金融科技發展) 近日,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
  • 【權威訪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擺在各項規劃任務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虎牙李萌:技術驅動內容創新 融媒體協作推動視聽行業發展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19日電 11月19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導,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的「首屆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在北京開幕。大會上,虎牙公司高級副總裁李萌發表題為「科技賦能內容,加速網絡視聽領域創新」的主旨演講,與2000餘家參會機構分享了虎牙公司的視聽成果。
  • 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 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
    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作為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始終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科技創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要求我們堅定不移落實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搶佔發展先機、贏得競爭優勢。
  • 《金融電子化》發雲信達張兵撰文:新技術驅動的數據備份應用創新
    《金融電子化》雜誌2020年7月刊封面專題「金融業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向縱深演進」,惟改革者進,惟改革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加快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已經變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必需,如今借力「新基建」的東風,金融業的創新和探索正向縱深發展。封面專題刊發雲信達創始人、CEO張兵撰文《新技術驅動的數據備份應用創新》,探索CDM技術在數據備份領域的創新之路。
  • 石鋒資產董事長郭鋒:研究驅動 成長價值
    摘要 【石鋒資產董事長郭鋒:研究驅動 成長價值】郭鋒先生是成長價值投資的踐行者,深度研究消費,醫藥,科技,周期等賽道,擅長均衡配置,以追求長期持續複利為目標。
  • 【迎接黨代會】堅持頂天立地 全方位服務支撐國家和區域創新驅動發展
    ,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構建更加富有成效的產學研協同合作新模式,打造高端智庫,全方位服務支撐國家和區域創新驅動發展。1.實施基礎研究「登峰計劃」,增強源頭創新能力學校持續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堅持「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的科研」兩手抓,聚焦世界學術前沿,面向國民經濟發展主戰場,集聚創新資源,不斷優化學術生態,鼓勵學科交叉,培育戰略性、前瞻性、引領性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力爭從源頭上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增強基礎研究支撐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
  • 院士說丨歐陽明高院士:創新驅動發展,什麼驅動創新
    院士說丨歐陽明高院士:創新驅動發展,什麼驅動創新 2020-06-30 0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技術資產——科創企業的核心資產
    一般而言,企業資產主要有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等。按照會計準則,技術的資產表達是無形資產,比如專利、著作權和商標等註冊智慧財產權。但是在技術飛躍發展和科技創新具有巨大商業價值的時代,圍繞智力資本和創新資源的大量投資與併購,本質上都是剝離掉傳統會計資產的技術資產投資併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