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物質,是指由反原子構成的物質,反粒子與所對應的粒子在質量、自旋、平均壽命和磁矩大小都相同,再帶電的情況下兩者所帶電量相等而符號相反。反物質基本上是指一個大類,即正電子。起初國外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宇宙中的正電子之後,研究了正電子的性質之後,就將這類與地球上存在的粒子其電性相反的粒子稱為反物質。
相信喜愛天體物理學的朋友們都知道反物質的一些用途。比如比較先進的一些科技,反物質武器,反物質動力系統等,但這些現在都還沒有真正的完全實現。在太空中,排除了各大恆星,行星,小行星,彗星,衛星,氣體以及塵埃之後,太空中剩餘的也就是暗物質,黑洞,白洞以及蟲洞(未證實),但唯獨沒有反物質黑洞。
反物質黑洞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反物質黑洞,那是否又存在反物質宇宙?
黑洞的來歷絕大多數人可能都不清楚,黑洞是德國的一位天文學家通過計算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得出的解尋找到的「視界」,而後通過天文學家的研究和計算,他們得到了光也不能逃逸出這個「視界」,隨後美國物理學家將這個連光都不能逃逸出去的「視界」稱為黑洞,而這也是現在科學家們研究黑洞的設備叫做「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原因了!
迄今為止,宇宙中存在著5大類黑洞,這5大類黑洞分別為:1.不旋轉無電荷黑洞(史瓦西黑洞),2.不旋轉帶電黑洞(R-N黑洞),3.旋轉無電荷黑洞(克爾黑洞),4.雙星黑洞,5.一般黑洞(克爾-紐曼黑洞),而這5大類黑洞又可以通過其形成的奇點進行細分。
雖然宇宙當中的黑洞類別當中存在著兩種帶電的黑洞(一般黑洞非常常見,屬於旋轉帶電黑洞),但是這類黑洞的電性一般存在時間不長,也就是說如果存在一個帶電的黑洞,那麼它不可能一直存在電性,一個帶有任何性質電荷的黑洞都會吸引周圍時空中的相反電荷的粒子,並且會在吸收過程中逐漸失去它的電性。
這也就是反物質黑洞不存在的一大原因了。既然帶電的黑洞在移動的過程中會逐漸吸收周圍時空中的帶電粒子中和它的電性,那麼也就不會存在著有相反電性的黑洞了!有的人可能會說:「不是還存在雙星黑洞嗎?為什麼就說不存在反物質黑洞了?萬一這兩個黑洞質量相等,電性相反呢?」。
雙星黑洞指的是一顆恆星再向著黑洞演化的過程中,與其他恆星形成的黑洞所構成一個「雙星系統」,維持雙星黑洞運行的條件是它們之間的引力,而非電性。所以反物質黑洞的確不存在。不過呢,雖然反物質黑洞不存在,但是反物質宇宙是有可能存在的!
「費城實驗」的進行證實了自然界中存在其他的宇宙,即平行宇宙
反物質宇宙存在與否,可以對比一下我國的「太極圖」,太極圖中的一種形狀與兩種顏色,像極了「鏡像世界」。19世紀90年代末,國外以為科學家提出:與物質一樣,有一個與其鏡像對應的反物質存在,這個想法當時轟動了科學界,科學家們紛紛說:「既然這樣,那宇宙中是否存在著與我們的世界互相鏡像存在的世界呢?」。
這個反物質宇宙還得將時間往之後的時間推移,其實愛因斯坦也提過相應的想法(遺留下的手稿中),或許大家從一些科幻小說中了解到過一個叫做「費城實驗」的時間點,其實這個時間點不是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它的原型來自現實世界中真實的「費城實驗」。
1943年年底,某國海軍在費城中進行了一項秘密實驗,按照他們的設想,他們是要將自己手中的一艘艦船和船員們等送到另一個空間,沒想到這項實驗真的成功了!實驗過程中,實驗人員使用脈衝器和非脈衝器在艦船周圍搭建了一個超大型的磁場,將它們包圍了起來,隨後,磁場中冒出了許多煙霧,同時艦船和船員們也消失在了實驗人員們的眼前。當它們停下試驗後,周圍的人都被嚇到了,而隨後它們卻被通知到它們的船員出現在了距離實驗地點470公裡外的地區。
造成這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沒錯,就是所謂的「平行宇宙」,其實在科學家們的眼中,當某物質周圍存在著強大的磁場時,這個磁場會將物質的分子結構重新排列,以使其進入其他的時空,而這次實驗也證實了自然界中多空間的存在,只不過這個平行宇宙的是否為「反物質宇宙」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