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成為越來越多普通學子「逆天改命」的重要途徑。
南都周刊特約撰稿 陳楊 餘亦婷 郭正一
編輯 | 王卓嬌
2020年12月26號,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開考。自去年考研報名人數首次突破300萬人後,今年繼續大幅增長。根據教育部官宣,我國研究生報考人數已從2016年的177萬人增至今年的377萬人。
考研成為越來越多普通學子「逆天改命」的重要途徑。「985>211>一本>二本>大專」的考研鄙視鏈也在社會中生根發芽。
2020年12月26日,在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崇文中學考點,考生在等候入場時複習。(圖/CFP)
在今年大熱的職場觀察類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2》中,選手丁輝格外有話題度。普通二本畢業,跨專業考上名校法學研究生,29歲裸辭穩定的工作上綜藝爭取知名律所的offer,不斷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他從第一期開始就備受關注。相比於其他名校傍身、學歷開掛的實習生,許多人覺得丁輝才是大多數打工人更真實和理想的寫照。
周雯: 但我覺得,丁輝並不普通
末流二本學校;兩分之差與211失之交臂;最終選擇一本院校研究生
我太想要名校光環的加持了
雖然丁輝的本科是二本院校,但是研究生卻考上名校。這對於大多數像我們這樣更為普通的考生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高考之後,為了不復讀,我執拗地選擇了一所末流的二本院校。學校很小,老師也很少,上課時好多老師甚至還在用幾年前的ppt,連時間都懶得改一下。
學校的學習氛圍很淡,自習室幾乎都是空的,只有到期末考試前人才會多一些。以至於我就算獲得了國家獎學金,拿到了很多比賽的第一名,也會自卑地覺得,一定是自己的學校太差了,才會這麼容易得獎。
從大一剛進校起,我就一直想著要通過考研來證明自己,因此想報考一所211院校。老師知道後開始勸,「不要把目標定的太高,很容易考不上」。我糾結了好幾天,即使知道了系裡上一屆學長學姐沒有一個人考研成功,還是堅持了選211的想法。我太想要名校光環的加持了。
但最後,我以兩分之差與一志願學校失之交臂。此後漫漫的調劑之路,更是讓我明白了本科院校的重要性。
我加了十幾個調劑群,每個群裡大家都在熱火朝天地交流信息,最活躍的永遠是那些本科211、985的同學,她們一邊抱怨調劑難,一邊挑選著學校。我一直在群裡潛水不說話,我不明白為什麼每個群裡都有這麼多本科211、985的同學,更不明白她們本科已經這麼好了為什麼還要考研。
幸好,因為本科時獲得的國獎以及豐富競賽經歷,我爭取到了兩所雙非院校(非985、非211)的機會,我選擇了其中一所一本院校並順利通過複試,成為了一名研究生。
我本以為終於可以鬆了一口氣了,但到讀研了之後才發現,自己仍然是學歷最差的那個,班上一半以上的同學本科都來自211院校。第一節課自我介紹時,看到大家自信地說出自己本科院校的名字,我更是羞於啟齒。而且我發現,不僅是學歷差距,學習能力也存在巨大差別,本科所學的內容過於淺顯,以至於很多作業內容我一開始根本跟不上。
因此,我只好減少自己娛樂、休息的時間盡力追趕。整整一學期,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去圖書館,常常借鑑同學的優秀作業來學習,一周只有一兩次跟舍友一起去外面吃頓飯。好在慢慢跟上了進度,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得到了一個很不錯的暑假實習機會。我覺得,這些都是研究生這個平臺帶給我的。
雖然已經接受了自己跟同學間的學歷差距,但如果不是必要,我還是不願意提自己的本科學校。我常常後悔,如果高中可以更努力一點就好了,甚至有時幻想,如果時光回溯,我一定會選擇復讀。
2020年12月27日,廣州流花中學考點,考生席地而坐,等待入場
文科調劑圈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報考學校一時爽,出分調劑火葬場」。一所學校放出個位數的調劑名額甚至會引來幾百位考生申請。有的學校還會在調劑要求中明確指出,只接收本科來自雙一流大學的考生。
鄒宇凡:每當看到這種限制條件,我都會暗自慶幸,自己至少還有報名的資格。
本科211;只在調劑時稍佔優勢;當時「211」的名頭就像一把珍貴的保護傘
相比於其他同學通過考研提升學歷水平,我覺得自己這個研究生考得「有點虧」。因為身邊的人都說,「考研要往上一個層次的學校考,比如本科是二本,考研至少要考到一本,本科是普一至少要考211,本科是211就考985。」但自己費了半天勁,本科和研究生都在一所211院校,「沒進步」。
本科四年,我幾乎沒有參加過學生組織和學校活動。無論是學校校慶還是登上熱搜,都覺得和自己沒什麼關係。唯一一次感到學校帶來的利處,是考研調劑的時候。當時,我的初試分數卡著一志願複試線,一邊準備複試,一邊著手調劑。
即使如此,我從頭到尾也只收到了兩所學校的調劑通知,一所是普通一本院校全日制的名額,一所是211院校的非全日制名額。當煩躁得無法靜下心來看書時,我也會加入調劑信息群裡,跟群友們一起討論。
有幾次,當我說自己本科是211院校後,群裡有小夥伴安慰說「你好歹是211,肯定能上岸的」。雖然當時群裡也有985院校的同學「顆粒無收」,而且即使得到了調劑通知,也要經過筆試、面試,初試和複試分數加權後的排名才能決定自己有沒有考上,但當時我還是感到「211院校」的名頭就像一把珍貴的保護傘,讓人有點希望。
幸而,最終一志願上岸了。回想兩年前,我常常覺得自己本科過於懶散,沒有爭取到保研機會,不得不辛苦地考研。上岸以後,我想把讀研生活當作新的開始。
才入學時學姐就告訴我,要儘早確定自己畢業之後是工作還是讀博,如果想讀博就要有成果、有文章。開學講座中,學長介紹的自己通過發論文獲得國家獎學金的經歷也讓我倍感羨慕。沒課的時候,我常常從早到晚泡在圖書管裡看文獻,希望可以早點確立研究方向,深耕下去。有時我甚至想直接問導師,每天到底需要花多久時間、看多少篇論文,才能達到「能輸出」的水平。
有段時間,我在朋友圈看到本科是985院校的同學發表了文章,還沒仔細看論文的標題,便下意識地想,「不愧是985出來的學生」。而聽說本科是二本院校的同學也發了論文,我則會悄悄去知網上查看發表期刊的水平,甚至把論文下載下來通讀一遍。如果是普通期刊,或者覺得寫得一般,才覺得「過了心裡那道坎」。
每到這時,我都覺得自己挺荒唐的。畢竟誰的論文不是自己認認真真花時間和精力寫出來的呢?但想到本身就在學校水平上「原地踏步」,自己如果在學習競爭中還敗下陣來,多少會覺得有些挫敗,所以不自覺地加入鄙視鏈中尋找安慰。
三本學生姚冰冰從西安培華學院考研至西北大學,她說自己位於鄙視鏈底端,備考時會隱瞞考研這件事,怕考不上丟人,剛考上時也不敢說來自三本院校。考研鄙視鏈一直存在,她認為這是正常的,要適應既定社會規則才能活得更好。這條新聞在今年考研前夕曾引發網絡熱議。
王一凡:雙非一本院校畢業;體制內工作三年決定考研;被同事酸:藉口不想上班
考上了,一定要把錄取通知書摔在他們臉上
我是工作三年之後決定再去考研的。本科畢業於太原科技大學,是一所雙非一本院校。
大四時一戰失敗,畢業後回到山西晉城蘭花集團工作。但沒過多久,我感到我現在的工作是那種一眼就能看到二十年後是什麼樣子的工作,生活是那種一眼能看到四十年後是什麼樣子的生活。加之考研的理想仍然在心中揮之不去,我現在的工作本身也很輕鬆,便起了邊工作邊考研的念頭。
我有體制內工作的經驗,公共管理也是自己喜歡的專業之一,幾番衡量後,選擇了中國傳媒大學,即有名氣也有學術氛圍。
為了考研,我放棄了很多下班後和同事們的娛樂活動,專心在家閉關苦讀。長時間從集體活動中隱身,讓我和同事之間的關係有一些脫節,也聽到了不少不理解的閒話。工位後面的胖同事每次提到我總要強調,這是一個工作三年還想考研的人。「三年」兩個字每次都會被他咬得很重。
幸而,工作考研得到了領導的支持,並承諾工作上會照顧一二,身邊親近的同事也會偶爾幫忙分擔一些工作,讓我有更多時間看書。這樣的優待也不免招惹來了其他同事的一些不滿。特別是了解到我的本科並非名校,質疑的聲音更大了。「他可能只是想不上班,用考研當藉口。」午餐時候類似的話總會傳到我的耳朵裡,「畢竟本科就那樣,還想要考研,也不看看自己啥水平。」
請假、複習、工作,構成了我初試前全部的生活內容。在某一次請假之後,無意間在樓道裡聽到兩名同事在議論,猜測我是不是能力不行,還是適應力不行,是不是在工作環境裡呆不下去才選擇考研來換個環境,是不是沒本事再找其他工作了才又回到學校裡去?我頓時僵在樓道裡,等到說話聲漸漸遠去才一步一步挪回辦公室。當時的尷尬一直留在心裡,現在回想起來仍然窩火,當時就想考上了,一定要把錄取通知書摔在他們臉上。
家裡人也覺得我的決定太過草率,所有的路都已經鋪好了,按部就班走下去,就一定會有很好的結果,何必再考研呢?越是臨近初試的日子,我就越焦慮,失眠也變得極其嚴重。後來索性放棄,通宵達旦看書複習,什麼時候看困了,什麼時候上床睡覺。
幸運的是,熬過了那段時間,我最終成功上岸。但永遠有人為了上岸、往上走還在苦苦掙扎。
考研之後,還有人生……
不可否認,在當今社會,學歷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越來越多選擇考研的同學也是為了爭取更好的平臺。而對於本科普通的同學來說,考上研後如何好好利用這個平臺也尤為重要。
曾經在某500強企業做HR王凱說到,除了有些公司會比較介意本科學歷以外,大部分公司反而會更看重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成果跟實習經歷。有一些同學讀研以後覺得和別人有差距,不好意思去參加任何的學術活動、比賽,不去豐富實習經歷。
他們無比艱辛地站在了211,985的這個平臺上,卻沒有把握住這個平臺帶來的機遇。最終研究生畢業的時候也只是比本科同學多上了幾年學而已。回想起自己最輝煌的,也只是考上研究生的那一刻。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來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