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這種說法,「洋快餐」的雞都是速成雞,因為飼料裡加激素,所以長得特別快,一個半月就能從孵出到上餐桌。
這種雞養殖場邊上的蒼蠅吃了都會死,孩子吃了容易性早熟,大人吃了對身體也有傷害,甚至還有傳言說速成雞有「三頭六臂」,於是人們「聞雞色變」。今天就來聊聊關於速成雞的健康安全問題。
四十天出籠的速成雞正常嗎?
其實,速成雞都屬於大快型白羽雞,他們是靠良種選育和科學餵飼得到的,跟激素、抗生素沒有關係,體型大、長得快、飼料轉化率高就是它們的特點。自1950年現代養雞業興起,那種至少養上半年的肉雞就已成為了歷史,只是肉雞生長快的這種常識還沒有被大眾所接納。
目前世界上,肉雞的生長周期已經從1976年的63天縮短到2007年的33天,體重也從之前的1300克增長到了2000克。北京鴨的生長速度則更快,經過42天的餵飼,甚至可以生長到3000克。
所以,肉雞40天出籠是很正常的,它們是科學育種、正確管理和合理餵飼出來的,是世界養殖業發展的成果,大家可以放心的食用。
速成雞是打激素、抗生素嗎?
我們傳統印象中的雞從孵出來到屠宰使用,最起碼要養上半年;現在的雞為什麼四十來天就出籠了,還比散養的雞更重?
有人就認為這些速成雞一定是用了激素、抗生素。甚至網上還能找到給雞打針的圖片,也撥動著消費者的情緒。其實這不一定就是在給雞打激素,在2012年上海市食監部門抽檢了450件禽肉樣品,均未檢出激素。就算給雞打針,也是在使用抗生素,這都是為了使雞避免一些病毒如禽流感的侵害。還有研究表示,農家散養雞的細菌感染率還要高於工業養殖的肉雞,所以使用一些抗生素,也都是為了保障食品安全,與增重無關。只要在合理的停藥期停止使用抗生素,雞肉中的殘留量對人體是不會造成危害的。
實際上,生長激素是有一個閾值的,肉雞在自身生長中就會產生分泌,激素甚至還會增加肉雞患病的風險,增加死亡率,而且一些注射,皮下包埋的操作也很麻煩,得不償失,所以給肉雞使用並不現實。而且激素也不是想用就能用的,我國早就明文規定禁止動物餵飼中使用激素類藥品,違規者是要受到處罰的。
土雞就比速成雞有營養嗎?
很多人覺著土雞比速成雞運動更多,吃的飼料更健康,土雞的營養價值就比速成雞的高,願意去買昂貴的土雞。
由於現代禽畜養殖業的發展,養殖場會科學的根據速成雞的各個生長階段的特點和營養需求,配比出適合每個階段的飼料,同時標準、封閉的養殖環境,提供合適的光照、溫溼度,這都有利於速成雞的健康快速生長。有研究表明,兩種雞肉的營養價值並沒有差異,由於合適配比的飼料能提供更為充足的維生素、礦物質,甚至速成雞的雞蛋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是略高於土雞蛋的。
我們不該根據自身對於肉雞生長的經驗就妄下結論,速成雞其實比散養土雞雖然味道上稍微差了一點,但更加安全,物美價廉。
轉載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