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分裂染色體後它又以促進癌細胞生長的方式重新組合

2020-12-27 騰訊網

癌症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因為它與某些疾病不同,它是一個移動的目標,不斷演變以逃避和抵制治療。

在一篇發表在2020年12月23日網上發行的論文中自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School Of Medicine)和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Ludwig Institute For CancerResearch)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與紐約和英國的同事一起,描述了一種被稱為「發色症」的現象是如何分裂染色體的,染色體隨後以最終促進癌細胞生長的方式重組。

嗜鉻菌是細胞歷史上一個災難性的突變事件,它涉及基因組的大規模重排,而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獲得重排和突變。基因組重排是許多癌症的一個關鍵特徵,它允許突變的細胞生長或生長更快,而不受抗癌療法的影響。

第一位作者奧費爾·肖沙尼(Ofer Shoshani)博士說:「這些重排可以一步一步發生。」他是論文的資深作者唐·克利夫蘭(Don克利夫蘭)的博士後研究員,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神經科學和細胞與分子醫學教授。

「在嗜鉻細胞分裂過程中,一個細胞中的染色體會被粉碎成許多碎片,在某些情況下會有數百個,然後以混亂的順序重新組裝。一些片段會丟失,而另一些片段則會繼續以染色體外dna(Ecdna)的形式存在。其中一些ecdna元素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形成一種稱為」雙分鐘「的微小染色體。」

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許多類型的癌症中,多達一半的癌細胞含有攜帶致癌基因的ecdna。

在最新的研究中,克利夫蘭、肖沙尼和他的同事們利用染色體結構的直接可視化技術來確定基因擴增的步驟和對甲氨蝶呤的耐藥機制。甲氨蝶呤是最早的化療藥物之一,目前仍在廣泛應用。

該研究小組與英國WellcomSanger研究所癌症、衰老和體細胞突變負責人、資深作者peter j.Campbell合作,對發展出抗藥性的細胞的全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揭示了染色體碎裂突變開始形成攜帶抗腫瘤治療抗藥性的ecdna基因。

科學家們還確認了染色體內基因擴增後嗜鉻菌是如何驅動ecdna形成的。

Shoshani說:「染色體內擴增(內部)轉化為染色體外(外部)擴增,擴增後的ecDNA可以在化療或放射治療引起的DNA損傷後重新整合到染色體位置。」「這項新工作突出了嗜鉻菌在癌細胞DNA擴增生命周期的所有關鍵階段的作用,從而解釋了癌細胞如何變得更具有侵略性或抗藥性。」

克利夫蘭說:「我們發現重複的dna斷裂是抗癌藥的驅動因素,以及重組破碎的染色體片段所必需的dna修復途徑,這使得合理設計聯合藥物療法以防止癌症患者產生耐藥性,從而改善其結果。」

這一發現針對的是所謂的癌症治療發展九大挑戰之一,這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與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癌症研究和提高認識慈善機構英國癌症研究所的聯合夥伴關係。

相關焦點

  • 破碎的染色體為何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
    「色鱗病」一詞的字面意思是「染色體破碎」。經歷了染色體去除的染色體首先分裂成許多片段,然後通過DNA修復隨機重新連接在一起,最終發生非同源末端連接。最近有研究人員發現破碎的染色體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文章講述了「染色體脫色」的現象,以及如何分解染色體,最終促進癌細胞生長的方式。
  • 【Nature】破碎的染色體為何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
    「色鱗病」一詞的字面意思是「染色體破碎」。經歷了染色體去除的染色體首先分裂成許多片段,然後通過DNA修復隨機重新連接在一起,最終發生非同源末端連接。最近有研究人員發現破碎的染色體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
  • 染色體碎裂會促進ecDNA形成,進而賦予癌細胞抗藥性
    該研究發現,染色體碎裂(chromothripsis)可加速基因組DNA重排和擴增為染色體外DNA(ecDNA),使細胞快速獲得對變化的生長條件的耐受性,從而賦予細胞對癌症治療的抗性。    在發生染色體碎裂的過程中,細胞中的一條染色體碎裂成數個乃至數百個片段,然後重新排列組裝,重新排列組裝的過程中,有些碎片丟失了,而有些碎片則保留為染色體外DNA
  • 乳腺癌的福音——細胞分裂的「變阻器」TRIM37 的發現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收錄於話題#乳腺癌6個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Yun導言:人類染色體主要由攜帶基因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雙鏈螺旋構成,基因不穩定可造成細胞有絲分裂失控而瘋狂生長,這是癌細胞的重要標誌之一
  • 科學家發現,男性體內的Y染色體在退化,這意味著什麼?
    在這些年來,我們卻發現男女之間的區分卻變得不那麼明顯了,是因為很多女性變得越來越中性化,而很多的男性卻開始模仿一些女性的行為。辨別男女性別的方式區分男女最為明顯的標誌就是一個人是否有喉結。有很多科學家表示,人體內的y染色體正在逐步的退化,這是人體男性最為明顯的標誌,那麼在Y染色體消失之後,男生是否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徹底消失呢?
  • 端粒酶,它能決定細胞的分裂與人類的壽命,帶來青春永駐的希望!
    端粒——控制染色體複製細胞會分裂就會有損耗,很容易推斷出就是因為有損耗因此才會有分裂次數限制,可是其中損耗的物質是什麼呢?科學家在研究生物死亡時,發現了一種叫做端粒的存在於染色體頂端的物質,他就像帽子一樣蓋在染色體頂端,屬於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就是控制細胞分裂周期的主要物質。
  • ...eLife:科學家成功揭開細胞分裂的奧秘 並闡明特殊蛋白水平升高...
    2020年2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開了細胞分類的奧秘,同時還闡明了特殊蛋白質水平的升高在癌症發病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 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10大區別!一文說清楚
    其中一些蛋白質是生長因子,告訴細胞「該長大了」、「多生娃了」——也就是生長和分裂;有的蛋白質是抑制因子,告訴它們「打住」,也就是抑制細胞的生長和分裂。 1、正常細胞:能停止生長&癌細胞:無限繁殖 細胞數量足夠的時候,正常細胞停止生長(繁殖),我們都有皮膚受傷的經歷,一般來說,皮膚結痂修復好了之後,正常細胞就不再生長了。 但是癌細胞不一樣,癌細胞具有無限繁殖能力。這種持續的生長經常導致形成腫瘤(癌細胞簇)。
  • Nature:揭示胚胎幹細胞利用獨特的策略保護它們的染色體末端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通常而言,位於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隨著細胞的每次分裂而縮短。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胚胎幹細胞(mESC)有一種獨特的方式來保護它們的端粒。
  • 信號通路通過阻斷第二大腫瘤通路的促生長信號來促進腫瘤生長
    在癌症中發現的細胞過度生長的情況就是如此。但是,當癌症試圖快速生長時,這種過快的生長速度會導致一種細胞老化,實際上會導致生長停滯。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現在發現,一種著名的信號通路通過阻斷第二種主要癌症通路的促生長信號來幫助癌症生長。
  • Cell:揭示小膠質細胞促進大腦中的癌細胞生長機制
    2020年11月3日訊/生物谷BIOON/---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大腦會保護自己免受攻擊性免疫反應的影響,以抑制炎症。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諾特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癌細胞試圖擴散到大腦時,這種進化控制可能會起反作用。
  • 科學家在袋獾中發現單一基因突變,激活後明顯減緩癌細胞生長
    ,而且它進化出的基因突變機制還可能啟發產生人類癌症的新療法。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遺傳學》(Genetics)上,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單一的基因突變,這個突變導致野生的「塔斯馬尼亞惡魔」中可傳播的癌症的生長減少。
  • 癌細胞躲避宿主機體免疫防禦的新機制:或有望幫助開發新型抗癌療法
    我們都知道,癌細胞以傳播基因混亂著稱,隨著癌細胞的分裂,DNA片段甚至整個染色體都可能會重複、突變或完全缺失;這就是所謂的染色體不穩定性(chromosomal instability),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染色體不穩定性與癌症侵襲性之間的關聯。他們表示,染色體越不穩定,這些染色體中的DNA片段就越有可能在不屬於其該在的地方結束,從而就會逃逸到細胞核外並漂浮在細胞質中。
  • 人造生命體第一步 科學家首次人工合成真核染色體
    在過去20年中,科學家甚至已經能夠進行非常微型的C型肝炎病毒的染色體組合成,以及由單細胞生物構建研究人員所說的「首個合成細胞」。但我們始終未能突破屬於我們自己的基因組成:真核染色體。現在,這個疑難雜症終於被攻克,我們在離人造生命的長徵途中又要往前邁進一大步了。
  • 四鏈DNA結構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
    1953年4月25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Francis Crick和James Watson在《Nature》發文,率先提出了如今眾所周知的雙螺旋DNA模型,這一發現後來被稱為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
  • 發現細胞內有摩擦力,有絲分裂紡錘體,分裂過程中將染色體拉開!
    科學家提出了一種理論,描述由蛋白質交聯的生物細絲之間的摩擦。令人驚訝的是,理論預測摩擦與交聯劑的數量呈高度非線性關係。研究人員為,細胞使用這種縮放不僅是為了穩定細胞結構,也是為了控制它們的大小。這些新的發現對於理解細胞結構的動力學很重要,比如有絲分裂紡錘體,它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將染色體拉開。
  • 科學家研究方向端粒縮短能預防癌症
    他們發現端粒縮短--細胞老化的標誌--可能有助於預防癌症。 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現,在2017年,170萬在美國,人們患上了癌症,而死亡人數則接近60萬人。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繼續了解它的功能對於預防和開發新的療法至關重要。
  • DNA修復:解密癌細胞的端粒延長機制
    細胞分裂期間,基因組的複製由DNA聚合酶實現。然而,每個染色體的末端是不完全複製的,這是因為DNA聚合酶需要5端'RNA引物,才能進行合成。這意味著DNA末端的重複序列——端粒在每次分裂時都會縮短。同源重組期間,染色體中的雙鏈DNA損傷後,DNA聚合酶會使用來自配對染色體的同源DNA分子作為模板,修復DNA損傷。使用ALT通路的癌細胞通常在端粒處的DNA損傷水平更高,這可能促進端粒處DNA損傷的修復。在人源ALT癌細胞系中,端粒處同源重組增強的具體體現為,姐妹染色質端粒的交換增多,以及一條染色質上的NDA標籤複製到另一條染色體上。
  • 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酵母染色體 向合成人造生命體邁出一大步
    2010年,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曾宣布,培育出第一個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引起廣泛爭論。有科學家表示,文特爾的工作是在細菌中完成的,對象只是原核生物,而本次研究是第一次合成了完整的真核生物染色體,且複雜性遠高於前者。
  • 母親的癌細胞,可能轉移給腹中胎兒嗎?
    原創 顧舒晨 十點科學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極其罕見的機制,母親的宮頸癌細胞,可能轉移給腹中胎兒。不過最近,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發現,母親的癌細胞會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傳遞給嬰兒:在2個特殊案例中,未意識到自己患有宮頸癌的母親在分娩時,癌細胞脫落並汙染了陰道液體,結果嬰兒經過產道的過程中,碰巧將癌細胞吸入肺部,不幸發展出肺癌。這是全球首次觀察到宮頸癌的母嬰傳播,對癌症母嬰傳播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相關研究發表在1月7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