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手閒置經濟突然火了起來。聽起來像是個新詞,但一說到跳蚤市場、舊貨市場,很多人都瞭然於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的快速成熟,國內的商品經濟交易已經接近成熟,龐大的商品供給讓閒置貨品的存量也與日俱增,同時信用體系的逐步完善和二手服務走向標準化的進展加快,讓二手交易的快速發展得到了更多支持。而消費者從衝動消費轉向理性消費,也為二手經濟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供給與需求基礎。
因而,今年的二手電商格外熱鬧,如今年9月22日,愛回收宣布完成1億美元融資同時將品牌進行升級,全新的品牌叫「萬物新生」,希望通過升級品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聽上去很美好,但現實總是既冰冷又骨感。在愛回收所在的二手市場,擺在其前面的是閒魚和轉轉兩大巨頭,想要突破封鎖,著實不易。
因而,在品牌升級的同時,愛回收重新梳理了自己旗下的業務線,並把出海作為一條重要的業務線。
一段新的「故事」,就此展開。
國內競爭加劇 愛回收海外尋生機?
為什麼要出海?
對愛回收來說,可能略顯無奈,因為國內市場特別是二手手機行業的「局」不好解。
從發展潛力來看,國內的二手電商市場無疑是巨大的。
網經社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二手電商市場規模達到2596.9億元,同比增長53.2%。同年,二手電商用戶規模達到1.44億人,同比增長34.57%。由此來看,不論是市場規模還是用戶規模,增速都是喜人的。
同時以愛回收所在的二手手機行業為例,據統計目前我國居民手機更換周期已經從18個月縮短至15個月,消費者兩年內更換手機的比例達到44.34%,有超過83%的用戶家中囤積著2臺及以上的廢舊手機。
這麼一個龐大的市場裡,愛回收首先要面對的是閒魚和轉轉。二者不僅佔據了二手市場90%的市場份額,同時也紛紛在加碼二手手機領域,對愛回收這些垂直平臺展開了降維打擊。閒魚不僅推出閒魚優品,還接入回收寶作為第三方服務商形成協同作戰;轉轉則與找靚機合併,在C2C和B2C領域已經建立起足夠強悍的優勢地位。
當二手手機3C回收市場的戰事迎來下半場的時刻,愛回收在國內市場是實打實地夾縫裡求生存,雖然動作不斷但成效不大。而轉向海外不僅可以講述新的「故事」,也可以一定程度避開與巨頭的貼身肉搏。
出海真的能助愛回獲得新生嗎?
出海戰略真的能成為愛回收的錦囊妙計嗎?其實不然。
先看下海外市場對手機回收的需求。首先是新興市場,如印度、非洲等,大部分市場以低端手機為主,這類手機有沒有回收的價值是值得商榷的。而手機是一個被摩爾定律深度影響的行業,愛回收如果不能保障收到的二手手機快速流轉,及時清理庫存,隨著二手手機的存貨價值飛速貶值,平臺必定出現虧損。
其次再看歐美市場。相比中國,歐美的二手手機市場相對完善,有著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流轉路徑,而且國外對舊機的處理也有十分嚴格的規定,愛回收在國內的玩法是否能夠撬動這些市場並未可知。同時,在國外運營,也要面臨更加高昂的店面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相關的法律約束。
眾所周知,蘋果和安卓手機巨頭廠商都有自己相對成熟的回收翻新機制。而且舊手機還涉及到隱私安全的問題,這些在國外都是極為敏感的話題。
即便是愛回收穫得了新的融資,但能否支撐起海外戰略持續延續也考驗其運營能力,尤其是愛回收國內線下運營本身就背負著高成本,資本已經吃緊。
再則,從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來看,國內企業出海並不罕見。但作為創業型企業,最終結局如何呢?曾經紅極一時的共享單車風風光光出海,最後卻不得不收縮回國內並最終難逃併購。而即便是成熟的頭條系,其海外市場面臨的形勢更為複雜,存在諸多的不確定。
因此,綜合來看,愛回收的出海戰略更像是一個獲取資本市場重新關注的「套路」,同時映射的也正是其國內市場戰略的窘迫。艾瑞諮詢的移動App指數顯示,今年8月,愛回收的獨立設備數已經下滑到僅剩8萬臺,而去年6月份這一數據還是15萬臺,可見,即便是合併了拍拍獲得了京東的支持,也沒能止住其沒落的步伐。
面對二手市場雙寡頭的壓制和同一領域其他平臺的反超,作為入行十年的老兵,愛回收如今的處境極為微妙。在快魚吃慢魚的競爭中,一直很慢的愛回收似乎已經快不起來了。出海的故事未必能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而想要真正新生,還需要正視自身的問題,找到正確方法對症下藥,從而避免像其他一些曾經出海的企業那樣,最終被國內巨頭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