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2月14日刊發了這麼一篇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猴年是臺灣金融業O2O跨境支付業務的爆發年,除原有的信用卡收單業務外,年底新增掃碼支付業務,宣告將進入戰國時代。
截至1月底,已有元大、玉山、華南、第一四家銀行,分別與支付寶、微信支付合作推出掃碼支付,接下來還有擅長消金業務臺新銀蓄勢待發,預計將帶領國銀衝進每年高達600億元陸客商機。
陸客來臺帶動旅館、餐飲、交通、娛樂等龐大支付需求,過去不是付現,就是以刷銀聯卡為主。此情況,在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打開跨境支付市場後,阿里巴巴集團旗下螞蟻金服的支付寶、騰訊旗下財付通的微信支付,陸續搶進臺灣市場,陸客來臺消費,多了「跨境掃碼支付」選擇,只要以支付寶或微信平臺App掃描商家QR Code,就可完成付款。跨境掃瞄支付為國銀開闢一條新財路。
目前已有四家銀行開辦跨境支付掃瞄,其中玉山、元大合作對象為支付寶,第一、華南銀行則選擇與微信支付合作。臺新銀行亦已取得金管會核准與支付寶合作,可望成為第五家推出的銀行;兆豐銀行去年底也與財付通籤署合作備忘錄(MOU),為後續開辦預作準備。
目前看來,公股銀行選微信支付,民股銀行站在支付寶這邊。
為網住陸客來臺的跨境掃碼支付商機,各銀行不僅比誰上線時間快,更比合作的商家覆蓋率,商家已遍及食、衣、住、行、娛樂各產業。
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在臺灣攻城掠地的速度真快嘿。
2015年10月27 日,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才宣布,支付寶會在2015年第四季正式進軍臺灣,推出臺灣市場跨境 O2O 業務,支付寶用戶可以直接在臺灣使用支付寶消費。
這個服務是由臺灣玉山銀行率先與支付寶合作展開的。玉山銀行當時稱,「年底前,全臺將有逾3000家實體商店支援支付寶『掃碼付』功能」。玉山銀行在電子商務支付業務布局積極,是臺灣第一家取得兼營電子支付機構許可的金融機構外,又搶得先機與支付寶合作跨境業務的銀行。
據說,玉山銀行與支付寶談此合作已經一年。此服務隸屬玉山銀行兩岸支付通業務。
「陸客使用此服務完全免費,而玉山銀行將和商家收取交易手續費,尚未明訂費率,但會比中國銀聯的手續費還低。」據玉山銀行有關人士說,該人士強調,商家不用擔心匯差風險,商家收取新臺幣,玉山銀行與支付寶解決匯差問題,最後在陸客支付寶錢包內扣除人民幣。
支付寶是第一家獲得臺灣政府核准的與銀行業者合作,推出「掃碼付」服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搶在了臺灣本地的第三方支付商之前——臺灣去年5月才發布《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
當時,支付寶要入臺的消息宣布後,臺灣當地科技界、金融界還是頗感震動。有媒體發表《6 問支付寶入臺影響大不大?臺幣被排除、全面擠壓本土電商》的文章,裡面提到:
問:支付寶入臺會不會有取代臺幣的隱憂?對於臺灣產業有什麼影響?
取代臺幣的危險甚大但機率超低。……我自己的評估是電商與第三方支付業者面臨的危機比新臺幣被取代還大,後者還可以靠政策救,前者需要政府用一些手段防止中國(大陸)業者的惡性競爭,但目前的政府…… 算了大家都懂。
臺灣本土電商的覆頂危機還沒來得及顯現,反正短短幾個月內,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就將臺灣的跨境掃碼支付推向戰國形勢。
有臺灣人在Facebook上留言評論道:
下一個跨境支付競技場,贏家是微信支付 & 支付寶,臺灣的銀行只是互相殘殺的神鬼戰士。這要都要歸功於:政府沒有重視網路產業發展政策和金管會的過度保守主義。微信支付 & 支付寶,其崛起都不是由傳統銀行業起家,快速壯大是開放跨業競爭的結果。
新的立法單位和執法機關。請用更有擔當的態度作業。坐等全世界都沒問題時,也沒機會了。是朝政潰虛,怪不得吳三桂:(
可以預見,支付寶與微信支付還會隨著中國大陸遊客漫遊全球的步伐開拓更多的海外市場。今後,中國遊客海外遊的首選支付手段怕不是銀聯卡或者信用卡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