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影像派】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Snapseed手機修圖教程|用好這些工具,讓照片的光影更具層次感》中,影像派與大家講解了讓照片的光影更具層次感的5個重要修圖工具:曲線、調整圖片、黑白、局部、畫筆。
學完了如何處理「光影」,我們開始來打磨「細節」。主要涉及兩個工具:結構和銳化,其中重點介紹結構工具,並分享一種更高級的「磨皮」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細節
點開snapseed中的工具-突出細節,可以看到兩個調節參數:
結構和銳化。
銳化,就是讓畫面元素的輪廓更清晰、對比度更強,多用於風光類照片的後期處理。此功能沒什麼值得特別介紹的,唯一需要提醒的是:過度銳化會導致物體邊緣的對比度過高,從而令畫面顯得突兀、不自然。
本文著重介紹其中的「結構」功能,並詳細講解它在自然風光類、建築類和人像類三大方面的應用。
3.1、自然風光
顧名思義,結構工具就是為了增強事物的輪廓和邊緣的對比,使其結構更加突出,反之,若減少結構的參數值,則可起到模糊邊界、虛化的作用。兩者都有它的應用價值,取決於不同場景。
(1)場景一:靜態風景這裡說的「靜態風景」,主要是指一些位置固定的、沒有運動狀態的風景,如山脈、植物花卉等。
這種場景適合加結構處理,並配合銳化,可以突出風景的細節。這種操作很簡單,在此不再贅述。
(2)場景二:動態風景所謂「動態風景」,是指畫面中含有類似飄動的雲朵、流動的河水等動態元素的風景。
拍攝此類風景,往往會進行「長曝光」,以表現畫面的動感。對於此類場景,後期修圖時適合對其「減結構」操作,若仍然習慣性地使用「加結構」的處理,則會產生反作用,破壞畫面的美感。
來看一組對比圖。圖2為加結構和減結構的效果對比圖:
這是我在深圳大鵬拍攝的海上日出。我們可以看到,「加結構」之後,天空和水面的色彩已經產生了不符合視覺感受的像素化;
對照「減結構」之後的右圖,天空和水面變得更加平滑、柔和,有了更加細膩的質感,符合「飄動的雲朵和流動的海水在長曝光下變得虛化和模糊」的視覺觀感。
3.2 建築
建築類攝影,我也根據「加結構」和「減結構」,分為兩種應用場景。
(1)場景一:普通類對於大部分建築類攝影,我們都可以通過後期增加結構的方式,達到建築物輪廓清晰、邊緣銳利的效果。
圖3為「加結構」前後對比圖:
(2)場景二:鏡面反射對於存在大面積玻璃(如玻璃幕牆)、光滑平面(如瓷磚)的建築物,更適合使用「減結構」處理,獲得一種光滑、柔和的質感,原理同「動態風光應用場景」。
圖4為原圖,攝於上海陸家嘴。
我通過減結構、增加明暗對比、提高光、增加陰影的方式,獲得明暗對比更加強烈、玻璃鏡面更加細膩、建築線條更加突出的效果,如圖5所示:
放在一起對比:
3.3、人像
結構工具不僅用於風光和建築攝影,還能用於人像攝影中。它的功能主要應用在:
通過「減結構」處理達到人像磨皮的效果。
這可能是Snapseed隱藏得最深的一項應用技巧。今天重點講講結構功能在人像磨皮中的應用。
很多修圖類app通常使用「一鍵美顏」的方式,一次性獲得磨皮、美白、豔唇等一條龍服務的效果。這類方式雖然方便簡單,但往往也存在粗暴簡陋的弊端,結果就是「用力過猛、動作變型」,好好的一個人被弄成了毫無美感可言的「塑料人」,因此,作者從不使用那種傻瓜式操作。雖然snapseed中也有磨皮美膚功能,但我不用,原因同上。
打開相片-工具-結構,先進行「減結構」,然後點擊右上角的「返回圖層」按鈕:
點擊「查看修改內容」:
點擊突出細節菜單中的「畫筆工具」:
點亮右下角的「小眼睛」,放大圖片,精準塗抹磨皮區域: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技巧:
一定要根據皮膚情況,分區域、分強度地對皮膚進行「減結構」處理。避免「一刀切」地磨成了「塑料人」,缺乏皮膚質感。
如圖11所示,我分別用了100和50的強度值進行塗抹:
磨皮完成後,適當降低飽和度和對比度,減少因錯誤白平衡帶來的皮膚偏黃。
圖12為前後對比圖:
以上即為影像派分大家分享的修圖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至此,snapseed「手機修圖三部曲」系列已全部更新完畢,後續會分享更多有關手機修圖技巧和原創攝影的文章,歡迎大家關注【影像派】。
感謝閱讀。
【往期文章】
Snapseed手機修圖教程之《構圖篇》|揚長避短,扭轉乾坤
若喜歡我的文章,請大家為我點讚、轉發、收藏和評論。
影像派,專注攝影,專注影像。為你分享原創作品及攝影科普知識。
關注【影像派】,一起感受攝影的魅力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