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容量最大只有1.44M的軟盤曾經大行其道,複製1M的內容需要1分多鐘。
軟盤可以說是移動存儲的先驅了,盛行一段時間後,很快被潮水般湧入的光碟侵佔市場,電腦城各種軟體光碟、系統光碟、遊戲光碟、電影光碟、電視劇光碟讓人目不暇接,每個有電腦、懂電腦的人都藏著一個寶貝:那就是擁有各種軟體、系統、遊戲、電影、電視劇的盤包。
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存儲需求,1.44M的軟盤很快就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移動存儲的需求,光碟容量雖大但裡面的內容是不可以隨意修改,刻錄光碟機在那個年代屬於一樣很昂貴的電腦附屬配件。
U盤自誕生以來,人們就離不開它了,可以方便的拷進去、拷出來、刪除,就像操作本地硬碟一樣,並且不需要物理驅動器支持熱插拔,簡直不要太爽。U盤最初的容量只有8M,價格卻需要幾百元,所以在那個時候有一個U盤都是一件值得嘚瑟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U盤的容量不斷的增加,從最初的8M、16M、32M,到現在的32GB、64GB、128GB等等,U盤的外觀也變得琳琅滿目,我們總能從那麼多外觀中選到自己中意的。
USB接口支持熱插拔,理論上U盤可以直接進行插拔
實際U盤問世20年來我們也是經常性地對U盤進行直接插拔,很少點「安全刪除USB」或「彈出U盤」。
理論上U盤確實是支持直接插拔的,我們仔細觀察U盤的USB接口就會發現4根金手指中,外側的兩根要稍微長一些,是給U盤供電用的,而內側兩根稍微短一些的則負責傳輸數據。
當我們在電腦上插入U盤時,外側的兩根金手指首先進行接觸,保障內側兩根負責數據傳輸的金手指在通電狀態下進行數據傳輸;同理拔除U盤時會先斷開數據傳輸,再切斷供電,使數據不會因為斷電而損壞或丟失。
以上只是說理論,而我們常常隨手一拔U盤的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沒有對U盤進行任何的讀寫操作。彈還是不彈出U盤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為了提高外接存儲設備的讀寫速度,Windows會對外接存儲設備開啟緩存,向外接存儲寫入數據時,會將數據先寫到速度更快的緩存中,再存儲到外接存儲中。如果在緩存還沒有完全寫入U盤時強行的拔除U盤,就會導致U盤閃到老腰,下次在使用的時候就會提示:數據丟失(不完整)、無法識別設備、必須格式化才能使用、需要修復扇區等等情況。
還有可能因為數據緩存時突然失去目標,導致電腦系統降速,資源管理器崩潰甚至是重啟等情況。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微軟在Windows中加入了「安全刪除USB設備」的功能,其目的就是檢查外接存儲中的數據有沒有在讀寫,如果沒有就切斷電源,如果有就彈出提示框告訴用戶設備正在使用,最終的問題還是拋回給用戶。
由於絕大多數用戶都沒有點「安全刪除USB硬體」的習慣,微軟改變了U盤的運行模式
之前的Windows系統對於U盤的設置是「更好的性能」,在這個模式下文件打開速度快、傳輸速度也很快,U盤處於一種隨時待命的狀態,而Windwos 10的1809版本開始增加了「快速刪除」功能。
「快速刪除」是通過犧牲U盤性能來保證U盤的安全,當U盤插入電腦後系統不會再由緩存操作,簡單的理解就是性能較差、傳輸速度更慢,但可以進行插拔。設置方法:U盤盤符右鍵屬性,打開選項卡的「硬體」屬性,然後在「常規」中打開「改變設備」,找到「策略」選項卡,就可以設置U盤為「快速刪除」模式。
總結
U盤、固態移動硬碟在沒有讀寫狀態下是可以直接拔掉的,但「安全刪除」是最保險的做法,畢竟數據是無價的,機械移動硬碟直接拔掉可能造成硬體和數據損壞。數據無價,且拔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