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網易發布2020年一季度財報,營收170.6億元,同比增加18.3%,歸母淨利潤35.5億元,同比增長29.9%。發布財報後,網易盤後股價漲2.35%,市值突破500億美元。
這份財報驗證了此前的市場預測:疫情將對網易的端遊、電商等業務造成較大影響,但將對教育、音樂等業務帶來利好。
歸屬於「創新業務」的網易雲音樂高歌猛進。財報顯示,網易雲音樂淨收入顯著增長,付費會員數不斷增加,拉動創新及其他業務板塊淨收入同比增加28%,達到30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為17.6%。
關注中國音樂產業的人,很難不將它與不久前公布的騰訊音樂財報相對比:騰訊音樂一季度營收入同比增10%至63.1億元,略低於市場預期;歸母淨利潤同比降10%至8.87億元。對於囊括QQ音樂、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三大品牌、佔據國內70%流媒體市場份額的騰訊音樂來說,這份財報並不盡人意。
騰訊音樂正在進入業務的瓶頸期。在線音樂服務和社交娛樂服務兩大收入板塊增速放緩,並且面臨流量紅利見頂的危機。但是,比尋找業務突破口更緊急的現實是,騰訊音樂與三大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協議開始陸續到期。
在財報發布當天,網易雲音樂宣布與華納版權達成合作,不僅將華納旗下 130 萬首音樂詞曲版權收入曲庫,還將在線K歌、音樂IP開發等音樂產業上下遊展開合作。受多重因素影響,騰訊音樂股價盤後下跌 5.26%。
網易雲重金投入音樂版權的動作越來越頻繁:今年以來,網易雲音樂先後與吉卜力工作室、滾石唱片、少城時代達成合作,獲得《歌手·當打之年》《我們的樂隊》《聲臨其境》《中國新說唱》等多部綜藝的音樂版權。
天平的兩端開始逆轉。曾經的贏家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城池被攻陷,另一端,網易雲音樂用戶在一首首歌曲的評論區慶祝:「雲村終於爭氣了!「
一直被戲謔為「除了歌單會變灰以外是一款完美的音樂App"的網易雲音樂,正在加速填充曲庫。
在線音樂的戰場已經發生變化。當版權回歸到正常競爭中的一個維度而非最終底牌時,騰訊音樂是否會在一直依賴的路徑上被網易雲音樂彎道超車?
01
當歌單裡的灰色一點點蔓延時,沒有一家音樂平臺是無辜的。
中國數位音樂產業繞也繞不開「版權之痛」,是從2015年7月國家版權局發布「最嚴版權令」開始的。220餘萬首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應聲下架,中國數位音樂產業終於走出灰色空間,小心翼翼開始正版化歷程。
這一舉措,讓大眾明白了「音樂不是理所應當免費使用的」,也讓2015年成為「中國數位音樂元年」,中國音樂市場規模的全球排名一下子前進了5位。但是對於行業從業者來說,這不亞於史前大地震。獨家版權競爭讓版權費用水漲船高,翻了十倍左右。
版權大戰吹響號角,資本與口水齊飛。在巨頭夾縫中,被視為小眾精品音樂平臺的網易雲音樂迅速生長,以自成一派的風格迅速俘獲年輕用戶,2016年用戶突破2億,留存率行業第一,哼著民謠從小眾走向大眾,躍居一線陣營。
五年版權鏖戰,用戶叫苦不迭,手機裡被迫安裝2-3個音樂軟體,依然無法減緩歌單變灰的速度。在以自由和共享為標誌的網際網路世界裡,自由地聽見想要聽的歌曲成為一件最難的事。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版權的爭奪讓所有的市場、運營和產品邏輯通通失效,曲庫規模成為唯一安全的護城河,1% 的獨家版權是最後決定生死的那顆棋。
2018年底,騰訊音樂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當時它的版權數量 3000 萬首,佔據了90%的版權份額和70%的流媒體市場份額。
壓倒性的版權優勢,讓騰訊音樂戰無不勝,甚至可以用版權換股權,不掏一分錢成為豆瓣FM的第二大股東。
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在不久的將來,手機裡只會剩下一個QQ音樂。
02
左手華納,右手滾石的網易雲音樂正在撬動騰訊音樂的根基。
危機發生在當下,但達摩克利斯之劍早已懸在頭上。騰訊音樂在版權上揮金如土,幾乎全由騰訊買單,但是重金投入的音樂平臺卻無法給集團帶來對應的回報。
雖然2018年10月騰訊音樂提交的IPO招股書中,宣稱騰訊音樂是全球首家公開宣布實現盈利的在線音樂平臺,但除了「版權生意」之外,行業並不認可它的盈利能力。
2019年騰訊在內容成本上的支出已經超過480億元,絕大部分用於版權採購,僅是環球音樂的曲庫一年就需要6.2億元。騰訊音樂一季度財報顯示的總營收為人民幣63.1億元(8.91億美元),在線音樂服務貢獻了其中的32.3%。貢獻將近七成營收的社交娛樂收入,來自全民K歌以及酷狗酷我等APP的直播相關業務。
這證明至少在現階段,騰訊音樂依靠版權盈利只能是天方夜譚。
財報中最亮眼的數據是「付費用戶數量50.4%的增長」,背後是疫情推動下線上娛樂消費需求增長,但隨著疫情平穩以及後續版權到期,這批付費用戶會流失多少,目前無法預測。
繼續加注獨家版權吸引付費用戶,拉低版權回報率等待懸劍落下;放棄獨家版權,將要面對的是幾乎不可想像的用戶流失。
騰訊音樂困在自己不計成本壘起來的版權城堡中,尋不到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出口。
03
用戶在用耳朵投票,但又不是只用耳朵。
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在線音樂市場肯定不再只是曲庫層面的競爭。用戶對音樂的需求已從單純的聽歌上升至交互、社交等多重領域,如何利用手中的版權資源,提供更多形式的服務產品,成為下一步競爭的關鍵。
從單純的音樂播放器,進化成一個從音樂而衍生出的生態,怎麼看都像是網易雲音樂最為人所知的故事。
2013年4月上線的網易雲音樂,有著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稀缺的、極致優雅的品牌故事,是常被用來體現丁磊文青情懷和審美的最佳承載範本。
作為絕對的後來者,卻幾乎從骨到肉重塑了國內音樂產品模型:UGC內容、社區氣質、營銷風格、算法推薦、場景化歌單和精細化運營。
這個年輕的「雲村」,聚集了8億用戶,其中95後活躍用戶佔比超過60%,2019年新增用戶中85%都是95後。
這股「後浪」逐漸成為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的主力軍。他們喜歡分享,熱愛創造。據國信證券經紀研究所爬取數據顯示,相同曲目情況下,網易雲音樂評論數及點讚數超過其他平臺數百倍。
網易雲音樂也了解自己的用戶。在網易內部管理層會議上,丁磊被問,未來對網易雲音樂最大的威脅是什麼?他的回答是,怕大家失去了對音樂的熱愛。當前,網易雲音樂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存在。
網易雲音樂花了7年時間,以情感為聯結,打造出這份不可替代。如今,失掉的版權已經逐漸拿回手裡,真正成為網易雲音樂護城河的一點,是這些網際網路的原住民用戶們,更願意為它付費。
04
一代人終將老去,網易雲音樂卻能繼續年輕。
想知道現在的年輕人都在聽誰的歌?網易雲音樂給你的最新答案是,伍佰。
搭上現象級臺劇《想見你》的東風,伍佰在1996年發行的歌曲《Last Dance》爆火,評論數已經超過14萬條,最熱評論也獲得了25萬的點讚。而在幾年前,這裡只有不到30條評論。
這讓音樂平臺和版權方看到了新的希望。在版權方看來,網易雲音樂依靠歌單、樂評、Mlog、動態等構築的社區特色吸引來了更多的年輕人,而在專業版權運營、個性化推薦基礎上形成的分發優勢,以及音視頻、圖文、直播等建立的音樂宣發生態,也使得不同風格的音樂更容易找到對的聽眾,有效推動歌曲的傳播出圈。
少城時代與網易雲合作也出於這個邏輯:音樂作品需要網易雲音樂這樣專業細緻的分發平臺進行全方位宣發推薦。同時,發行後的大數據反饋更是反應市場喜好的風向標。
從下遊到上遊,網易雲音樂也有更大的野心。除了擴充曲庫,近期宣布的與華納版權和滾石唱片的合作範圍包含了藝人發掘培養、原創音樂、音樂演出、音樂IP開發、在線K歌等等。
這些無疑都是更具想像力的故事。音樂IP、音樂人、音樂聯盟、音樂市場,這就是網易雲音樂看得見的未來。
而騰訊音樂選擇與閱文集團合作,加碼長音頻的競爭。擁有44%年複合增長率的在線音頻市場,也正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規則制定者。
《2019全球音樂報告》顯示,在全球市場裡,中國的訂閱服務用戶數量排在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中國顯然已經成為下一個增長點與機遇。
希望永遠在前方。回顧過去的在線音樂平臺的競爭,一直是以版權為圓心,平臺、版權方和用戶為半徑的有限遊戲,有贏家有邊界。現在,這個行業終於有機會擺脫版權的禁錮進入下一個時代,希望這會是一場真正的無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