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的他們
來自湖北的陳阿姨
「跳廣場舞,一方面是鍛鍊身體,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老年人的社交。它讓我認識了不少夥伴,才感覺沒有那麼孤單。」
「我們只是希望,能有個地方讓我們每天也能享受屬於自己的兩三個小時。」
跳舞的大媽大伯
「聲音大的話可以關小一點;如果影響他們休息,我們也可以提早結束時間。跳舞的人這麼多,要找到一個足夠大的場地並不容易。」
對有市民認為廣場舞擾民,他們感到無奈和委屈,「有一些被『妖魔化』了」。
反對的他們
小區居民李女士
「每天晚上6點半大伯大媽們開始跳廣場舞,聲音很響,我門窗都關得嚴嚴的仍聽得見,生活質量都下降了。」
小區居民陶女士
「跳舞的時間剛好和孩子寫作業的時間重合,會影響孩子學習。」
上城區望江新園小區外,大媽們在路邊跳廣場舞。
近段時間,杭州市江幹區濱江·凱旋門小區居民有些鬱悶:因為廣場舞,小區居民和跳廣場舞的大伯大媽發生了口角。
在杭州,關於廣場舞擾民引發的投訴並不鮮見,但與此同時,大伯大媽們也確實有鍛鍊、娛樂的需求。那麼是否有既能滿足廣場舞愛好者的需求,又不打擾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可以兼顧雙方需求的辦法呢?
廣場舞擾民,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因為廣場舞
居民和跳舞人群發生過口角
李女士是濱江·凱旋門小區的業主,前段時間,她撥打了時報熱線電話反映了這樣一件事,「我們小區門口有個小廣場,每天晚上6點半大伯大媽們開始跳廣場舞,聲音很響,我門窗都關得嚴嚴的仍聽得見,感覺生活質量都下降了。」
濱江區繽紛東苑小區外的空地上,居民在跳廣場舞。
李女士表示,來小廣場跳廣場舞的不只有小區居民,還有很多周邊的住戶。她鬱悶地說,這種情況已持續了3年多,廣場舞一般9點之前會結束,但偶爾也會持續到晚上10點多,「蠻多居民都有意見,之前雙方還發生過口角。」
接投訴後
物業派保安到廣場執勤勸阻跳舞
8月9日晚上6點多,記者來到濱江·凱旋門小區。李女士所說的小廣場位於小區西北面,約有200平方米。不過記者現場並沒有看到跳廣場舞的人群,而是十多名保安正站在廣場上執勤。
一名居民告訴記者,這些保安是物業派來的,在這裡勸阻跳舞的大伯大媽換到別處跳,「總之,現在這個廣場暫時不讓跳了。」
江幹區濱江·凱旋門小區外廣場上,物業派保安執勤勸阻跳舞。
記者從凱旋門小區所屬的人民社區了解到,經過物業、社區和派出所為期一周左右的管理,這處小廣場暫時不讓跳廣場舞了,原本跳舞的人轉移到馬路對面的公園或自己尋找其他地方跳。
記者採訪了幾位居民,有些對於這樣的處理方式表示支持,業主王先生說:「他們跳舞時喇叭的聲音真的很吵,我住在25樓都聽得一清二楚。」
作為母親的陶女士則表示,小區內有很多上學的孩子,因為跳舞的時間剛好和孩子寫作業的時間重合,會影響孩子學習。
也有一些大伯大媽覺得有些欠妥,「關於這個事情,我們可以坐下來好好商量啊。聲音大的話可以關小一點;如果影響他們休息,我們也可以提早時間,比如規定晚上7點到8點半這段時間跳舞。我們小區在市中心,跳舞的人這麼多,要找到一個足夠大的場地並不容易。」
關於廣場舞擾民的投訴
不是個案
濱江·凱旋門小區遇到的關於廣場舞的投訴並不是一個個案。據不完全統計,從7月17日至8月16日,12345市長熱線至少接到了9起相關投訴,大多反映廣場舞聲音太大,影響正常的休息和學習。
濱江區繽紛東苑小區的林女士投訴說,她所住的8幢附近早晚都有跳廣場舞的人,因為跳舞時音響聲音過大常在早上吵醒她。「我向市長熱線反映後,現在早上已經沒有繼續跳廣場舞了。」林女士對事情的處理結果表示很滿意。
和林女士一樣,市民吳先生也對廣場舞感到頭疼。他反映因為有三隊同時跳,而且相互較勁,導致聲音越放越響。他無奈地說:「我們反映這個情況好多次了,社區也沒辦法,去勸的時候他們把聲音關小,人走了之後聲音又大起來。治標不治本啊。」
廣場舞大媽:找個地方享受屬於自己的兩三小時真那麼難?
只是想跳舞鍛鍊身體,怎麼就被「妖魔化」了
上城區望江新園一園東北方向的映霞街,是周邊小區住戶跳廣場舞的主要地點。近日記者來到映霞街,晚上7點多,就已經有4支隊伍共60多人在馬路邊跳舞了。
70歲左右的俞家兩姐妹有五六年的跳廣場舞經歷,她們說每天這樣出來跳跳舞,鍛鍊鍛鍊身體很好。所以當看到這邊有人跳舞就加入了進來。邊上幾個大媽也紛紛表示,大家一起跳舞就是為了鍛鍊身體,圖個開心,沒有固定的人數,也沒想過要參加相關的比賽。
這些廣場舞隊伍都是大媽們自發組織起來的,沒有專業的指導人員,記性比較好、跳得也比較好的阿姨就成了領舞老師,由她帶著大家一起跳。
記者詢問大媽們是否知道一些市民認為廣場舞擾民時,她們感覺有些無奈和委屈,「用時髦一點的詞說,就是有一些被『妖魔化』了。」
「廣場舞其實也是我們老年人的社交」
63歲的陳阿姨是湖北人,女兒和女婿在杭州打拼,去年女兒生了娃,為了幫女兒帶孩子來到了杭州。「剛來的時候誰也不認識,沒人可以說話。後來跳廣場舞,認識不少夥伴,才感覺沒有那麼孤單。」陳阿姨說,這裡跳廣場舞的老人,不少都不和子女一起居住,「跳廣場舞,一方面是鍛鍊身體,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老年人的社交。」
陳阿姨說,其實她們也知道一些年輕人對廣場舞有看法,所以也會進行自我控制,「中考、高考期間我們是不跳的,讓孩子們可以好好考試。有時候學新舞蹈會跳得久一點,但最遲也不會超過晚上8點半。」
她說:「我們這幫人誰沒有兒孫?我們也知道年輕人、孩子們希望有個安靜的生活學習環境。我們只是希望,能有個地方讓我們每天也能享受屬於自己的兩三個小時。」
跳廣場舞金錢投入少且能找到歸屬感
那麼,更多市民是怎麼看廣場舞的?記者通過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40份。接受此次問卷調查的市民基本在45~65歲,有45%的人表示跳廣場舞,均為女性,其中已接觸三年以上的有12人;半數以上的人表示跳舞時接受臨時義務人員指導,每月花費在廣場舞上的錢少於10元。
跳廣場舞的多為中老年人,他們對於健身的需求大,而廣場舞需要的金錢投入相對較少,這符合他們保守節儉的消費特徵。就像大多跳廣場舞的大媽說的,能在一起跳舞健身很開心,這也反映了中老年人渴望通過集體跳舞的形式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來豐富晚年生活。
春暉社區,小區居民在公園裡跳廣場舞。
反感廣場舞的市民主要反對的是什麼
記者也在杭州街頭隨機採訪了50位平時不跳廣場舞的市民,詢問其對跳廣場舞的態度,其中26人表示支持,16人表示中立,8人持反對態度。多數人認為廣場舞音樂對周邊居民有輕微影響,認為「影響很大」的人數與「基本不影響」的人數基本持平。
多數支持者認為跳廣場舞能鍛鍊身體,只要不妨礙到別人,是很不錯的選擇。中立的人則表示無所謂,對自身並沒有什麼影響。反對者對大媽們跳廣場舞本身沒有異議,只是希望能適當降低音量,晚上不要跳到太晚。
面對廣場舞糾紛,解決起來為何問題那麼多
社區:
曾接到不少投訴但處理難度大
望江新園小區共有三園,住戶多,對廣場舞的需求相對較大。那麼,社區是否建有相關設施,來滿足居民休閒娛樂的需求呢?
上城區望江街道大通橋社區工作人員小葉說:「關於廣場舞的事情,近年來我們至少接到了五六起投訴,工作人員去調解過,警察也來處理過,但效果並不好。」
那社區是否考慮過為廣場舞安排固定的場所呢?「社區有相應的公共場地,比如始版橋花園,但他們嫌路遠不願意過去。而室內活動場所我們暫時沒有。」小葉說,「其實每周二上午,社區有給老年人安排唱歌跳舞的活動,但跳廣場舞的那些人也不願意來。」
學者:
不能把廣場舞當作一個「問題」
一方面,大伯大媽們有通過廣場舞社交、鍛鍊的需求;另一方面,其他市民也有享受安靜生活的權利;在廣場舞引發的矛盾處理上,似乎一時間難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這個問題真的無解嗎?
杭州師範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教授趙定東認為,首先不能把廣場舞當作一個「問題」來看待,而是需要引導和進一步完善,在不激發矛盾的情況下,以協商、管理等方式加以解決。
趙教授從音量和場地方面,提出了三點建設性意見:首先,「化整為零」,把一起跳舞的人數控制在10人左右,不要幾十人甚至上百人都在一處跳舞,「人數越多,為了讓每個人都聽見,音樂聲就越大,就難免擾民了。」
其次,新建的社區應該規劃出特定場地,滿足居民跳廣場舞以及其他的鍛鍊需求。
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單位的停車場。在小區周邊的企業、單位可以在下班後,拿出停車場供附近居民跳舞,並配相關人員管理。
這三種做法已見成效,其他小區能否借鑑
廣場舞引發的矛盾在杭州不少小區都出現過,有的社區已經邁出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西湖區西溪街道溪畔社區
從場所入手解決 充分利用社區會議室和小區地下室
西湖區西溪街道溪畔社區就出現過和廣場舞有關的投訴,社區從場所入手,充分利用會議室和地下室,解決了跳舞者和居民之間的矛盾。
針對小區住戶中十餘個跳廣場舞的居民,「社區特地騰出了會議室。反正會議室晚上也空著,我們就把桌椅都移開空出場地給她們。現在每天晚上6點半到8點她們都可以來跳舞。我們給她們的隊長配了鑰匙,值班人員有事外出時,她們也會打掃好衛生、鎖好門再走。」社區工作人員範青雲介紹。
社區有十多個保姆阿姨會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廣場上跳舞,被投訴後社區跟物業溝通,讓她們在籃球場沒人打球的時段過去跳舞。範青雲說:「她們一般是春秋季的下午跳,現在因為天氣熱就不在籃球場跳了,前段時間阿姨們自己跟物業商量後,轉移去了1號樓地下室跳。」據了解,該處是一個閒置的地下車庫,平時進出車輛很少,衛生環境也不錯。阿姨們每天午後兩點跳一個多小時的舞,沒有什麼安全隱患,也不會影響其他居民休息。
○江幹區閘弄口街道聞皇廟社區
從聲音的源頭來解決 與派出所聯合,有高噪聲就沒收音響
江幹區閘弄口街道聞皇廟社區則與派出所聯合,從聲音的源頭——高音音響著手處理廣場舞問題。
該社區附近有個雷鋒公園,早晚都有人跳廣場舞,人數最多的時候超過一百人,七八支隊伍跳舞時產生很大噪聲,使得投訴不斷。「社區去年也約談過廣場舞隊長,但是效果不佳。」社區工作人員小任說,「今年初投訴也很多,我們就決定要下狠心整治。」
今年5月起,社區聯合街道派出所再次約談了幾名廣場舞隊長,並根據《杭州市環境噪聲管理條例》中第三十五條規定,以溫馨提示的形式,告知跳廣場舞不能攜帶發出高噪聲的音響器材進公園,有人舉報就沒收。小任說:「一開始也沒有人當回事,派出所的便衣民警先去現場取證,接到投訴後就直接沒收了兩隻音響。此後他們跳舞時就會有意識地控制音量了,接到的投訴也少了。」
現在,一支廣場舞巡邏隊還會不定時前往現場查看,勸阻後不配合的人就直接由派出所約談。
○江幹區閘弄口街道紅梅社區
社區義務平安巡邏員 堅持管理廣場舞噪聲七八年,投訴沒了
也有人通過義務勸解,基本實現了廣場舞的「零投訴」。
閘弄口街道紅梅社區的沈阿姨是社區義務平安巡邏員。七八年來,她堅持管理社區的廣場舞噪聲問題,每天晚飯後都會到公園轉一圈,聲音過響就會上前規勸。在她的管理下,社區基本沒有關於廣場舞的投訴了。
江幹區紅梅社區,在社區義務平安巡邏員堅持勸解下,基本實現了廣場舞「零投訴」。
沈阿姨告訴記者:「起初也有不理解的聲音,會問我收了多少錢,幹嗎老是去被人罵呢?我堅持管了兩三年,大家就對我很信服了。現在也願意聽我的建議,投訴的電話也一個都沒有了。」
談及沈阿姨的管理秘訣,不外乎兩點:一、人多的時候比較難溝通,就重點找跳舞的帶頭人談話;二、日復一日地堅持勸導。
【青年觀察】
多理解、體諒,矛盾總能解決
時報觀察員 張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廣場舞已成為城市小區附近傍晚時分一道不可少的風景。
主角基本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女性,高亢的音樂一響起來,他們的身體就會踩著音樂節拍扭動起來,雖然動作並不太整齊,他們的臉上卻寫滿認真。短短個把小時,他們將健身、跳舞、社交融為了一體,也用這樣的方式增強了個人自信,增進了鄰裡感情,形成了社區文化。
不過,每天翻來覆去的幾首歌曲,而且為了方便踩出舞步,歌曲的節拍強勁,對於跳舞的人來說或許很帶勁,很有召喚力、投入感,可附近的居民確實遭罪了。
廣場舞要跳,其他居民的利益也要顧,擺在眼前的就是尋求平衡。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換場地,到對聲音有密閉性的地下室,遠離小區的橋洞、廣場、公園等地方,但客觀條件是要有這樣的地方且跳舞的人願意去、容納得下。若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怎麼辦?肯定不能聽之任之,應抱著互相體諒之心協商解決。比如說減小音量,更改或縮短跳舞的時間,或者安裝分貝儀,當超出正常值後音樂就停止……
辦法一定比困難多,更何況面對的是堪比親情的鄰裡之情呢。一方在享受生活時也不忘換位替別人多考慮一下,互相理解互相體諒,面對困難時協商出解決之道,這也是鄰裡和睦相處的方式。只要人人有心,小區就能心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