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交通的定義與分類
軌道交通是一種利用軌道列車進行人員運輸的方式。城市軌道交通具有運量大、速度快、安全、準點、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用地等特點。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優先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城市公共運輸系統。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及其環境
產品分類:軌道交通包括了地鐵、輕軌、空中軌道列車、有軌電車和磁懸浮列車等:
輕軌是一種電氣化鐵路系統,由於輕軌的機車重量和載客量都較小,列車長度、寬度都不及地鐵,使用的鐵軌質量也較小,每米只有50公斤,而一般鐵軌每米的質量為60公斤,由此得名「輕軌」。
地鐵也是一種電氣化鐵路系統,運能與輕軌相比較大。它必須有單獨的道路;車輛由多節車廂組成,速度及加速都較快;有複雜的信號系統;並需有較高的站臺上下客。行駛的道路一般在地面、地下和高架線上。國外交通系統包括了市郊列車、地鐵列車等。如上海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都屬於這一類。
運量分類:根據其運能大小,大致可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大容量的軌道交通方式, 主要是地下鐵道和市郊鐵路,適合於市中心區和市郊有大密度客流的地區與方向。二是中等容量的軌道交通方式, 主要是指輕軌交通,適合於市郊間、市區次中心之間,甚至市區(主要是中、小城市) 等有相當客流量的方向與地區。 三是低容量的軌道交通方式,主要是指傳統的有軌電車和單軌系統等, 適應於較小運量的地區或方向。上述三個層次與常規公交汽、電車互相有機配合,可高效、快速地完成城市人口的出行需求。
此外,從能源使用的角度來說,大多數軌道交通工具都是用電驅動的,低碳、環保。
各種軌道交通方式的不同分類
重慶軌道交通是指服務於中國重慶主城都市區境內的城市軌道交通。其第一條線路於2004年11月6日開通觀光運營,於2005年6月18日正式開通運營,是中國西部地區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
截至2019年12月,重慶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共有10條,包括1、2、3、4、5、6、10號線、環線、國博線、空港線,線網覆蓋重慶主城區全域,共設車站190座、換乘站21個;運營裡程329千米,裡程總長度位居中國第六位、西部第一位 。其中,1、4、5、6、10號線、環線、國博線為地鐵系統,約230千米;2、3號線、空港線為單軌系統(跨座式單軌),共98.45千米。
截至2019年12月,重慶軌道交通在建線路共有10餘條(段),包括1號線朝天門段、4號線二期、5號線南段及北延伸段、6號線支線二期、9號線一期、10號線二期、18號線、環線西南環、江跳線、市域快線璧銅線等,在建裡程約250千米; 預計到2022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和在建規模達到850千米以上;總體規劃共18條線路。
2019年,重慶軌道交通年日均客運量285.4萬乘次 ,日最高客運量為2019年9月30日的373.9萬乘次。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是中國第一條跨座式單軌,也是中國西部地區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因其列車在李子壩站穿樓而過聞名全國。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原5A線),是重慶軌道交通第三輪線網中規劃建設的線路。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富華路~跳磴南)全長28.96千米,起於富華路站,終於跳磴南站;設車站19座,其中地上站7座,地下站12座。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北延(富華路站~小什字站)線路全長10.6公裡,均為地下線,共設站8座,均為地下站。
軌道交通在城市公交體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軌道交通在城市公交體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從系統的層次性分析,城市社會經濟大系統、城市綜合交通系統和城市軌道交通子系統三者之間是遞階包涵的關係。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地位與作用
1——城市軌道交通子系統;2——城市綜合交通系統;3——城市社會、經濟大系統。
首先,城市是相對於鄉村的社會、經濟大系統,從某種意義講,其本質是時間和空間上的高效率與高效益,城市必須保持充分的活力和相當的發展空間。
實踐證明,一個城市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個高效率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作支撐。這是因為城市交通系統是城市社會、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與開發提出相應的交通需求,需要一個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統來支持;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統的發展,交通可達性的提高,又會反過來影響城市土地的利用與開發,引導城市形態向一定方向演化。因此,城市要科學合理的發展、演化,除了要做好城市總體綜合規劃之外,還應該規劃好城市交通子系統。
城市交通系統與土地利用的相互關係
其次,城市是一個人口密集,各種交流活動頻繁的特定空間區域。在這個區域中交通需求集中、定時、密度大,同時還要求快速、高效、安全、方便、舒適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以其高效、優質的服務和節省資源、輕度汙染的特性恰好滿足上述技術、經濟方面的要求。因而成為城市交通系統的骨幹。相應地,其它交通方式(如常規公交汽、電車,計程車,小汽車,自行車等)則起到補充、配合的輔助作用。因此,一個好的城市交通系統首先要規劃好、建設好和管理好其核心部分——城市軌道交通子系統。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線路站點車站列表
重慶軌道交通十八號線為重慶市南北貫通軌道交通的主幹線,起點為富華路,途經渝中區、九龍坡區、巴南區和大渡口區,串聯大楊石、李家沱和大渡口組團,止於跳磴南站。
重慶軌道交通十八號線線路全長約29公裡,其中地下線長約18.7公裡、高架線長約9.544公裡,地面線長約0.76公裡。全線共設車站19座,其中地下站12座,高架站7座。這19個車站平均站間距為1.568公裡,其中最小的僅為0.864公裡,即四川美院站至電廠站區間,最大的為2.29公裡,位於金鰲山站至跳磴站區間。
據介紹,重慶軌道交通十八號線可與8條軌道線換乘,即已建成通車的一號線、二號線、環線,在建五號線、九號線,以及規劃的十二號線、二十四號線、二十五號線。
工程,車站名稱,車站類型,換乘線路,所在行政區: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渝中區延伸段工程(二期)
小什字站,地面兩層側式,1號線、6號線,渝中區;
凱旋路站,地下二層島式,渝中區;
十八梯站,地下二層島式,渝中區;
七星崗站,地下二層島式,1號線、10號線、28號線(遠期),渝中區;
重慶站,地下二層島式,26號線(遠期)、27號線(規劃),渝中區;
菜袁路站,地下二層島式,渝中區;
黃沙溪站,地下二層島式,渝中區;
大坪西站,地下二層島式,26號線(遠期)、27號線(規劃),渝中區;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一期工程
富華路站,地下島式,9號線,渝中區;
歇臺子站,地下島式,1號線、5號線,九龍坡區;
奧體中心站,地下島式,環線,九龍坡區;
石坪橋站,地下島式,九龍坡區;
楊家坪站,地下島式,2號線、14號線(遠期),九龍坡區;
灘子口站,地下島式,九龍坡區;
黃桷坪站,地下島式,九龍坡區;
四川美術學院站,地下島式,12號線(遠期),九龍坡區;
電廠站,地下側式,九龍坡區;
長江二橋站,半地下側式,29號線(遠期),巴南區;
外河坪北站,地下雙島式,10號線(遠期)、35號線(遠期),巴南區;
外河坪南站,地下島式,巴南區;
簡家槽站,高架側式,10號線(遠期),巴南區;
茄子溪站,高架側式,大渡口區;
白居寺站,地下島式,2號線,大渡口區;
伏牛溪站,高架島式,大渡口區;
金鰲山站,高架側式,21號線(遠期),大渡口區;
跳磴站,地面側式,5號線,大渡口區;
跳磴南站,高架側式,大渡口區。
以上站點信息僅供參考,以實際建設為準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與城市發展、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在城市綜合交通系統與城市發展、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它是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的核心,起到客流組織的骨幹作用。城市綜合交通系統具有多層次結構。第一層次(高架或地下全隔離系統)——軌道交通、快速幹道(汽車交通);第二層次(地面部分隔離)——軌道交通或公交幹線、城市幹道(汽車交通);第三層次(延伸至居民區及其它功能區)——公交線路、城市道路(汽車交通)。顯然,第一層次是骨架與主幹(大動脈),第二層次是輔助與補充(一般血管),第三層次是集疏與延伸(毛細血管)。
(2) 它是城市發展與演化的必要條件。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能夠滿足大運量、長距離的快速客運要求,因而可解決城市面積拓展與空間合理開發運用的客運通道問題。
(3) 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保障。在土地佔用、能源消耗、空氣品質、景觀質量、客運質量等主要交通、環境指標方面,軌道交通可達到最優水平。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線路走向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一期(富華路~跳磴南)全長28.96千米,起於富華路站,經過歇臺子、楊家坪、黃桷坪,從李家沱長江複線橋跨越長江進入李家沱片區,通過白居寺大橋跨越長江,進入大渡口區,經過白居寺、伏牛溪至跳磴,終於跳磴南站,敷設方式為地下線與高架線。全線考慮設置金鰲寺車輛段1座,富華路停車場1座;設電廠、白居寺主變電所2座。控制中心依託大竹林綜合控制中心,不考慮單獨建設。
渝中區延伸段(二期)工程起於一期工程起點站富華路站(不含),出站後下穿富華路轉向南至時代天街東側設大坪西站;出站後,線路繼續向南地下敷設,於黃沙溪立交東側設黃沙溪站,後下穿黃沙溪隧道後上跨成渝客專鐵路,設菜袁路站;出站後,繼續沿菜袁路向東地下敷設,下穿龍家灣隧道後至重慶站,於重慶站北側廣場內設重慶站;出站後,沿枇杷山公園地下敷設至重慶看守所處設七星崗站,與地鐵1號線、10號線換乘;出站後,轉向東南方向地下敷設,至解放西路設十八梯站;出站後,繼續向東地下敷設,至融創白象街處設凱旋路站;出站後,繼續沿解放東路南側地下敷設,至湖廣會館處設小什字站,與已運營1號線、6號線換乘,該站為18號線渝中區延伸段工程終點站。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設施設備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北延工程(富華路站~小什字站)不新建主變電所,由軌道交通18號線主變電所提供電源,控制中心與18號線合設,在軌道交通18號線金鰲寺車輛段增容停車列檢28列位,周月檢4列位。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線路為雙線,車輛採用山地As型車,直流1500V架空接觸網供電,列車設計時速為100公裡/小時,初、近期採用6輛編組,遠期採用7輛編組,初期配置車輛18列/108輛。
軌道交通系統的有機銜接
隨著城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交通需求日益高漲,交通供給增長速度落後於交通需求,城市交通狀況日漸惡化。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己成為城市交通界的共識,特別是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已成為大多超級城市的首選。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銜接成為城市公共運輸系統的熱點,其間的銜接對整個城市公共運輸系統的發展及改善城市交通狀況具有重要意義。此主要優勢為:
1、有利於發揮軌道交通大運量優勢
軌道交通吸引範圍包括一次吸引範圍和二次吸引範圍口胡口引,一次吸引範圍又稱直接吸引範圍,它是指軌道交通吸引的直接客流區域範圍,是步行到軌道交通的客流分布範圍,是軌道交通的合理步行區域範圍。二次吸引範圍又稱間接吸引範圍,是指通過非步行出行方式與軌道交通銜接的客流區域範圍,是軌道交通的影響區域範圍。對軌道交通的一次吸引範圍,不必藉助其它交通方式進行;然而,由於軌道交通一次吸引範圍內的客流出行量遠遠不能滿足其正常運量,為了提高軌道交通的運輸效益、提高軌道交通實載率,必須充分吸引軌道交通二次吸引範圍的客流。協調銜接為軌道交通集聚和疏散客流起到保障功能,沒有軌道交通與常規銜接,無法充分發揮軌道交通的運能最大效益,不利於軌道交通的可持續經營發展。合理的銜接既有利於軌道交通的良性發展,也推動著常規公交的復興。
2、有利於構建高效的公共運輸系統
軌道交通建成後,城市交通會逐步呈現出軌道交通為骨幹,常規公交為主體,各種交通方式相互協調的城市綜合交通局面。常規公交是構成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與軌道交通一起構成了不同功能和服務水平,多元化的城市公交客運系統。由於常規公交相對於計程車等城市交通有其自身優勢,為軌道交通做好聚集、疏散客流的重任就落到其肩上。在軌道交通不能覆蓋的區域,它是城市骨幹公共運輸客運系統;在城市軌道交通覆蓋的區域,它是集散軌道交通客流的重要接駁方式。一個軌道交通系統效率的發揮,需要藉助於作為集散客流的常規公交。
3、有利於提高公共運輸的競爭力
協調高效的銜接系統可以為公交線網的調整、優化提供必要條件,增加常規公交運營線路的應變能力,提高其運營效率,為城市公共運輸體系分階段、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合理方便的銜接可以充分適應城市出行者的選擇要求,縮短交通出行時間,方便城市居民出行,提高公共運輸的競爭力,促進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建成意義
重慶軌道18號線是2020年市級重大建設項目,為重慶市軌道交通第三期規劃中的南北向主幹線。該線路起於渝中區富華路站,終於大渡口區跳磴南站,全長約29千米,共設19座車站。
重慶軌道18號線九龍坡段長約10.5千米,共設歇臺子站、奧體中心站、石坪橋站、楊家坪站、灘子口站、黃桷坪站、四川美院站、電廠站等8座車站,其中奧體中心站及電廠站為明挖車站,其餘為暗挖車站。
2019年8月,四川美院站成為全線首座正式開工的車站。2020年6月,隨著最後一座車站電廠站進場施工,軌道18號線九龍坡段所有車站開建。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線路將分別與重慶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5號線、9號線、12號線和環線換乘,將有效實現渝中區、九龍坡區、巴南區和大渡口區的快速聯繫,帶動沿線產業聚集區的形成,促進經濟發展。
重慶
重慶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常住人口3124.32萬人,城鎮人口2086.99萬人
重慶,簡稱「渝」,別稱山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 。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常住人口3124.32萬人,城鎮人口2086.99萬人,常住外來人口達167.65萬人。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是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國家物流樞紐 ,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既以江城、霧都、橋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重慶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等。旅遊資源豐富,有長江三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壯麗景觀。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是「紅巖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在文字記載的3000餘年中 ,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重慶火鍋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 兩江新區 、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