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非遺傳承傳播問題探析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新媒體時代非遺傳承傳播問題探析

  非遺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也是極其華麗的樂章。文章闡述了非遺的內涵,指出了現階段非遺傳承傳播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傳承人青黃不接,產業化運作不足,傳播手段比較單一滯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傳承,必須能夠被共同體成員接受,能夠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有了文化認同,才會自覺參與其中。

  新媒體 非遺傳承傳播 問題與展望

  6月9日是我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各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在2017年初,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具體要求。年底,中辦和國辦又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導文化的發展、文化產業的走向。這些措施必將加大新時代非遺文化產業的傳播力影響力,這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非遺是人類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優秀文化,我們關注並研究非遺之目的就是傳承傳播先賢們的文化智慧,發揮其當下的作用,並加以發揚光大,這對人類文明發展也是很重要的。

  非遺的內涵

  2004年8月,我國正式加入了聯合國倡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漸入公眾以及學界的視野。2006年6月10日,我國公布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這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史上的裡程碑,明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即「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遊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①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強有力的見證,是一個族群、一個部落或一個民族情感關聯溝通的紐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相傳、口傳心授的活態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傳承的文化基因,凝聚著民族的集體智慧和情感精神。」②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快速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撞擊,使非遺文化面臨很大的生存危機。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傳承傳播中的問題

  中華民族五千年連綿不斷,先賢們創造了浩瀚燦爛的文化。但目前社會上有些人士對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對民族自身的文化認同感不強。事實上,民眾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十分重要,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而要他們去熱愛傳統文化將非常困難。非遺文化當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傳承,必須能夠被共同體成員接受,能夠引起情感上的共鳴。當下,各地對非遺資源的建設有一定成績,大多構築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但民眾對此較為陌生,關心不足,參與度較低。而有些地方非遺戲劇搬上舞臺後,將現場演奏變為錄音伴奏,在傳統音樂中加入迪斯科、電鋼琴、架子鼓等西洋元素,把儀式性的傳統內容刪去,將原始道具改為舞臺道具,更有甚者用專業演員來取代本地民眾,使民眾由表演者變為旁觀者,這是缺乏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自信的表現。民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非遺的保護者和成果享有者,非遺的傳承傳播和發展最終應該由廣大民眾參與其中。沒有民眾的廣泛參與,卻要傳承傳播非遺無疑是困難重重的。目前,在非遺的傳承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傳承人才青黃不接

  非遺傳承人是傳承傳播發展過程中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決定著非遺發展的方向與前進道路。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非遺人才的引領與擔當,非遺發展將是十分困難的。遺憾的是,我們在今年對非遺傳承人實地調查採訪後發現,傳承人才青黃不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重大危機。如今,傳承人老齡化嚴重,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絕活瀕臨消亡。以前,非遺傳統技藝是一門餬口的手藝,傳承人一般是從小開始接觸技藝,並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技藝。當今,年輕人很難把精力放在需要多年時間磨鍊的一門技藝上。這種情況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社會文化問題。

  傳承人未被社會認可也是傳承危機的另一個因素。一方面從事非遺的傳承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年輕人會覺得從事這項工作成就感不足,不能很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放棄進入這個行業;另一方面是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對傳統文化缺乏感情,缺少認同感。這些因素促使非遺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的矛盾凸顯出來,導致非遺人才出現了斷層,這種現象是十分危險的,將危及傳統非遺技藝的傳承。

  產業化程度不足

  要傳承傳播非遺資源,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進行產業化運作。產業化經營也使得非遺的活化傳承與傳播有了一定的資金保證。有了資金的支撐以後,才能做好非遺的傳承傳播工作。

  所以,進行合理科學嚴謹的產業化開發保存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於適合生產性開發的非遺項目,政府應該有政策與資金的大力扶持。通過建設非遺展覽區、非遺旅遊景點等進行商業開發,獲得經濟與社會效益,促使文化產業經濟的大力發展。

  例如,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發展史上重要的海洋文明,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浙江省寧波市有總長1594.4千米的海岸線,約佔全省海岸線的24%。沿海村落分布著大量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有些項目因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傳承而消亡。要改變這種逐漸流失的狀態,一個重要的方法是加強生產性活化保護,實行海洋非遺項目的產業化經營,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浙江寧波的海洋非遺資源可以藉助文化創意產業運作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傳播。又如,浙江「舟山貝雕」是海洋非遺產業化運作的成功例子。「舟山貝雕」是利用貝殼的天然色澤和紋理,雕琢製造成工藝品,能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其實,浙江寧波市海洋非遺的紙質魚蝦燈、木帆船等也可以從「貝雕產業」中得到一些產業化啟示。在浙江海洋非遺的文化符號中加入現代文化元素,也可以製造成工藝品、小飾件進行出售,並逐漸擴大成一種產業。又如,寧波鄞州海洋非遺項目——農漁船製作技藝的生產性開發比較成功。農漁船製作技藝的代表性人物朱志友自小跟著父親學習造船,技術很好,產品深受歡迎,製作精巧的船模已經成為工藝展示品。如今該項海洋非遺技藝還與餐飲企業合作,打造了150隻用餐船,既是寧波文化的體現,也十分實用,現在也在網絡平臺上出售海洋非遺類工藝品,拓展了漁船工藝品的產品線。當然,保護傳承海洋非遺項目畢竟是全民族的事情,要積極調動全體民眾的積極性。

  還是以海洋非遺為例。現階段,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開發仍處於初級階段,以後,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逐漸滲入到濱海旅遊、休閒漁業、海洋民俗文化業、海洋工藝品業、海洋休閒體育文化、影視文化城等文化產業領域。例如浙江寧波市象山的開漁節。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產生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集群效應,融合了包括全國漁歌號子比賽、漁文化攝影比賽、漁家服飾比賽等在內的眾多文化活動。由此可見,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應是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民眾與傳承人參與、高校和協會輔助的產業集聚發展模式。通過建造生產園區的方式形成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項目群,打通文化創意產業鏈,形成一批生產性浙江海洋非遺類資源產品的龍頭企業,鑄造文化創意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

  傳播手段單一滯後

  現階段的非遺傳播仍然比較滯後。有相當一部分非遺資源的傳播活動以靜態為主,動態傳播方式較少。又如真人體驗、視頻製作、劇場演出等形式,由於缺乏資金等原因難以實現。所以,由於傳播形式新穎度不夠、多樣化不足導致非遺的傳播難有吸引力,自然也大大削弱了非遺資源傳播力與影響力。新媒體手段運用較少是一個較大的問題。目前許多地方非遺的傳播主要是收集和整理已有的文獻,並以文字形式傳播為主。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年紀普遍較大,他們傾向於傳統的傳播手段,依賴以口耳相傳、口授心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傳播。這樣,由於自身技術、知識素養等因素的限制,非遺傳播者對現代化傳播手段不甚了解,因而忽略了對新媒體的運用。然而,當今的社會離不開網絡、移動媒體等新型傳播方式,不運用新媒體傳播非遺,傳播效果會受到不少影響。在全媒體時代,這種過分依賴於傳承人的傳播方式限制著傳播效果的廣度和深度,傳統的傳播方式顯然很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發展,必須尋找新的傳播渠道與傳播方式。

  未來展望

  現代數位化技術的迅捷發展,影響了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也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形式,數位化信息產品的開發也呈現出從單向展示向多元化交互性方向發展的趨勢。傳播好非遺資源,首先要構建數位化公共信息平臺,要將所採集到的非遺資源存儲於網絡伺服器之中,然後才可以運用各種手段來傳播非遺資源。利用數位化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傳承與傳播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深遠工程,可以運用移動新媒體終端進行傳播,借用動漫技術進行互動傳播,還可以運用VR技術傳播非遺資源,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保護傳承與傳播非遺資源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需要民眾自覺提高對非遺的保護意識。當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可採用PPP融資模式,共同參與傳承傳播非遺資源。近些年來出現的「非遺走進高校」「非遺走進福利院」「非遺走進社區」及一些非遺賽事等活動,對傳承傳播有很大的作用。這就需要高校、科研機構、非遺類生產企業、協會等部門互相溝通協調,一起培養數位化專業的技術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指民間文化藝術的優秀傳承人,即掌握著具有重大價值的民間文化技藝、技術,並且具有最高水準的個人或群體。非遺傳承的關鍵是青少年,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共同為我國的非遺傳承傳播文化事業儘自己的一份責任。

  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海上絲綢之路視角下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位化傳播研究課題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5JDHY03YB)。

  (作者徐君康系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陳佩君系浙江廣電集團電視教育科技頻道編輯)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

  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②王詩文、陳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特點及策略研究》,《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  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傳播「非遺」,打造物質、精神雙豐收。
  • 《大國工匠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工程》入選申報流程
    3、大國工匠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工程負責組織本次評選的專家,舉辦大國工匠代表性傳承人入庫評選會,對各位申報入庫的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項目進行評選。4、專家評審通過後,製作受國家知識版權保護的榮譽證書和「大國工匠代表性傳承人」榮譽徽章,授權IP電子證書,同時入庫、宣傳推廣、傳承項目/產品建立傳承檔案等工作。
  • 多角度探索非遺傳承創新發展路徑 第七屆非遺節6大論壇腦力激蕩
    本屆非遺節除主論壇「非遺傳承與旅遊發展」國際論壇外,還首次設立平行論壇,開設「非遺在城市社區的傳承」「傳統工藝促進鄉村振興」「美食類非遺項目的活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非遺動漫化的探索與應用」和「新媒體語境下的非遺傳承創新實踐」5個平行論壇。
  • 新媒體時代廣告新特點與新媒體時代廣告傳播特性對比!
    許多人天天喊著進入了新媒體時代,都在說新媒體時代怎樣怎樣。尤其是廣大廣告從業者和相關的廣告主們,但是新媒體時代的廣告特性和其廣告的傳播特性又有哪些不一樣,新媒體廣告額新特點有什麼,其傳播特性又有哪些?新媒體時代廣告的新特點,相比較之前的媒體廣告形式有相同又有不一樣。
  • 非遺在社區:讓非遺活態傳承,融入民眾生活
    未來兩年,試點城市將牢牢把握「尊重社區居民主體地位」「選擇適合非遺資源」「創新工作模式」「發揮傳承人作用」等重要工作原則和重點,制定具體方案,切實推進落實舉措,進一步培育非遺在城市中傳承發展的土壤,探索在城市中傳承非遺的有效方式,維護和營造非遺傳承發展的良好生態。
  • 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特點規律探析
    傳播容量從有限到無限,新聞信息傳播呈現海量性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受限較多,例如報紙受版面限制,信息容量有限,只能選取最有新聞價值的一部分或者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容進行傳播,加上報紙有一定的發行範圍,受眾範圍小。在全媒體時代,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數位化。新媒體傳播是建構在超文本、超連結之上的全新傳播模式。
  • 棗莊市中區中心街網紅直播為非遺傳承插上翅膀
    12月15日,曙光一線網紅直播基地迎來了一場特殊的直播——棗莊市市中區中心街街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專場首播。李氏傳統布藝傳承人李安玲老師在直播中展示了各類布藝老虎名稱、製作過程和寓意,直播剛開始10分鐘,點讚人數就已過千。
  • 人工智慧介入非遺保護的路徑與問題
    可以說,在工業化、現代化背景下,技術手段對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但由於現代技術與非遺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雖然在實踐中被運用,但還存在諸多理論問題需要解答。比如非遺數位化的主體是誰?傳承人群是否認可數位化?數位化對非遺傳承有何種作用?數位化如何影響非遺的存在形式?
  • 社科視窗43丨困境與突破:「非遺」傳承發展的若干思考
    就金華而言,火腿、婺州窯、婺劇、金華府酒、木雕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對外文化交流、對外形象傳播媒介,我們完全可以藉助現代傳播手段,通過籌劃「非遺一臺戲」「金華好腔調」「非遺集市」「非遺走親」等活動,打響金華地方文化金字招牌,為金華贏得好口碑,擴大金華「朋友圈」。當今時代,口碑就是資源,就是競爭力。
  • 97年凱裡銀匠雪兒:用年輕的方式喚醒非遺 讓苗族文化與時俱進
    在黔東南這塊孕育了三十多個少數民族的富土上,銀飾可以說是最值得驕傲的文化之一,也是貴州的非遺文化名片。然而,銀飾鍛造乃至全國非遺文化傳承都普遍存在後繼乏人的狀況,年輕人選擇走出大山拼搏,忽略了非遺文化的傳承。傳統非遺守藝人也由於缺乏傳播的渠道和內容創意,找不到傳播非遺文化的出口。因此,讓年輕人走近、了解並接受非遺是其保持生命力的必經之路。
  • 把「非遺」拍回家! 騰訊微視直播助力深圳「非遺」傳承
    1月8日,騰訊微視攜手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深圳南山文化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協同創新與研究中心,共同開展「2021《非遺帶回家》年貨集市活動」,並邀請潮彩、剪影、麥杆畫、捏麵人等多領域9位深圳市非遺大師走進現場及直播間,為廣大網友呈現非遺傳統文化的同時,帶來眾多非遺匠心好物,讓大家足不出戶賞文化
  • 世紀傳承傳統文化協會一歲了:歡天喜地周年慶,非遺傳承在繼續
    為使更多的孩子接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協會已與宣師一附小、展覽路一小、大興黃村鎮中心小學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將繼續致力於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與發展,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種在孩子們身邊。在協會慶典儀式上,西城區世紀傳承傳統文化協會法人崇德旺先生,與合作北京金泰之家通華苑飯店有限公司、北京鬱金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展覽路第一小學代表籤約。此舉也獲得了眾多手工藝人的認可。
  • 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舉行
    12月11日,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度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 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論壇旨在共建一個協力前行的平臺,讓文化強國戰略落到實處,使得非遺項目成為了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國際名片,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傳播和對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傳承非遺技藝 傳播花鼓鄉音 — —記鳳陽花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肖慶紅
    傳承非遺技藝 傳播花鼓鄉音 — —記鳳陽花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肖慶紅 2020-11-27 09:39:59   來源:滁州網
  • 全媒體時代政務新媒體能力提升問題探究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5期 【摘要】全媒體時代,媒體格局、傳播方式、輿論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網絡技術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提升政務新媒體能力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 酷狗以音樂視角解析當代非遺傳承的新表達
    6月8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雲遊非遺·影像展」已全面上線。活動期間,在線進行公益性展播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同步推出「擁抱身邊的非遺」系列專題片,各參與平臺將發起「走近非遺」「發現非遺好物」等社媒話題。網友們可以以話題互動、直播參與、故事徵集等多種形式體驗參與中,關注和投身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 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計劃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非遺動態|給大腦充個電,國家圖書館推出「非遺講座月」
    2020年的「非遺講座月」系列活動圍繞主題「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注重線上優質資源的製作和新媒體傳播,共分為《百草園裡識百草》、《學傳統手工,過健康端午》等六個專題,通過對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類等非遺項目的介紹,向公眾普及非遺知識和健康生活的理念。
  • 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現象的探析
    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兒童的成人化體現在外表、言語、行為、價值觀念等方面。視聽本位、秘密暴露、經驗同質、娛樂至死、童年消逝等是導致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的主要原因。  關 鍵 詞:新媒體;兒童成人化;「小大人」  新媒體,作為網絡時代的引領者,不僅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今天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加恣意地享受著新媒體帶來的歡樂,也因新媒體變得忙碌起來。
  • 剪紙動畫與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承
    與時俱進是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的前提,將數字動畫與傳統藝術相結合,既有利於中國動畫產業的創新與發展,還能使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更好的傳承。 關鍵詞:剪紙動畫;民族原創;傳統藝術;文化傳承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剪紙藝術作為我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是一門精美的鏤空技藝,有著精細的製作工藝和生動的藝術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