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十三五」收尾還有兩周的時候,老牌科技城嘉定有個大動作:一個名為「上海國際短視頻中心」的園區正式啟用,佔地面積近250畝,位於上海西北工業重鎮、素以汽車產業著稱的安亭。
汽車和短視頻,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事實上,在線新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重要方向的當下,「上海國際短視頻中心」的高調亮相,正可看出嘉定產業轉型升級之迅速、動能轉換之迫切。
真正讓人在意的,是這個園區的定位——「國際」和「中心」。回看「十三五」,嘉定在發展過程中湧現了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集成電路裝備材料創新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展示與轉化中心……嘉定,作為一座目標為「長三角綜合性節點」的城市,各種具有連接、集聚、輻射、帶動作用的「中心」自然多多益善。
在上海正在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結的當下,建設「節點城市」,是嘉定這座老牌科學衛星城、汽車城、教化之城的使命和機遇。更進一步說,在某些特定領域、某些特定產業,縱觀上海,也只有嘉定才有條件成為「節點」。
回望這五年,我們把「節點」二字送給嘉定。節點,一方面自然是資源、信息、人才等各類要素的連接點、再分發點,另一方面則是城市能級的「增能點」和「功率放大點」。嘉定的「十三五」,是在各方面鑄造「節點」的五年。
(一)
聊嘉定,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汽車。嘉定是汽車產業重鎮,也是汽車產業鏈群的重要節點。
1958年9月30日,一輛銀綠色的小轎車從位於嘉定的上海汽車裝配廠組裝車間內緩緩駛出,現場一陣歡呼——這是上海第一輛國產轎車。
61年後的2019年,F1歷史上第1000站在嘉定火熱開賽,如果僅論馬力,一輛F1賽車是1958年「鳳凰牌」轎車的20倍左右。嘉定是中國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起點。這些年,汽車也確實在嘉定「越開越快」。
不過,最近幾年汽車產業正經歷「冰與火之歌」:一方面全球傳統汽車產業整體下滑,汽車產業帶動力逐步減弱;另一方面,以「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為特徵,傳統汽車正向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從「秀肌肉」(馬力等)到「秀智慧」(智能網聯及數據處理能力等)的變革正在全球掀起。
區域產業發展,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當原有的「舒適圈」不再舒適,嘉定積極主動跳出,在汽車產業的外延和內涵中尋找新定位。
汽車「新四化」發展,嘉定這五年動作頻頻:2016年6月初,國內第一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範區」封閉測試區在上海嘉定國際汽車城啟動。2018年,嘉定成為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城市之一。未來嘉定區開放測試道路將超過1300公裡,實現460多平方公裡全域覆蓋,更多汽車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將在嘉定「生根發芽」。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2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區領導在談到汽車產業時引用了英國詩人雪萊的著名詩句,引來一陣掌聲。
冬去春來、否極泰來,這些對事物發展規律的判斷背後的邏輯非常樸素,只有兩個字:周期。經濟運行有周期,產業發展也有周期,小周期的下滑不能阻止大周期向好的必然趨勢。
這些年,嘉定著力打造新能港、氫能港、創新港3個特色園區,已集聚豐田、長城、復星、捷氫科技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燃料電池汽車領域重點企業數佔全市半壁江山,汽車產業正在嘉定「重整行裝再出發」。
汽車產業的鏈條極長,未來可進一步在長三角範圍內布局,比如整車企業在嘉定集聚,零部件企業在周邊其他城市。而全域開放的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各種公共性的科研測試開放平臺,正是嘉定成為汽車產業「節點」的重要底氣。
汽車「新四化」發展,還有一個巨大紅利:助力城市數位化轉型。智能網聯汽車要上路,並不僅僅是車的問題,還涉及車和道路設施、和周邊環境的信息交互,汽車「新四化」將大力推進智慧交通、智慧汽車、智慧城市建設。歸根到底,未來的汽車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移動終端,就像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一樣。在嘉定,一座「未來之城」正呼之欲出。
從產業鏈本身來看,發展汽車「新四化」離不開智能傳感器產業。「十三五」期間,嘉定區智能傳感器及物聯網產業規上年產值,實現從94.2億元(2016年)到275.5億元(2019年)的跨越,年均增速43.3%,位列新興產業之首。有專家就提出,嘉定新舊動能轉換之際,建議從「汽車之城」轉向「動感之城」,其中「動」指汽車,「感」指傳感,使嘉定產業轉型更具感知度、內涵更豐富。
2016年6月,國內首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範區」封閉測試區啟用
上海汽車博物館。李琦 攝
2015年10月27日,上海國際汽車城汽車·創新港開園
(二)
端一杯香茗,在「滬上最美圖書館」嘉定圖書館裡小憩一會兒,翻幾頁書;極目遠眺,煙波蕩漾的遠香湖美景盡收眼底;興致來了可以和三五好友一起去韓天衡美術館逛逛,或者去保利大劇院看一場世界級水準的音樂劇……
這就是嘉定新城的生活。羨慕嗎?這些設施的落地,讓生活在嘉定的人們也能享受到中心城區般的生活品質。有人打趣說,遠香湖、嘉定圖書館和保利大劇院,是嘉定的「三件套」。全市好像只有兩個「三件套」,另一個是在浦東,足見嘉定新城的配套設施之高大上。
從城市功能角度看,以往郊區新城更多承擔疏散人口、承接產業轉移的功能,但隨著市域空間格局的重大變化,郊區新城被賦予新的職責使命。新城建設,是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關鍵落子,未來五年也是郊區新城能否成為城市功能「節點」的重要窗口期。
這樣的「功能節點」,顯然不是偏科式的,不是專向性、模塊性地打造,而應是綜合式、系統性地崛起。嘉定新城有美景、有配套,但產業導入、交通建設等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沒有產業就缺少就業機會,尤其是缺少高薪的、配得上嘉定「三件套」的就業機會,加上交通不便,就很難留人,容易成為「臥城」。
早在2016年底,嘉定新城(馬陸鎮)就已初步明確「2+1」功能布局:以南北走向的滬嘉高速和瀏翔公路為界,由西向東分別為包括馬陸社區在內的新城核心區、定位為產業城區的新城東區和瀏翔公路以東的生態保留控制發展區。未來,新城東部依託嘉閔線建設和戰略留白區解鎖,有很大的轉型發展空間,健康醫療、智能出行、智慧家居等產業已在布局。新城北部則可拓展至嘉定工業區北區,聚焦建設上海智能傳感器產業園。
新城要成為上海大都市圈和長三角城市群的關鍵節點,首先要成為連接長三角的交通樞紐節點,構建直連高效的對外交通系統,提升新城「外向度」。如今,嘉定新城一方面正布局推進「西向」的鐵路安亭北站和「北向」的嘉定北站兩大樞紐建設,另一方面也準備啟動兩站之間區域線建設,著眼「內暢外聯」。這樣一來,未來結合軌交嘉閔線、嘉閔線北延伸規劃建設以及既有的軌交11號線,嘉定新城交通樞紐可形成對長三角近滬城市的輻射扇面。
同時,嘉定正圍繞遠香湖打造2.4平方公裡的核心區,北片以遠香湖為核心,聚焦城市公共服務;南片以研發區及總部園區為核心,聚焦產業引領。這著棋,將助推嘉定新城進一步融合金融、產業、休閒等更多元的城市功能,進一步提高嘉定新城的顯示度,形成輻射滬蘇及上海西北地區的區域級綜合性公共服務核心。
根據規劃,遠香湖核心區之於嘉定,類似於陸家嘴之於浦東、外灘之於上海,未來將是嘉定新城的地標、心臟。
一座郊區新城能不能成為節點,和距離市中心多遠關係不大,和城市功能密切相關。功能到位齊全了,各類要素在此集聚分發、城市能級達到一定高度,便能成為「節點」。
我嘉書房
俯瞰嘉定圖書館
嘉定新城
(三)
「十三五」期間,嘉定放了一顆貨真價實的衛星。
1958年,嘉定被命名為上海的「科學衛星城」。60年後,2018年11月20日,一顆名為「嘉定一號」的衛星成功發射,這顆高性能微納衛星由落戶嘉定南翔的上海歐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而成。
「科創基因」深植於嘉定的發展歷程。2015年,嘉定成為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如今集聚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等十多個國家級科研院所,還有多所高校、數十名院士及2萬多名科研人員,大院、大所集聚一直是嘉定的特色。
在這方面,縱觀全市16個區,嘉定的優勢無可比擬,這也是嘉定邁向「節點」的首選路徑,創新驅動總能給區域發展提供硬核支撐。有了這些科創資源,嘉定這些年持續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比如依託國內首條「超越摩爾」8英寸MEMS研發中試線、先進雷射技術研發和轉化等功能型平臺,不斷加快推動創新技術研發應用。
科創資源如何與地區發展聯動起來?院所成果難以走出「象牙塔」,政府部門如何推一把?在科創成果產業化的過程中,嘉定探索新路徑:在依靠院所高校實現「從0到1」轉變的基礎上,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推動「從1到100」、「從100到無窮大」的轉變。
為此,嘉定在2016年探索科創院地合作模式,新建了院地合作共同推進嘉定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目前已與10餘家院所、高校籤署合作項目40餘個,科研院所在嘉定孵化落地的科技企業超過400家,年產值超百億元。
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嘉定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科創資源集聚帶來的驅動力,正帶動嘉定在長三角範圍內成為創新節點和高地。
以前,嘉定區內的科技博覽會已舉辦多年、形成品牌,每年「科博會」上,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都會就產學研用合作進行溝通。2018年,首屆長三角科技交易博覽會——即「科交會」舉辦,從「科博會」到「科交會」一字之差的轉變,彰顯的是嘉定對於科技成果交易轉化環節的進一步重視。
作為「科創節點」,嘉定借著「科交會」的東風,與無錫、杭州、合肥共同打造長三角「感存算」一體化超級中試中心,打造世界級物聯網產業高地和集聚地。嘉定還探索設立「科創飛地」,加快產業協同升級,比如在溫州設立嘉定工業區溫州園、在蘇州設立嘉昆太科創產業園,溫州也在嘉定設立「科技創新(研發)園」,通過這些「產業飛地」建立跨區域科創合作機制。
足球場上的「節點」,是中場;籃球場上的「節點」,是控衛——都需要開闊的視野,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變化做出快速回應,有極強的策動能力。一座城市乃至城市群的「節點」,同樣應有這樣的特質。
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的同時,也發展汽車「新四化」、智能傳感器及物聯網、高性能醫療設備及精準醫療三個新興產業集群,這是嘉定產業發展的視野;致力打造上海新城樣板、通過「科交會」等平臺不斷擴大長三角「朋友圈」,是嘉定在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上的視野。如今的嘉定已不再滿足於「郊區新城」的定位,通過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大步邁向功能複合多元的長三角綜合性節點城市。
上海軌交11號線延伸至花橋
國家級物聯網孵化器——北水灣大廈
作者:上觀新聞 茅冠雋
原標題:《嘉定:成為「節點」,底氣在哪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