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基金經理利文斯頓每周A股市場觀點,每周周末才會更新一次,不代表投資風雲錄的觀點。
估值是一個次要問題,甚至盈利都是次要問題,最典型的就是特斯拉,nio,當年的tal,15年的nvda,最近經常看見有人討論特斯拉這市值是不是泡沫,其實這個出發點就不對,因為討論市值本身的意思就是討論估值,而估值取決於未來長期貼現率,很難討論。
之前有一期我寫過,我們總以為市場知道的比我們多,但是我仔細研究後發現市場其實知道的並不比我們多,市場只是在按概率下注罷了,就如同房價,租售比或者房價收入比並不決定短期甚至不決定很長時期內房價的波動,真正決定房價波動的是學區劃分,當地的規劃等,也就是說大家在跟蹤當地規劃對遠期進行展望從而下注,股票亦然,bili用戶數高增股價就可以漲,只有用戶數增速下來大家才會去考慮如何盈利的問題,在這之前,如何變現盈利不重要!
最後一點,流動性是關鍵,對a股尤其關鍵,原因是就是因為有資金源源不斷湧入,大家才能不斷下降預期收益率,延展久期,而a股還有一點不同就是權重股都有強周期性,如果持續收緊到宏觀經濟拐頭,像18年那樣,雖然仔細去看18年中國的faang也沒咋跌,但是指數一定會跌(內資流出,外資流入的結果),說白了,a股內部分層了,討論流動性要分層討論,今年7月以後是典型,7月之後我挺擔心流動性收緊的。現在回頭看可以發現,流動性分層了,純內資的股票大多數跌慘了,而外資佔比大的股票不但大多數沒跌,不少還屢創新高。
最後在這個時代變革期,在市場裡生存久了的人扭轉觀念是比較慢的,但是永遠不要覺得太晚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基本面很差的情況下納斯達克大漲,大多數美國對衝基金經理踏空,當時沒踏空的德魯肯米勒和歐奈爾都也只是因為會看圖而已,當時老牌基金經理都認為基本面太差,估值過高,而年輕基金經理則發明了看用戶數炒股的新估值體系(雖然現在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但是當時爭議巨大,最後也證明確實不少泡沫),2000年fed宣布加息,調查微軟壟斷,導致當時的權重股微軟暴跌,網際網路大牛市結束,如果你得出的結論是那套估值體系是錯的,那麼2009至今你就是被淘汰的,但是如果2000年想明白並且深信不疑就可能被清盤,所以這個市場永遠需要考慮背後本質的邏輯,而不是憑感覺能不能持續。
那麼問題就簡單了,首先分層考慮流動性,目前內緊外松,外資股更佔優;其次,追求長邏輯,高增速,長期邏輯好,增速高的,跟海外有估值差就更好了,長期持有,少博弈,第三,跟蹤個股基本面,宏觀基本面以及海外流動性,出現惡化則退出。
那麼當下的結論就是結構性行情還能繼續,選股優先考慮景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