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這是偽命題。
傳統行業需要創業,難道跨境電商不需要創新嗎?肯定都需要創新,任何行業或者任何商業模式,都是隨著時代改變去改變的,產品要創新,滿足用戶需求的方式等等。看潤總的商學院《創新的5種可能性:沒有創新的企業,都是「套利」》有感而發:
創新和利潤!
如果一個戶外出行的滑板車,成本是100歐元。銷售價是300歐,拋開一些物流,平臺費用,以及運營等等。還有100歐元的利潤空間。從財務的角度來看是,但是從商業角度來看,可能就不是了。為什麼呢?
因為很多人看到你把100歐的產品在亞馬遜賣到300歐或者更高,加上疫情加劇了戶外出行產品的需求。大家都會覺得這個行業的錢特別好賺,都來加入這個市場。連給你發貨的物流服務商都來加入這個市場,連選品都不用考慮了。而且還在物流成本上比你有優勢,你拿什麼跟別人競爭。
最後就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彼此打價格戰,從可以賣到400歐以上的產品,到了300歐,200歐,199歐....
所以你明白了嗎?你之前賺的都不是「利潤」,而是「紅利」。靠著敏銳的嗅覺賺到紅利期的所謂的利潤。
在洗牌後,還剩下了30歐元的利潤。 這應該算是利潤了吧,其實還不是,有人把它叫「社會工資」,就是那些最苦最累的活被你幹了。這是社會發給你的幸苦費而已!
如何把產品標準化或者差異化,提高效益。來降低生產成本。有人理解為這是效益創新。
電動滑板車
之前跟一個做電動滑板車的老闆聊天,他說他今年沒有在豎杆電池滑板車的研發。而是更多的放在踏板底部,雖然有接觸到這個產品,但是對於產品的理解肯定還是沒有到他那麼專業,同樣是一樣的產品。但是不同的設計理念出來後,產品的退貨率差太多了。有的高於百分之三十,而有的控制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那利潤又是來自哪裡呢?
所以在最後的充分競爭中,還是很難有利潤。那該怎麼辦?這裡面就有個構建企業護城河的概念。這是巴菲特提出來的。分為四個部分:無形資產、成本優勢、網絡效應、遷移成本。
思維導圖
交易成本環節中的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科斯認為,只要有交易,交易過程中就一定會有摩擦和損耗,因為信息不對稱和信用不傳遞,會產生交易成本。
在跨境電商平臺購物也是一樣的,從客戶有需求開始,到最終付款購買產品,整個過程中都包含了交易成本,整個過程又被分為購物前,購物中,購物後。購物前是先搜索產品關鍵詞,然後對比產品,購物中又會涉及到產品協商的成本。最後終於下單了,你認為已經結束了嗎,其實還沒有,對於一些高貨值的產品,用戶在使用後,還會涉及到退貨,那就是購買後的售後成本。你都要將這些要素考慮進去。
在那一個環節去創新。都是巨大商業機會。就拿售後成本來說,之前接觸賣手機的跨境電商大賣,他們是怎麼做產品的售後服務呢。這裡面有工貿一體的工廠,也有行業投影機的跨境翹楚大麥,年銷售額都過十億。產品客單價都很高,一個在波蘭有派專門的工程師駐點。一個是美國有招聘本土的員工解決產品售後問題。在產品競爭力上比很多賣家已經超越了很多了。這應該是很多中型跨境企業應該去思考的地方。特別是針對功能性比較強貨值高價值的產品。
產品創新: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沒用過這個玩意,反正我是用過的,那個電池真心不耐用,五號的電池用幾次就沒電了,說實話一點不好用,不過在中國很多的農村估計還能買的到。在歐美戶外燈產品已經迭代了很多次,但是總體趨勢是怎麼樣的呢:
功能性越來越簡單,滿足用戶需求的成本越來越低,以前滿足這個用戶需求可能支付成本費用可能要50美金,現在只有9.99美金就好了。可以降低用戶的選擇成本和交易成本。
你看抖音那些做戶外直播的,不僅便宜,還好用,還不用充電,白天太陽能充電,晚上用來做直播。那個燈光還是很刺眼的那種,真是驗證了那句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小而美
亞馬遜售價
資本創新:
前幾天跟一個福建的賣家聊天,你也可以理解他是做跨境電商的,也可以理解為他是投資跨境電商賣家的,只是這種投資行為跟我們見到的名企靠著漂亮的流水吸引資本的投入還不一樣,他們投的都是那些規模不大,但是靠精品運營的小型賣家,他們投的是listing。物流成本和貨物成本投資方來做,把控好風控,然後大家一起分紅。不管是小資本,還是大資本。總有一種創新在顛覆你的知。是野蠻生產也好,是存在即是合理也罷。創新本身就是需要一股勇氣和魄力!
最後用大師話做個結尾,著名營銷大師科勒說過這樣的話:
人們真的是需要一個電鑽嗎?
人們需要的不是電鑽,人們需要的是牆上有個洞。
人們需要的不是牆上有個洞,而是想把漂亮的照片掛在牆上。
人們需要的不是把照片掛在牆上,而是想要隨時能回憶起美好生活。
人們需要的也不是回憶起美好的生活,而是回憶美好生活時所帶來的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