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的應激反應到底有多可怕

2020-12-27 貓母

今天聊一聊貓咪的應激反應,後臺有小夥伴給貓母留言說自己剛把貓咪接回家,當天晚上開始狂叫、到處躲藏,第二天早上開始流口水、不吃不喝、不排便。

因為應激反應的存在,所以新貓剛到家之後,需要讓貓獨處一段時間,而不是立馬親暱、抱抱之類的。若是讓其獨處一段時間,那麼應激反應比較小,也容易消除,不至於危害貓的生命。

貓的應激反應有多少鏟屎官不當回事?嚴重甚至可以導致貓死亡!

首先我們大致了解貓的「應激反應」是什麼?

應激反應是「各種緊張性刺激物(應激源)引起的個體非特異性反應」。通俗來講,貓是比較敏感的,那麼當貓的周圍環境突然變化較大,或者遇到一些危險事物(貓認為的危險事物)時,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刺激,進而產生應激反應。

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會有應激反應,包括人類。貓的應激反應,就是貓咪機體對外界的各種條件因素,產生的刺激性反應。

每一隻貓對刺激的反應都不一樣,這跟貓咪對世界的認知有關,見過世面的貓咪通常比較淡定,而很少出門的貓則容易受到驚嚇,樣子看起來很慫。

那麼應激反應對貓有什麼作用呢?

事實上,在自然條件下,適當強度的應激反應對貓有積極意義,可提高貓的警覺性、增強身體的抵抗和適應能力,就好比人遇到危險事物時,會產生腎上腺素一樣,使人的部分身體機能暫時增強,提高反應能力,進而脫離危險。

可能引發什麼問題?

一定程度的輕微應激反應對貓咪是有好處的,但過度的應激反應和長期處於應激反應中,可能在心理上或生理上產生異常。

嚴重應急反應可能誘發以下這些疾病:

1、腹腔血管持續收縮,內臟器官缺血;

2、外周小血管長期收縮,血壓升高;

3、血液粘稠,進而促進血栓的形成;

4、心率增快,心肌耗氧增加,心肌缺血;

5、原發性應激會繼發出現貓的脂肪肝;

6、應激還可能會引發冠狀病毒變異,傳染性腹膜炎!

7、最嚴重的,甚至危及貓咪的生命,最快的是猝死!

引發貓咪應激反應的原因有很多,總的來說有以下這些:

1、家庭變化:包括增加或減少寵物/人,比如朋友來家裡,對貓來說,朋友是陌生人。

家裡多養了一隻或幾隻貓,並且新成員跟主人互動性較高,都會讓貓咪有種地盤被入侵的想法。

2、環境改變:貓咪離開熟悉的環境,去另一個陌生的環境,被陌生人接觸,或見陌生的貓。比如搬家,被遺棄,中途被送人,去醫院,去朋友家(有貓),送去寄養,車裡旅行等。此外,活動空間的改變也會引起貓應激,如平時在家散養突然關進了一個小房間或者籠子裡。

3、環境噪音:突如其來的巨響,比如打雷、鞭炮聲等,裝修、改建工程,吵鬧的家庭聚會。

4、生活習慣改變:通常這種情況發生在特別粘人的單貓家庭。比如貓砂盆的位置改變,導致貓不喜歡上廁所的環境,於是憋尿,憋不住了就尿在外面。

5、跟主人的關係發生變化:主人離開時間長,比如出差,旅遊,回老家等。

6、主人不恰當/過度觸摸,故意驚嚇,如:用粘毛膠紙或膠布粘貓的爪子,貓嚇到直立行走。

如何識別應激反應?

緊急性應急反應:

1、想找地方躲起來或喜歡藏在暗處;

2、身體僵硬發抖、警覺、呼吸急促;

3、飛機耳、腿部彎曲、尾巴蜷縮在身體旁、睜大眼睛、瞳孔擴散、炸毛,背部弓起,身體呈防禦狀態;

4、哀怨的嗷嗚,或者沉默、嘶嘶聲,流口水;

5、不由自主排便排尿,拉稀等。

慢性應急反應:

1、食欲不振,不吃不喝或者暴飲暴食,體重下降或增加;

2、不愛活動,無精打採,睡覺時間明顯增加;

3、精神緊張,輕微聲音都可能讓貓驚嚇萬分,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4、憋著不排尿,或者亂尿,床、衣服、地板都尿過;

5、過度舔毛、頻繁抓撓,導致皮膚禿毛、破損;

6、不再親人,不再喜歡跟人玩等。

貓咪應激了怎麼辦?

如果鏟屎官能確定應激源,可以採取對應的措施來緩解,直至消除貓的壓力。輕微的應激反應可以這樣做:

1、因環境改變引起的應激反應:搬家最好貓咪常用的東西還是按原來的習慣擺放。如果貓咪到一個新環境,如寄養,最好給它帶上熟悉的玩具、餐具用品、有主人氣味的衣物或毯子等。

2、因受到驚嚇引起的應激反應:如果是見到陌生人害怕、被鞭炮聲嚇到,鏟屎官不要將它硬抱出來,先讓它安靜地躲著,等貓咪主動出來活動,再輕聲安撫它,用點零食安慰它,慢慢引導。

3、因外出產生的應激反應:如果帶貓出門,貓的反應很掙扎很不安的話,鏟屎官應立即帶貓回家,並密切觀察貓咪的情況。

4、如果應激反應情況嚴重,或跟平時的它不太一樣,建議一定要及時就醫。

應激反應可以預防嗎?

1、貓咪在2-9周的時候有個社會化時期,此時貓對世界的好奇心大過於內心恐懼。

2、新到家的貓咪不要洗澡,洗澡會擴大貓咪的不安全感,加深對新環境、新主人的恐懼。

3、不少鏟屎官都有一個想要帶主子去看看世界的夢,這時候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應該循序漸進的引導。

4、如果貓咪真的很膽小,那就儘量不要強迫它去做不喜歡的事情,順其自然就好。

接貓咪回家前一定要做的準備工作:

1、貓咪接到後先帶寵物醫院做個體檢,確認小朋友的健康情況。

2、鏟屎官必備物品:貓砂盆+貓砂、貓糧(記得找前主人要過度貓糧)、水碗、基礎營養品(卵磷脂、化毛片、賴氨酸、鈣片、生骨飯等)藥品類(眼藥水、耳蟎清洗劑、治療腹瀉及感冒的藥品等)。

3、消毒用品:可選擇的品牌很多,貓母個人比較喜歡用84消毒液。

4、其餘用品如:玩具、貓抓板、貓窩、零食、罐頭、乾洗劑、梳子、溼紙巾等物品都是可以慢慢添置。

貓咪應激期注意事項:

1、控制貓咪的活動區域。一定跟賣家溝通一下貓咪之前的生活環境,籠養還是散養,根據情況確定貓咪的活動區域。

2、儘可能不要去打擾它,讓它自己適應環境,放置足夠的水和貓糧即可。

3、貓砂盆、貓糧、水最好不要離貓咪蹲的角落太遠,水和食物儘量不要放貓砂盆旁邊。

4、每天出門、回來記得和喵打招呼不要突然出現嚇到喵主子。並且經常說話他會更容易記住你的聲音~

5、觀察貓咪排便情況,謹防乾結或者拉肚子。

請大家溫柔的對待貓咪,給它一點時間和空間適應哦。

相關焦點

  • 你了解貓咪的「應激反應」嗎?
    很多養貓或者不養貓的人,應該都聽說過一個詞「應激反應」,顧名思義,就是貓咪在遇到一些他們不常見或者突發事情的時候,出現的應對緊急情況的激烈反應。應激反應是機體對有害刺激所做出的適應性綜合反應,包括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兩方面。
  • 被忽視的貓咪應激反應,有可能會害死你的貓
    其實,你別看貓咪既上得了房梁,殺得了蟑螂,還抓得了老鼠,打得了狗子。可就是這麼"彪悍"的喵族,它們也有應激反應,正如微博中妹子帶貓咪洗澡,所發生的觸目驚心的一幕。可見,貓咪的應激反應不能小覷,因為這很有可能讓你失去你的小寶貝!
  • 「遛貓半小時,我家貓嚇死了」:貓咪應激反應,多嚴重?
    很多鏟屎官不知道貓咪會有應激反應,所以才會對貓咪做出一系列有違它們本身想法的事情。殊不知,當貓咪處於極度緊張和害怕的環境下,應激反應足以讓貓咪猝死,並且沒有拯救貓咪的機會。網友說,遛貓大概半小時的時候,貓咪忽然全身抽搐,然後就口吐白沫,那時候剛好遛貓走過了一片遛狗的公園;他本來不知道原因,但將貓咪帶到寵物醫院後才得知:貓咪是應激反應過於強烈,直接猝死。也就是說,貓咪被嚇死了。帖子一發出,很多網友們才意識到,原來貓咪的應激反應導致的後果,這麼嚴重?
  • 貓咪的應激反應有多嚴重?網友:「遛貓半小時後,貓被嚇死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貓咪機警可愛的同時,還有很強的應激反應,這種反應強烈到可以把貓咪活生生地嚇死,這是有可能發生的,當貓咪處於極度緊張和害怕時,應激反應就足以讓貓咪猝死。其實貓咪的應激反應在生活中還是很常見的,比如貓咪第一次出去外面,第一次洗澡等等,只不過貓咪給出的反應沒有那麼大,只是對人不怎麼友好,想攻擊人,還不至於會猝死。等到貓咪慢慢適應以後,就不會有這麼過激的反應了。當貓咪出現應激反應時,會有哪些明顯的特徵?
  • 貓咪應激反應丨鏟屎官該如何緩解?
    相信很多養貓的人都聽說過應激反應這個詞吧,一個小動作或者一個小玩笑,就可能讓貓咪產生巨大的壓力,從而導致應激。簡單來說,應激反應就是貓受到外來刺激,產生緊張情緒後的生理反應,這就叫應激反應。比如說貓咪搬家、受到驚嚇和刺激後就有可能會產生應激反應。
  • 貓咪的應激反應有哪些表現?做到這幾項再也不用怕了
    應激反應在每一種生物身上都可能出現,只不過是因為貓咪天生就特別膽小,對外界刺激更加敏感,因此貓咪更容易產生應激反應。應激反應說白了就是驚嚇過度,然後引起的一系列的身體不適,很多情況下應對得當是可以避免的。貓咪的應激反應有哪些表現?
  • 新手鏟屎官最容易忽視的貓咪應激反應,嚴重的還會猝死!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說過,貓咪會有應激反應,但是你不一定了解應激反應會有多嚴重。在這裡,我們首先了解的就是應激反應的概念。什麼是貓咪應激反應?雖然說,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會有應激反應,但是,對比家中常有的寵物貓和狗,貓的應激反應會更加明顯,其造成的影響也會更為嚴重。
  • 看似平常的小事,卻導致了貓應激反應,甚至死亡
    01應激反應是什麼?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會有應激反應,包括人類。貓的應激反應,就是貓機體對外界的各種條件因素,產生的刺激性反應。一定程度的輕微應激反應對貓咪是有好處的,但過度的應激反應和長期處於應激反應中,可能在心理上或生理上產生異常。嚴重可能誘發嘔吐、軟便或拉稀、便秘、皮膚問題,有的貓咪還會出現自發性膀胱炎,自我損傷性精神性疾病等。
  • 狗狗也有應激反應,只是沒有貓咪嚴重,所以經常被主人忽略
    在講狗狗的「應激反應」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貓咪的「應激反應」。貓咪的應激反應能要命。一個妹子帶自家貓咪下樓逛一逛,一開始貓咪不停發抖她沒有重視,結果轉了兩圈下來後,貓咪直接在她懷裡去世了!狗狗通常比較外向,應激反應沒有貓咪那麼明顯,但卻常常被主人忽視。說是狗狗的應激反應,可能一些主人比較難理解。簡單來說,就是狗狗覺得當前環境很有壓力,全身神經肌肉緊繃,大腦全速轉動準備逃跑和戰鬥的狀態。一些狗狗被送到寵物店寄養後,因為在新環境下壓力過大,導致身體開始有負面反應,開始拉稀嘔吐。
  • 貓的應激反應,要用這種「貓語」來化解
    你以為這是「好玩」 但貓並不這樣覺得 貓咪本身就很膽小,神經非常敏感 這種突如其來的驚嚇 很有可能讓貓咪驚恐過度 如果因此產生應激反應 就是比較嚴重的問題了
  • 受刺激真的會害死貓,請重視貓的應激反應
    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養貓,各種貓咪可愛搞笑的視頻被人們發到網上,但是大家真的清楚貓咪這一種生物嗎,貓的膽子有多小、貓咪應激反應表現是什麼、如何安撫高度緊張的貓咪……眾所周知貓咪的好奇心很重,這代表著貓咪對周圍任何環境、
  • 深入解析貓咪應激,保護好自己的貓貓!
    貓咪應激你知多少?了解以下知識,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貓貓!應激是什麼應激是機體在各種內外環境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刺激時所出現的全身性非特異性適應反應,又稱為應激反應.*簡單來說就是受到刺激或壓力而產生了行為反應當貓貓受到刺激時也會對應產生反應,如果貓貓不能適應這種刺激,就會對身體和心理產生異常影響應激原因或應激源收到驚嚇、環境改變、接觸陌生人事、生存環境競爭等,一般情況下常見的應激源有:① 外出② 搬家③ 洗澡④ 貓群不合⑤ 強迫貓咪做某些行為
  • 貓應激有哪些表現?吃益生菌有用嗎?
    貓咪是性格很敏感的生物,警惕性高,非常容易發生應激反應。搬家後不見"貓"影,出趟門回家就拉肚子,洗個澡就開始吐口水……似乎只要做了一點貓不喜歡做的事,貓都要"應激"一下表示不滿,甚至有貓咪應激致死的報導。那麼應激反應到底是什麼反應,網傳的"益生菌緩解貓咪應激"有沒有依據呢?
  • 想給貓咪換一下貓糧,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它應激反應小一些呢
    給貓咪如何換貓糧,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一件比較難做的事情,因為貓咪是一種比狗狗更敏感的動物,假如我們操作不當,就可能會引起貓咪身體不適。比如幼貓你首先應該選擇,營養比較高的奶糕,腸胃不好的貓咪,選擇調理腸胃的貓糧等!然後我們提前準備一些益生菌,可以在換貓糧的時候給貓咪提前吃上,可以防止拉稀,同時還有抗應激反應的作用。
  • 最可怕的貓咪疾病之一——貓傳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要說最可怕的貓咪疾病是什麼,要數臭名昭著的貓傳腹了,不到5%的治癒率使之可以說是貓咪的絕症,目前沒什麼藥物可以藥到病除,一旦患上,更多是採用支持療法延長貓咪的壽命。醫生可能會建議安樂死,如果到迫不得已的地步了(貓咪痛苦不已),也許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那麼這個令人聽著就瑟瑟發抖的病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作為家長,可以做點什麼來防範於未然嗎?
  • 貓咪三大絕症之一貓傳腹有多可怕?鏟屎官一定要收好這份攻略
    貓傳腹可怕就可怕在99%的高致死率,以及治療時產生的昂貴醫療費用,並且還很有可能會治不好。很多貓咪都是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患上了貓傳腹,這個疾病不僅對於貓咪是身體上的折磨,對於鏟屎官而言更是精神與經濟的雙重打擊,很有可能到最後會「錢貓盡失」!不過很多鏟屎官都會存在這樣的一些疑問,貓咪為什麼會患上貓傳腹?
  • 貓咪發情有多可怕!
    貓咪發情有多可怕?小貓一般多大髮型呢?貓咪發情跟年齡有最直接的關係,最公認的說法就是貓咪在五到六個月的時候是發情的高發期,如果貓咪是獨處,發情期一般會晚一些。如果貓咪有跟其他異性貓咪生活,發情期一般會提前。貓咪發情會有什麼特徵呢?夜晚嚎叫、焦慮不安、到處留下氣味、撅屁股、十分想要外出等都是貓咪發情的明顯特徵。貓咪發情需要注意什麼?
  • 「帶貓出趟門,差點應激猝死」,CFA貓舍老闆娘的親身經歷分享
    以上這些,都是貓咪出現應激反應的最常見場景,也是會導致貓咪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很多養貓新手並不清楚這一點。作為一名養貓十幾年,擁有一百多隻貓的資深鏟屎官,至今仍對遇到貓咪應激的經歷心有餘悸。一隻經常帶著出門的貓,怎麼也沒想到會發生應激反應。
  • 貓咪到底可不可以帶出門散步?看完這些你就知道了
    很多鏟屎官在養貓的過程中,都有同樣的擔心和無奈。 擔心的是:帶著家裡的貓主子出門散步,會是什麼後果?到底可不可以? 擔憂的是:為什麼貓咪不能像狗狗那樣,隨隨便便都可以牽著出門散步啊?
  • 疫情來勢洶洶,如何應對心理應激反應?
    這場疫情是一場持久戰,如何使醫護人員保持心理功能的高效和平衡,是我們各個高應激部門人員精神衛生保健工作的重點任務。2020年1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緊急心理幹預指導原則》原則指出對於醫護及相關人員:1.參與救援前進行心理危機幹預培訓,了解應激反應,學習應對應激、調控情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