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有雲整體市場規模逐年在遞增,從而也帶動了整個公有雲服務商的發展。
其中,作為公有雲服務最有代表性的雲存儲,也不斷發生新的變化。
之前,作為行業用戶一貫採用傳統企業級存儲的模式也因網際網路和雲計算的興起而發生著改變。有一點需要指出,任何面臨數位化轉型的行業用戶,對雲存儲的需求存在著明顯的剛需。
騰訊雲進入中國公有雲市場時間並不長,但是在雲存儲領域卻擁有著與生俱來的強大力量。並與用戶的多場景典型需求相結合,以豐富的產品線和方案實現了2017年的破局。
破局,有認可:Gartne和IDC可以嗎?
2017年7月,Gartner2017全球公有雲存儲服務魔力象限一經公布,業界朋友就發現了騰訊雲首次上榜。
騰訊雲存儲快速入圍Gartner,躋身全球公有雲存儲服務魔力象限,標誌著騰訊雲在公有雲市場上的破局。也證明騰訊雲擁有了構建更為適應特定工作場景、業務需求的雲存儲解決方案能力。
無獨有偶,2017年8月,全球知名諮詢機構IDC特別針對中國地區發布了《IDC MarketScape:中國雲服務提供商,2017廠商安全評估》報告。騰訊雲得益於長期持續在雲計算安全方面自身建設與內外合作,以強大的安全綜合實力與市場領導地位位居領導者區間。
除了數據存儲,公有雲用戶最為看重的自然就是安全。在入選的11家公有雲計算服務商中,騰訊雲位居領導者區間,並且所代表的氣泡位居區間前列,彰顯了騰訊雲在安全能力、戰略方面的標杆地位。
能夠獲得全球兩大分析機構Gartner和IDC的雙雙認可,2017自然也就成為了騰訊雲的破局之年。
破則立。騰訊雲在自身的技術創新與產品組合上,也迎來了全新的豐富。
8月23日,騰訊雲於2017騰訊「雲+未來」峰會北京站,面向全球用戶,重磅推出新五大存儲產品,包括CFS文件存儲、CSG文件網關和磁帶網關、CAS歸檔存儲、CDM 數據遷移工具以及CSP私有化存儲。同時,COS對象存儲也相繼發布跨區域複製、生命周期管理以及S3全面兼容等全新功能。
為此,由COS對象存儲、CFS文件存儲、CBS塊存儲、CAS歸檔存儲、CSG存儲網關、CSP私有雲存儲六大核心產品以及CDM 數據遷移工具共同組成了騰訊雲存儲服務體系。
沉澱,有歷史:十年磨劍夠不?
當然,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公有雲市場上,能夠實現破局,也並非是偶然的,其中包含了騰訊雲長期的堅持與歷史沉澱。
騰訊雲存儲產品總監黃炳琪介紹,2006年,騰訊自研分布式存儲系統TFS上線,承載了公司數10億客戶。
隨著雲計算業務量增大,為滿足存儲市場的需求,騰訊存儲平臺於2013年以雲服務的方式對外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高性能雲存儲服務,並構建出最具代表性的對象存儲等產品。
2014到2015年,騰訊在雲存儲領域飛速發展,隨著用戶數量越來越多,數據規模也越來越大,從2014年存儲量的500PB,上升到了2015年存儲量的1EB。
2016年,騰訊雲品牌LOGO全面更新,同時存儲面對越來越多的上雲應用,針對性的推出了適應不同場景的存儲產品,就此使得COS對象存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廣泛應用。
到了2017年,騰訊雲的存儲服務經受住了來自自身業務數十億用戶大規模複雜應用的檢驗,目前已經形成了開放的商用標準化能力。
TFS,Tencent File System 騰訊文件系統,作為騰訊雲的靈魂,對騰訊雲的破局與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2006年起至今,TFS作為數據存儲的底層平臺,就一直承載著包括QQ相冊、微雲、微信朋友圈等業務的非結構化大規模數據。
能夠扛住數10億客戶的應用壓力負載,歷經十年以上的沉澱與實踐,騰訊雲存儲的成功自然就離不開TFS這個「靈魂功臣」了。
產品,有格局:六大門類可否應對?
用戶面向數位化轉型的需求一直在變,雲服務不可能一成不變的。騰訊雲存儲在對象存儲上的強勢得力發展,同樣也促進了騰訊雲在其他存儲技術產品上的布局。
用戶對於存儲接口、部署方式、生命周期、服務級別都有著並非相同的要求,為此,騰訊雲在對象存儲剛剛贏得Gartner2017全球公有雲存儲服務魔力象限認可後不久,很快推出了基於不同存儲接口、不同部署方式、不同生命周期管理、不同服務級別的新五大產品:CFS文件存儲、CSG文件網關和磁帶網關、CAS歸檔存儲、CDM 數據遷移工具以及CSP私有化存儲。
當然,在這之前騰訊雲早就對新產品進行了公測。
文件存儲CFS(Cloud File Storage)可為企業用戶提供高性能、可擴展、更可靠的共享文件存儲服務。與之前騰訊雲採用CVM 搭建NAS相比,CFS提供了標準的 NFS 文件系統訪問協議,可與騰訊雲 CVM 等服務搭配使用,為多個 CVM 實例提供共享的數據源。此外,更支持無限容量和性能的擴展,現有應用無需修改即可掛載使用,是一種高可用、高可靠的分布式文件系統,適合於大數據分析、媒體處理和內容管理等場景。
歸檔存儲CAS支持跨地域、跨機房容災,多冗餘備份,數據可靠性達11個9。同時,最快可支持1-5分鐘獲取數據,數據進入讀取池後,讀取速度接近在線存儲。在同園區內,還支持數據在COS與CAS間的歸檔與復原,用戶可按照數據的冷熱頻率從在線存儲降冷到離線存儲,或在特殊場景下將離線數據復原至在線存儲之中。除此之外,還支持源站的數據遷移,用戶可提供回源數據地址和回源參數配置,騰訊雲CAS 將把源站數據同步到雲端,實現傳統存儲到雲存儲的無縫轉換。
CSP 私有化存儲在為客戶提供可擴展、高可靠、強安全、低成本的 PB 級海量數據存儲能力的同時,更保證了敏感數據的私密性。支持從TB級到PB級線性擴展,無需複雜的資源需求規劃,即可滿足業務增長需求,又可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還支持磁碟維度、主機維度在線擴容,批量部署,全圖形化界面,快速上線。以X86架構為基礎,騰訊雲CSP不僅可以支持 AWS S3、OpenStack Swift、FTP、NFS 多種對象、文件訪問協議以降低遷移成本,更能夠提供RESTful API、多語言SDK,加速與上層應用集成。
存儲網關CSG(Cloud Storage Gateway)專注混合雲領域,讓客戶無需考慮多協議本地存儲設備與雲存儲的兼容性,只需安裝雲存儲網關即可實現混合雲部署,客戶直接通過傳統存儲接口(iscsi, nfs/cifs, VTL)便可接入海量雲端雲存儲。CSG包括了卷網關(iSCSI)、文件網關(NFS/CIFS)以及磁帶網關(VTL)三大隸屬產品。
為此,針對文件、塊、對象的存儲接口,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的部署方式,熱數據、冷數據、歸檔轉換的數據生命周期,性能、標準、容量型的服務級別,騰訊雲以六大產品門類,豐富的產品線,應對一切數據場景的需求。
應用,有方案:能搞定政企用戶痛點嗎?
當然了,對於一個擁有了豐富產品線,可以應對一切數據場景的公有雲服務提供商來說,不聚焦對政企用戶領域的應用,怎能贏得發展與新突破呢?
不過,中國政企用戶歷經了多年的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在面臨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存在數據存儲的四大痛點。
一是數據規模不斷增長。因為數據的龐大與持續增長,面臨設備、管理、運維成本的逐年增加。
二是業務改造困難有風險。對於政企用戶原來的系統框架來說並非雲原生設計,上雲遷移涉及架構創新改造,業務風險較大。
三是核心數據受到關鍵政策約束。大家都知道,行業政策規定,數據需存儲在私有數據中心,且有一定保存時限。
四是應用多樣化,並非單一化存儲服務可以應對。政企用戶因為信息化應用的歷史原因,不同的應用需採用不同的存儲系統,面臨要麼被單一廠家鎖定,要麼多系統無法統一管理的問題。
為此,騰訊雲基於自身完整的六大存儲產品線,從政企用戶在對象、塊、文件、雲盤等方式有著融合特點的具體存儲需求出發,提供在智能安防、非編媒資、高性能計算、數據備份歸檔以及政企雲領域的整套端到端智能高效運營服務方案,極大地拓展了騰訊雲存儲產品的行業應用邊限,為後期在雲存儲行業獲得更大的升勢創造了必要條件。
對於政企用戶在私有雲、混合雲領域的挑戰,騰訊雲推出了私有雲存儲方案和混合雲存儲方案。
針對私有雲存儲方案,機器可以是用戶提供、騰訊雲託管並運維,也可以是騰訊雲提供並運維,當然,運維也可以是騰訊雲合作夥伴代運維。
針對混合雲解決方案,採用網際網路專線將私有雲與公有雲連接起來,數據存儲分級管理,本地存儲與雲端存儲實行冷熱分離,其實就是採用存儲網關CSG提供NFS/CIFS、iSCSI、VTL多種接口,無需改變應用架構,私有雲存儲軟體與雲存儲網關形成互聯,無縫接入公有雲對象存儲COS和歸檔存儲CAS。與此同時,通過REST接口,騰訊雲存儲API能夠幫助政企用戶對內的企業應用、對外的商業應用平滑、穩定並充分利用好公有雲存儲的資源。
市場,有未來:不只是存儲還有什麼?
據Gartner的分析發現,未來5年,企業級用戶不可能都完全採用雲存儲,在此期間,企業級用戶很有可能策略性地增加一些混合雲存儲,以此來作為他們現有存儲設施的有利補充。
另有分析機構指出,預計未來4年中國公有雲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600億元。
預則立,不預則廢。基於這樣的趨勢,不管是針對私有雲、公有雲、混合雲,還是針對用戶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雲需求,騰訊雲以六大類雲存儲服務產品,五大應用領域的整套端到端解決方案,進行全面的覆蓋和支持。
與此同時,在針對用戶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呈現的更具體的應用需求,如視頻服務、圖片鑑賞、文件預覽、Hadoop、日誌服務、圖片服務、EMR等,騰訊雲以更全面的場景化技術支持來構成解決方案,形成騰訊雲在存儲基礎上的延伸服務。
騰訊雲存儲,不只是存儲。為了可以提供更具特色的技術服務,騰訊雲存儲也與黑石相結合,構建計算、存儲融合的解決之道,基於存儲的計算也更能突出騰訊雲對用戶數據存儲的重視。
在騰訊雲看來,想要真正發揮出雲存儲的價值和作用,除了將數據作為一個倉庫存起來之外,還要對數據進行進一步處理,形成生產線的管道,將各個系統模塊打通。當用戶數據從倉庫中出來,通過管道來到生產線,各個系統模塊之間就能進行聯合運作,形成非常完整的生命周期形態。
可見,對於騰訊雲來說,雲存儲只是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之上的更豐富的應用、服務、方案才是其發展的最有力保障,也因此而努力整合用戶在雲領域的多元需求,完善以雲存儲為基礎的生態構建。雲發展有市場,自然就有未來。(阿明/分析評論)
本文來源:阿明獨立自媒體,版權所有,侵權必究,轉載請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