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翼殺手2049》:科幻的唯美

2021-01-05 澎湃新聞
《銀翼殺手2049》海報。

這一次,不僅是連綿陰雨,漫天的飛雪也把洛杉磯這座所謂的「天使之城」浸透。

黃昏籠蓋每個時刻,街頭迷恍而誘惑的鐳射燈打出各式各樣的廣告和信息,有SONY,也有早已破產不存在的泛美航空(Pan Am)和蘇聯(CCCP)。

城市上空偶爾漂浮著「一戰」時候流行的齊柏林飛艇,當你跟隨最新的太空飛車(spinner)疾速俯瞰洛杉磯時,高聳、昏暗、冰冷而稜角分明的建築一層層呈現,最後的著陸點是矗立而帶有儀式感的洛杉磯警署(LAPD),觀眾完全浸入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Denis Villeneuve)再造的2049科幻世界。

《銀翼殺手2049》中末世感的城市場景。

你不需要了解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原作《銀翼殺手》,也不必是一個科幻迷,作為續集的《銀翼殺手2049》(下文簡稱《2049》)自成體系,展現出特殊的美學。

陰雨潮溼,城市密集恐怖下的齷齪和不堪,無處不在的冷漠與戒備是新黑色電影(neo noir)的風範,而《2049》除了加劇這種末世感(dystopian)和賽博朋克感(Cyberpunk)之外,將廢土美學(wasteland)推向了極致——旨在探討人類文明遭到重創乃至毀滅之後的世界圖景和情感所指(可以檢索Tech-noir Film: A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Genres一書)。

在該片中,洛杉磯是陰霾的褐黑色主調,而它的周邊,包括廢棄垃圾場以及拉斯維加斯的荒蕪之城,都是暗黃色為主,配合風沙,西部頹廢感撲面而來,壓抑而窒息。

複製人K,飾演者「高司令」瑞恩·高斯林。

唯美還體現在人物的情感上。電影是從複製人(這一集中稱為Replicant)K入手,他是一名「銀翼殺手」,任職於LAPD,專門負責「退休」(清理)那些舊複製人,因為它們沒有使用年限,對人機平衡帶來很大威脅,必須絞殺。但是調查之中,K發現自己以及所有最新型的複製人所堅信的「只可製造,不可再生」的神話破滅了,自己就可能是被生養出的!

這是在回應一個存在主義的終極問題:何為人,何為複製人,或者機器人?電影並不是科學,它暗示的答案是情感和記憶。

在科技可以製造出完美和馴服複製人的2049年,有靈魂地活著(soul)是關鍵,這和導演維倫紐瓦前作《降臨》中所探討的相似。

複製人K與Joi,後者由安娜·德阿瑪斯飾演。

最感人的一幕是K,他的嬌寵Joi (是一個3D全息女性影像),以及一個真實的妓女Mariette之間的親密互動(維倫紐瓦在接受Vulture採訪時也坦言)。

Joi是K定製的,是他規訓生活中唯一一抹亮色,但卻苦於無法擁有實質的身體;Mariette是Joi為K找來的,卻逐漸傾心這位冷酷的銀翼殺手。

他們三人面對面,Joi只能把自己的幻象投射到Mariette身上。這一幕,三個「人」都在看似荒謬的連接中找尋情感的歸宿。擁抱時,可以看到每個主體真實和虛幻的手在交叉,在舞動。超現實的怪誕和莫名的感傷深深觸及心靈。

Mariette由麥肯茲·戴維斯飾演。

維倫紐瓦用2小時44分鐘(北美上映版本時長)演繹了一個不太複雜的故事,一貫他風格上的慢與細。2016年夏天用100天在布達佩斯的外景基地拍攝,幾乎還原了絕大多數電影中的場景,這絕不是任何CGI(電腦特效)能代替的。

導演沒有採用好萊塢大片那種腎上腺素十足的動作戲,也沒眼花繚亂的快速剪切,而是緩慢交代人物和情節。

K在拉斯維加斯被廢棄的大酒店可以慢慢搜索幾分鐘,沒有任何突襲。富麗油畫交織狼藉四處的酒杯和酒瓶,上世紀80年代的現代主義室內裝飾,讓你似曾相識,如夢似幻,和王家衛的《2046》一般。

在緩慢而抒情的節奏中,夾雜著幾處爆發,然而吸引人的卻是幾個細微之處的興奮點:

在拉斯維加斯的酒店裡,美國乃至世界流行符號「貓王」和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在銀幕上得以重現,也是以全息攝像的方式;

電影中全息影像呈現的法蘭克·辛納屈。他被譽為「白人爵士歌王」。

K每次執行殘忍的「退休」任務之後,都要進行創傷後(post-traumatic)測試,問題卻來自納博科夫小說《微暗的火》裡面的詩句,讓人一時難以分辨究竟是編程(program)還是詩歌(poetry),程序與創意只在一念間;

Joi為心愛的K取了一個悅耳的名字Joe,Josef K.對應卡夫卡《審判》和《城堡》中主角的名字,瀰漫著卡夫卡式的存在主義荒謬感以及城堡式的迷宮給人的壓抑和疏離。

《銀翼殺手 2049》的視聽效果是奧斯卡的水準,懂行的影迷自然知曉:攝影師是羅傑·狄金斯(《肖申克的救贖》《007天幕殺機》),原創音樂出自漢斯·季默和班傑明·沃菲斯齊(《敦刻爾克》《獅子王》等),服裝和造型設計是雷內·阿普麗,她的作品已在前作中大放異彩。道具更是惟妙惟肖,復古和科幻並存。

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海報。

可是最重要的科幻在哪裡?

一部科幻電影的科幻成功無非是來自對想像世界的締造和詮釋,這需要史詩般的精準和龐大體系支撐;

第二則來源於概念的突破,涵蓋倫理、科技、人機關係以及哲學上的探索。從這個意義上,《銀翼殺手2049》當然是一部佳作,但是並未在科幻體系和概念上有任何實質性發展。

前作《銀翼殺手》之所以有開創意義,引領科幻和黑色電影幾十年,主要是五個方面的貢獻:

1.逆潮流而動,率先勾勒出一個末世和頹廢的未來世界,透骨的悲觀氣息;

2.在當時一片探索遙遠未來和過於未知的科幻電影背景中(例如《異形》和《星戰》),以地球,乃至某個特定城市為背景,現實意義和觀眾體驗都異乎尋常;

3.《銀翼殺手》所創造的陰雨遍布的洛杉磯觸手可及卻充滿恐懼,是一種來自人類文明內部的坍塌;

4.讓景致和詩情第一次有機融合,特別是很多旁白和獨白;

5.最關鍵的是電影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意義,讓這部電影從票房表現一般,到逐漸被影迷和評論者發現其神秘價值。很多內生元素連導演雷德利·斯科特都解釋不清楚,只是憑感覺或情緒在完成故事。

《銀翼殺手》的影像和概念深深影響了後續的科幻電影、MTV、搖滾樂、電子遊戲,甚至鮑勃·迪倫(斯科特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提到鮑勃打電話約他,聊流行,聊銀翼)。

哈裡森·福特是「銀翼」系列的靈魂人物之一,圖左為其在《銀翼殺手》中的扮相,圖右為他在《銀翼殺手2049》中的鏡頭。哈裡森最近出演的電影似乎都像是在與他的代表作告別,除了《銀翼》還有《星戰》《奪寶奇兵》等。

所以1982年的《銀翼殺手》推出了五個不同的剪輯版本,從導演版,到最終版,至今銀翼迷還在爭辯哈裡森·福特扮演的「銀翼殺手」Deckard是複製人還是真人,為什麼電影中摺紙那麼重要,反覆出現。類似的模糊或者科幻意義上的含混在《2049》中幾乎都有了確切的答案,後者展現給我們的更多是一個旅程,一個尋找自我和生命意義的歷程,而不是科幻本身的發展。

在過去的30多年中,我們看過經典的《人工智慧》《她》《星際穿越》等,對人工智慧、基因工程、先進材料、外空生命,甚至數字科技都有了充足的知識和理念的儲備,《2049》中複製人工程、記憶移植、太空飛梭等概念已經難以打動我們。所以《綜藝》(Variety)最新的影評說 「電影中的科幻部分只是名義上的有趣」。

《銀翼殺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探班哈裡森·福特。

維倫紐瓦的《銀翼殺手2049》已經確定只有一個版本,片中沒有很開放的結尾,複製人的身份基本明晰,沒有懸而未決或者含混不清的情節或情感,更談不上逆當下科幻潮流而動。甚至女警官猝死之後還能被進行人臉識別的那一幕被很多科技粉訕笑。

但仔細想想:何為人,何為人的附屬的確算是終極問題,而情感和記憶正是現在科技,特別是人工智慧旨在攻關的最核心的人類特質。

電影裡面創造的反諷圖景卻是,K和Joi的感情深深打動我們,都想擁有人的實質,而真正的人類只知道遵守命令,維持秩序,無聊透頂。

哈裡森、高司令與導演維倫紐瓦(右)在片場。

觀看任何一部續集,難免都會勾起回憶和遺忘雙重作用,而《銀翼殺手2049》給我們的回憶太多,卻沒法讓我們去遺忘和迷惑,也許這又是人天生的一種特質在作祟。這是慶幸,還是悲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科幻大片《銀翼殺手2049》正式評級R級
    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索尼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打造的科幻巨製《銀翼殺手2049》已被評級機構MPAA(美國電影協會)評為R級。
  • 《銀翼殺手2049》今年最佳科幻電影,人造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銀翼殺手2049》,人稱上世紀科幻神作的《銀翼殺手2019》的正統續作,由新版丹尼斯·維倫紐瓦導演,此人作為導演的功力也是十分了得,曾經執導過《降臨》《焦土之城》等大作。2022:黑暗浩劫作為一部官方短片,其賽博朋克的風格和與之內容所包含的情感,十分的與前作2019與續作2049相吻合,同時其中也有大量致敬前作的元素,雖然是個薄弱的小劇本,但是優秀的美術背景與超凡的作畫,以及渡邊導演對銀翼殺手的內容與風格的解讀在短片中完美的呈現了出來。
  • 《銀翼殺手2049》:一部文藝風的商業科幻大片
    很喜歡,一點都不冗長,比第一部的敘述方式舒服多了,很多情節的設置很巧妙,只不過高司令的頭頂主角光環活的有點失真長,這是這幾年科幻電影的通病,為了引出劇情又沒有特別好的設計的無奈路數,有點為等了35年磨一劍劇本的小瑕疵。一直對科幻電影很喜歡,之前也看過「銀翼系列」的其他版本,作為「銀翼初體驗」已經被這部不算鼻祖的作品驚豔到不行,實景拍攝能製造出這樣美輪美奐的場景實在佩服的五體投地。
  • 我們只不過是個人,是我們自己而已——《銀翼殺手2049》
    《銀翼殺手2049》,人稱上世紀科幻神作的《銀翼殺手2019》的正統續作,由新版丹尼斯·維倫紐瓦導演,此人作為導演的功力也是十分了得,曾經執導過《降臨》《焦土之城》等大作。銀翼殺手系列,最為經典的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2019,以及近期上映的2049,還有其他網絡發布的3部短片,分別是由渡邊信一郎執導的2022:黑暗浩劫,以及路克史考特執導的兩部2036:複製人時代,2048:無處可逃,銀翼殺手是一個虛構的未來世界,但同時也是一個荒涼的世界。地球慢慢地走向終結,糧食和農作物都不能生產。人類依靠高蛋白昆蟲生存。
  • 銀翼殺手2049
    人類終究成了造物主,當生命可以被創造,那麼被創造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要從2017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中選一部最好的話,我選擇《銀翼殺手2049》,它不僅有科幻片那看得令人爽到全身發顫的視覺特效,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部思想深刻
  • 《銀翼殺手 2049》:這屆觀眾不行?
    從 2019 到 2049,洛杉磯在汙濁的雨水裡浸泡了三十年。無論在菲利普·K·迪克,雷德利·斯科特,還是丹尼斯·維倫紐瓦的幻想裡,人類世界的未來景象都是冰冷、潮溼且骯髒的;霓虹燈閃爍其間,構成了銀翼殺手獨有的視覺奇觀。大約正是視覺上的突出使得《銀翼殺手2049》上映以來,圍繞它的討論大多離不開「2D/3D」的觀看選擇。
  • 不知道這100條,你永遠看不懂《銀翼殺手2049》
    「年度必看神片」、「科幻片史上的最佳續作」……在《銀翼殺手》上映35周年之際,科幻迷迎來了「活久見」的續作《銀翼殺手2049》。有人讚譽它是「超越前作的偉大作品」,但它也依然沒有逃脫叫好不叫座的宿命,因為好多人表示看不懂。今天,麻哥特意為您梳理了與這部豆瓣年度最高評分好萊塢大片相關的100條信息。看完這些,您覺得「這屆觀眾」到底行不行呢?
  • 《銀翼殺手2049》國內上映清一色3D,而2D才是最佳版本!
    10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兩部好萊塢大片來襲,《銀翼殺手2049》口碑好到飛起,《全球風暴》在北美已經口碑撲街。近日,因《銀翼殺手2049》在國內上映基本都是3D上映瞬間引發熱議,不少影迷都懷疑難道這又是3D版專供國內觀眾?又用3D版來圈錢了?
  • 《銀翼殺手2049》是一部非常「稱職」的續集電影
    《銀翼殺手2049》的故事講述的是在未來人類和複製人共同生存的2049年,連鎖九型的複製人K(瑞恩·高斯林飾)為洛杉磯警察局的銀翼殺手,在一次追查舊型號的複製人的過程中,意外在泥土中挖出一個神秘的箱子,他打開後發現是「大停電」之前更舊型號的連鎖六型的遺骸。
  • 《銀翼殺手2049》年度十佳,現代感和復古風渾然天成!
    就在十月的尾巴,電影院終於有一部和《敦刻爾克》媲美的好萊塢佳作上映了,它就是《銀翼殺手2049》,imbd8.5分,豆瓣8.5分,看來這部電影完美迎合了海內外觀眾的口味嘛!雖然是1982年的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的續作,但是2017年的《銀翼殺手2049》也相當圓滿的展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科幻片應該有的樣子。
  • 《銀翼殺手2049》曝高清劇照 人物造型一覽無餘
    近日,備受關注的科幻大片《銀翼殺手2049》公布了海量的高清劇照。在劇照中,關於影片的一切舞美、人物造型以及諸多細節,都被展現了出來。從劇照的表現來看,影片的攝影非常具有美感,無論是明暗的對比還是反差的控制,都是大師級別的水準。諸多道具和舞美的設計,很具有未來感。
  • 《銀翼殺手2049》曝前傳短片 講述2036年的故事
    《銀翼殺手2049》前傳短片 講述2036年故事收起
  • 《銀翼殺手》:新黑色科幻電影的先驅之作
    低調的環境氣氛,表現主義的燈光效果,《銀翼殺手》成為了新黑色科幻電影的先驅。 《銀翼殺手》中壓抑的環境氣氛,表現主義的燈光效果。 《銀翼殺手》公映近三十多年後,其續作《銀翼殺手2049》才正式問世,在續作中,雷德利·斯科特作為製片人出現,導演為丹尼斯·維倫紐瓦(其代表作為《降臨》,《邊境殺手》)。
  • 看了這個裝逼指南,才能真正get到《銀翼殺手2049》的逼格
    這幾天,《銀翼殺手2049》正在大陸上映,以這兩天的票房來看,總結來講就是,這是一部值得排片高,票房高,口碑好實際國內觀眾並沒有買帳的科幻神作。被《全球風暴》甩在後面,勉強超過上映一個月的《羞羞的鐵拳》,觀後影評也呈兩極分化,有人說「開始沒撐住就睡著了」,有人說「這是一部再等待35年都值得的史詩性科幻巨作」。
  • 《銀翼殺手2049》裡的賽博朋克文化,你看懂了幾個?
    《銀翼殺手2049》改編自科幻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麼》?影片無疑是一部賽博朋克的永恆經典之作。賽博朋克的來源賽博朋克是由兩個英文單詞組成,cyber和punk。這也是網絡朋克科幻電影和小說的起源。賽博朋克風格的電影有很多,但視覺化的特性應該起源於82版的《銀翼殺手》。2049可以看作是對原著的致敬。但2049版對賽博朋克的創作設置和審美風格,要比原版的影響更大。
  • 一天三刷《銀翼殺手2049》,告訴你這片為什麼受歡迎吧
    很多人期待的年度科幻大片《銀翼殺手2049》北美和港臺等地都正式上映了,媒體評價也非常好,爛番茄現在還是90%的新鮮度,8.4分。連觀眾爆米花都有90%的新鮮度4.4分(5分制)作為公認的科幻片經典,《銀翼殺手》的地位已經沒必要我來科普了。於是,作為經典的續集,壓力自然會更大。畢竟,我們已經遇到太多經典續集、前傳或是翻拍版翻船的例子了。
  • 《銀翼殺手2049》:一部經典的影片續集,以科幻打造人生哲理!
    在1982年上映了一部堪稱裡程碑式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電影的特效和劇情在當時都是頂級,但由於主題風格過於黑暗而導致當時電影的所產生的反響並不大,但是在30多年後,這部電影卻重放異彩,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 《銀翼殺手2049》超豪華的臺前幕後陣容打造史詩級影片
    殿堂級科幻經典等了35年又推續集,或許聽起來不是什麼好主意,但顯然《降臨》(Arrival)的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是個值得信任的導演人選——《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目前於國外試映後開出相當漂亮的評價,我們總算可以松半口氣,對這部年度科幻巨作提高期待。
  • 《銀翼殺手2049》巨虧8千萬美元 如果諾蘭接手可續命該系列?
    《銀翼殺手2049》的口碑一路走高,新鮮度88%、MTC評分81,豆瓣8.5,IMDb8.4,年度科幻「神作」,本世紀最佳續集片,影評人幾乎一致給出好評...然而這一系列的好評標籤卻無法帶動這部電影的票房,續集和前作遭受了同樣的票房慘敗命運。目前《銀翼殺手2049》的全球票房進帳為2.41億美元,北美票房累計8610萬美元,中國票倉兩周累計票房僅7437萬。
  • 《銀翼殺手2049》經典永不變,一部永流傳
    電影《銀翼殺手》改編自Philip K. Dick在1968年寫的科幻小說 《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onic Sheep?)。這部電影自問世以來,和機器人、複製人有關的電影越來越多,人格化的機器人角色、政治化的複製人角色也成為了科幻電影裡常見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