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考慮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呢

2020-10-30 旺龍ITLONG

近幾年,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和價值不斷在各產業拓展和顯現,在銀行、交通、大型考場、機場等等都有場景落地應用,優勢顯著得到國內大部分用戶青睞和認可,但也有部分表示該技術影響人們隱私,因此人臉識別技術被認為是一項非常有爭議的技術,尤其是在國外,IBM、谷歌、微軟等巨頭紛紛表示目前暫停人臉識別技術的開發,直至相關規則的正式出臺。

如今,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肆虐,人臉識別技術在這方面確確實實助力預防和檢測病毒,能夠有效的阻止新冠疫情傳播,但這項技術也不得不否認在某種程度上不是無懈可擊的,也是存在漏洞,存在隱私安全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考慮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呢?

目前,人臉識別系統識別主要包括兩種應用,一種旨在檢測人,目前被用於各種公共安全監視應用,例如視頻監控系統,另一種是確保人被成功識別,其中涉及到生物識別應用,例如手機人臉解鎖,以及智能家居的智能鎖等應用。

其中涉及到一個問題,國外暫且不說,以我國而言法律在這方面並沒有出臺相關保護政策情況下,前者則會出現在未徵得個人主體的同意下被人臉識別系統識別採集到人臉信息,一旦採集商沒有妥善保管和洩露、惡意採集和違法買賣信息,這將涉及個人隱私和安全問題,嚴重的將造成不可預估的風險,並且一旦這類事件頻繁發生,必然加深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擔憂和顧慮,從而阻礙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

如今,在網際網路上傳播了不少繞過人臉識別系統的研究方法和論文,可以使用相關的開發工具進行破壞或欺詐等攻擊。

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保護人臉識別技術?

保護人臉識別安全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對不同安全區域的分析,企業可以不斷對軟硬體進行排查和升級,而政府或機構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健全使用規範,消除用戶的顧忌。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對於我們來說是風險還是便捷?
    然而,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運用越來越普遍,風險也會隨之加大,質疑之聲隨之而來。最近,人臉信息0.5元一份出售的信息在網上瘋狂流傳,那麼人臉識別對於我們來說是風險隱患還是便捷服務呢?   西方國家對人臉識別應用態度保守   對於人臉識別技術,西方國家均採取保守的態度,對其進行技術禁止。
  • 3D視覺|3D人臉識別技術為什麼更安全?
    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並使用人臉識別,但同時也在擔心,四處「刷臉」會不會造成個人信息洩露。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據報導,浙江公安部門近日破獲了兩起盜取民用個人信息,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案件。
  • 3D視覺 | 3D人臉識別技術為什麼更安全?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並使用人臉識別,但同時也在擔心,四處「刷臉」會不會造成個人信息洩露。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也能通過人臉識別呢?而複雜的人臉識別,則需要採集、提取人臉上的數十個乃至上百個特徵點才能實現。相比於解鎖手機,「刷臉」支付、「刷臉」進小區等應用,採集的人臉特徵點更多,安全性自然也更高。這就不得不提3D相機技術了。
  • 人臉識別應用在智能安防社區,應該考慮什麼因素?
    近日,「人臉識別」又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很多人認為人臉識別應用在智能安防領域上不夠安全,容易侵犯隱私。但事實是否真的是這樣呢? 安防領域集成了許多技術,從早期的刷卡出入門禁、身份證識別,到現在的指紋識別、掃碼識別和人臉識別等身份核驗方式,可以看到身份核驗也逐漸從接觸式、有介質的身份核驗方式走向無接觸、無介質的身份核驗。
  • 淺談人臉識別技術日益普及背後的利與弊
    比如說AI人工智慧、人臉識別技術、自動駕駛等等。尤其是人臉識別技術的落地應用非常多,在國內的行動支付中,「刷臉」支付早已深入人心。此外,「刷臉」在金融、醫院、企業以及各種機構單位中也是被廣泛的應用。不過,人臉識別技術雖然使用越來越多,存在的風險似乎也暴露出來。前段時間有報導稱,說人臉的信息被以0.5元一份的價格在網上進行出售。因此,人臉識別技術對我們來講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 2元能買上千張人臉照?人臉識別如何提高安全性
    近日,央視新聞報導了一則新聞: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 人臉識別安全隱患問題再次引人擔憂,如何在確保公共安全、個人權益的同時促進人臉識別應用相關新科技的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
  • 基於人臉識別和OCR識別技術的訪客系統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最近幾年,人臉識別、OCR識別等智能技術頻頻出現,引起了各行各業的關注,而搭載了這兩種技術的智能訪客系統憑藉其更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用性優勢,成為了眾多場合出入口管理的一道安全防線。智能訪客系統廣泛應用於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工廠、學校等眾多場合,成為出入口技防的重要手段。那為什麼基於人臉識別和OCR識別技術的訪客系統如此受歡迎呢?
  • 實戰人臉識別安全性,小滴3D人臉識別智能鎖R5體驗
    產品誕生之初,很多人抱著懷疑的態度,質疑門鎖的安全性,科技迅速發展到現在智能家居的普及,智能門鎖成為更多的人的選擇,隨著門鎖市場升溫,更多的新品也如雨後春筍般推出,我近期購入一款德施曼小嘀3D人臉識別智能鎖R5,分享下使用感受。1)產品開箱德施曼作為國內名列前茅的智能門鎖品牌,一直專注於智能家居及安防產品的研發與銷售。
  • 支付寶人臉識別BUG被曝光,為什麼人臉識別在歐美難推廣?
    但是這個事件仍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人臉識別是否還有其他各種BUG存在?在此之前也有一家來源於美國聖地牙哥的人工智慧公司Kneron號稱破解人臉識別了,他們稱用一個特質的3D面具,成功欺騙了包括支付寶和微信在內的諸多人臉識別支付系統,完成了購物支付程序。該團隊還宣稱,他們用同樣的方式甚至進入了中國的火車站。
  • 人臉識別技術的原理是什麼呢?
    從二十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後以來,人臉識別系統也在慢慢地步入市場,人臉識別系統是安防領域的應用之一,也是安防領域的一道重要防線。白天的時候,光線充足,人臉識別系統可以清晰地拍出人臉的相片,完成快速比對和識別,那人臉識別監控晚上能看清楚人臉,完成識別嗎?人臉識別技術的原理是什麼呢?
  • 中國AI人臉識別技術發展及技術領先企業介紹
    ❈ 為什麼人臉識別技術這麼受關注?人臉識別技術是生物識別技術中的一種,除此之外,生物識別技術還包括眼血管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聲紋識別技術、掌紋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考慮到實際應用範圍和可操作性因素,掌紋識別、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的易用性和準確率都是較高的,但是掌紋識別的防偽技術非常差。
  • 這些歐美國家為什麼限制使用人臉識別技術?
    為何這些歐美國家和城市對這項新技術有著如此強烈的警惕?本期會員通訊,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限制的對象:不是個人,而是公權力和商業公司首先要明確的是,這些針對人臉識別技術的禁令,不是禁止個人使用這項技術,更不是禁止這項技術的發展。也就是說,你用自己的臉解鎖自己的iPhone,這完全不會受到限制。
  • 人臉識別技術在銀行系統中的意義
    可以預見,人臉識別技術在商業銀行領域的潛在價值將被不斷發掘提升,在保障服務安全性、節約客戶時間、提升客戶體驗、整合與挖掘數據資源等方面具備廣泛的應用前景。  人臉識別技術概述  人臉識別技術是以身份檢索或校驗為目標,通過從給定的靜態或動態圖像中提取人臉信息等手段,與資料庫中已知身份人臉進行匹配的過程。
  • 技術與隱私權之爭:對話「人臉識別第一案」當事雙方
    10月17日我收到園區的簡訊(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10月26日去現場核實,掛的告示以及工作人員都明確說必須要人臉識別認證,否則就沒辦法再進去了。我就提出來要退卡。 新京報:對方如何答覆的?
  • 全面解讀關於AI人臉識別技術常見的五大「誤解」
    許多負面的聲音也基本來自於不熟悉人工智慧技術如何工作的人。儘管批評人臉識別可能很吸引人,但我們需要學習這項技術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將事實與虛構分開,併合理通過設定使用指南等常識規則,來實現它的好處。以下是關於人臉識別和隱私的五個常見誤解,它們有助于澄清這一強大的新興技術。誤解1:面部識別可以跟蹤和監視任何人。不對。
  • 加強人臉識別技術和應用安全 迎來更好發展
    近幾年,人臉識別技術在各產業逐步廣泛應用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其應用範圍在不斷擴大。 但作為人臉識別技術的提供和運營商,除了不斷升級新技術和新應用搶佔市場的趨勢下,是否考慮過人臉識別技術安全和隱私問題呢?是否關心用戶對此技術的看法呢?
  • 上千張人臉照片流出,人臉識別安全性引熱議,還能「刷臉」嗎?
    除此以外,人臉識別技術還能帶來更加安全的信息體驗,這也意味這項技術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在享受人臉識別技術的方便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目前在部分領域人臉識別技術存在被濫用的嫌疑,這樣一來,可能會給人們帶來一定風險。
  • Facebook關閉軟體中的人臉識別默認功能,到底是害怕什麼呢?
    Facebook是海外國家使用非常廣泛的一種社交軟體,從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我們國內所使用的微信或者是QQ軟體。通過數年的發展,Facebook的用戶量在海外已經超過了數以億計,成為了很多普通市民日常必備的一款應用軟體。那麼為什麼Facebook要禁用其系統中的人臉識別默認功能呢?美國聯邦貿易管理委員會口中的「Facebook扭曲了用戶控制其照片用於人臉識別的能力」又到底作何理解呢?
  • App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問題
    得益於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和海量數據的累積,人臉識別應用在近年呈現出加速落地的態勢。大到智慧城市建設,小到手機客戶端的登錄解鎖,都能見到人臉識別技術的影子,2019年更被很多人稱為「人臉識別大規模商用元年」。然而正如所有新技術一樣,人臉識別也開始呈現出「雙刃劍」效應,在提高社會效率、增加便利性的同時,在隱私、安全、公平等方面亦引發了諸多爭議。
  • 何延哲:App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合規關注點
    另外,公眾也認為人臉識別的應用總體而言是利大於弊的,但在推廣時要注重風險,保障用戶知情和選擇權。App使用人臉識別有哪些風險?那麼App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到底存在著哪些風險呢?何延哲列舉了三個具體的案例來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