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化名)是鬥魚的多年忠粉,也是鬥魚萬千主播中的一個。雖然一直沒什麼名氣,但在鬥魚做遊戲主播的時光仍是他下班後最快樂的時光。
最近張峰有個明顯的感受,即發現自己的手機在玩鬥魚時沒那麼卡,也沒那麼燙,各種特效也玩得更「溜」了。
手機還能越用越不卡的?張峰忍不住跟其他鬥魚主播和「水友」們交流這個奇特的感受,發現大家都有同感,於是推測「應該是鬥魚優化了系統吧」。
張峰們猜中了大概。
據鬥魚識別服務中臺負責人肖志松透露,為了改善用戶體驗,鬥魚基於華為雲的雲原生音視頻服務,實現了雲端特效與端雲協同。
所謂「雲端特效渲染」,簡單地理解,即將特效渲染等功能從用戶手機和電腦端轉移到了雲端,鬥魚主播們哪怕手裡拿著的是千元機,也能玩轉各種特效,獲得非常好的體驗。
從用戶角度,鬥魚的故事是一次潤物細無聲的體驗改革,而從企業數位化轉型角度而言,鬥魚實際上是一家率先擁抱雲原生2.0時代的企業。雲原生2.0究竟是怎樣的趨勢?鬥魚為什麼這麼選擇?華為雲在雲原生2.0時代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為什麼要抓住雲原生2.0?
雲原生由CloudNative翻譯而來,指一種面向雲計算去構建和運行「應用程式」的方法。
雲原生已經誕生多年,但早年的雲原生技術生態主要集中在容器、微服務、DevOps等技術領域,現如今的技術生態已擴展至底層技術、編排及管理技術、安全技術、監測分析技術以及場景化應用等眾多分支,初步形成了支撐應用雲原生化構建的全生命周期技術鏈。
雲原生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優勢,例如,它能大大改善應用開發運維迭代的效率,幫助企業業務創新迭代,它能改進資源彈性管理和遷移的效率,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因此,企業IT投資重心逐步向雲原生應用傾斜,雲原生逐漸成為新的時代特徵。
Forrester首席分析師戴鯤表示,雲原生已經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基礎,企業需要建立雲原生優先的戰略,構建一體化全棧雲原生平臺。
「從上雲目標來看,由過去的資源優化向未來的價值創新轉變;從上雲路徑來看,由過去的有限剛性向未來的複合靈活轉變;從應用類型來看,由過去的簡單外圍向未來的全棧核心轉變;從技術架構來看,由過去的傳統靜態向未來的原生動態轉變;從部署架構來看,由過去的單一集中向未來的混合分布轉變;從業務特性來看,由過去的僵化傳統向未來的數據智能轉變。」戴鯤進一步解釋其中的變化。
華為雲則提出了雲原生2.0理念:如果說雲原生1.0是「ON Cloud」,主要將傳統業務搬遷上雲,雲原生2.0則是「IN Cloud」,讓企業真正生於雲。從ON到IN,標誌著企業數位化建設邁入新階段。
雲原生1.0主要應用於泛網際網路行業,而雲原生2.0除了泛網際網路行業外,還將廣泛應用於教育、醫療、汽車、製造、交通、物流、金融、通信等傳統行業,讓每一個企業都能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華為雲CTO張宇昕則表示,新雲原生企業既需要滿足新生能力生於雲、長於雲,也需要繼承和發展既有能力,並與新生能力立而不破、有機協同。
華為雲CTO張宇昕
為了幫助企業客戶成為雲原生2.0時代的居民,華為雲推出雲原生基礎設施全棧解決方案,引領雲原生進入Cloud Native 2.0時代。
據介紹,華為云云原生基礎設施全棧解決方案整體由四個架構組成:「軟硬協同」的華為雲擎天架構、「為雲原生量身打造」的應用定義基礎設施、「跨域調度,雲邊協同」的天然多雲架構和「開放標準,行業創新」的開放應用生態。
具體而言,華為云云原生基礎設施解決方案能夠在四個方面幫助企業:
第一,降本增效方面,華為雲第二代「零損耗」裸金屬容器解決方案,引入容器全卸載、網絡硬體直通、動態ENI(彈性網絡接口)等新特性,相比第一代裸金屬容器,成本下降30%、網絡性能提升40%。
第二,跨雲管理方面,服務網格幫助應用快速實現現代化,及在跨雲管理在在應用跨雲遷移方面的應用。
第三,統一計算方面,容器批量計算平臺的核心調度引擎Volcano提供多種高級調度策略能夠很好的在微服務、大數據、AI等技術產品上應用。
第四,雲邊協同方面,AI能力延伸到邊緣,海量設備統一監控、管理。
特別要強調的是,華為雲在積極推動雲原生生態和產業的發展,結合各場景優秀實踐,加速雲原生技術在各行業的落地,推動雲原生生態與標準化建設。
作為雲原生技術與產品領導者,華為在中國容器軟體市場份額中國廠商排名第一,全球廠商排名第二。並且,華為是容器開源社區主要貢獻者和容器生態領導者,CNCF 基金會的初創會員和白金會員,Kubernetes社區貢獻亞洲第一,全球第五。
華為雲還在業界首發多個重量級服務,包括第一代裸金屬容器、「零損耗」第二代裸金屬容器、Serverless容器、應用服務網格、鯤鵬容器等,構建公有雲上Kubernetes最佳實踐。
無疑,對生態的貢獻滋養了華為雲在雲原生方面的創新能力,最終回饋給企業客戶,這也是華為雲能提出雲原生2.0及全面解決方案的原因。
視頻業務奔向雲原生2.0
在華為雲TechWave雲原生2.0技術峰會上,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鬥魚等各類視頻用戶正加速奔向雲原生2.0時代。
例如,除了鬥魚,在線教育知名企業愛學習同樣使用華為云云原生音視頻服務,將業務更好地拓展至全國。
眾所周知,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各種在線音視頻業務,在線教育更是炙手可熱,但在線教育企業的運營者們在欣喜市場機會突增的同時,也飽受各種現實制約。
在課程體驗上,小班課目前最多只能支持16人互動教學;大班直播課,直播時延長達3-5秒,並且無法實現互動;由於中西部地區網絡不夠穩定,雙師課堂的畫面質量低,卡頓頻繁,同時帶寬成本也偏高。另外,在一般的直播情況下,學生的共享屏幕與教師的畫面,還無法實現同步傳輸。
在技術運維上,由於直播與互動是CDN和RTC兩個網絡組合而成,導致問題出現後,界定困難,修復周期長;同時兩個網絡帶來的運維成本也會更高。CDN和RTC合流後旁路直播引入也存在延時,學生在觀看和互動之間來回切換,時差明顯,教學體驗大打折扣。在開發上,互動直播和傳統直播是兩套SDK,開發對接困難,成本固然也會更高。
面對艱巨挑戰,愛學習最終選擇了華為雲音視頻作為合作夥伴。愛學習CTO郭杏榮表示,華為雲音視頻網絡基於雲原生架構,採取的是統一架構的媒體網絡(取代過去CDN和RTC是兩個網絡),支撐學生在互動和觀看間自由無感知的切換,解決全國各地的不同複雜情況的家庭網絡卡頓和時延,助力愛學習實現全終端覆蓋,服務全國。
鬥魚和愛學習之所以率先奔赴雲原生2.0時代,原因之一是它們所在的視頻行業正是風起雲湧活力無限——隨著5G+雲+AI的不斷發展,視頻正成為最具想像空間的業務之一, To C領域的各種直播、VR、AR;To B領域的雲籤約、雲會議等各種形式的視頻創新應用層出不窮。
無數歷史經驗證明,最好的商業模式要和最先進的技術結合,企業才能快速贏得先機。
華為雲準備好了
視頻用戶的需求自然是各大雲服務商的商機。
根據IDC發布的《中國視頻雲市場跟蹤(2019下半年)》報告,2019 年中國視頻雲市場規模達到46.2億美元,同比增長46.3%。其中,視頻雲解決方案市場增速高於雲基礎設施市場,增速分別達到53.9%和 45.0%。IDC還預測,到2024年,中國視頻雲市場規模將超過220億美元。
早前,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葉來曾表示,視頻已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基礎能力,也是華為持續投資、進行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向。
華為雲雖然尚算年輕,但華為在音視頻領域已經持續耕耘超過30年,在編解碼算法、音視頻傳輸、端雲結合、媒體智能等技術領域積累深厚。
雲視頻興起之前,基於硬體的視頻會議系統才是市場主流,華為多年在中國區市場份額排名第一,與思科寶利通等國外老牌視頻廠商爭雄,足以證明其能力。所以雲視頻會議時代,華為雲迅速將音視頻能力轉移至雲端,迅速崛起。
在華為雲TechWave雲原生2.0技術峰會-音視頻分論壇中,華為雲也展示了其全流程的視頻雲服務能力,實現重塑視頻體驗、生產效率提升、網絡高效分發和業務持續創新。通過提供超低時延實時音視頻、8K VR、自由視角,打造視頻新體驗;通過和5G網絡的協同、以及對雲基礎設施的優化,實現超高清視頻內容向雲上的極速上傳以及在雲上高效的視頻製作;通過統一架構的媒體網絡,實現視頻傳輸成本下降50%。
目前,華為雲構建了全球統一的實時音視頻網絡,擁有2500個邊緣節點覆蓋,超過100T 帶寬儲備,能夠根據業務、資源、帶寬等實時數據情況,智能路由調度,選擇最佳路徑,提供最優服務。
基於這張視頻網絡,華為雲推出了直播、轉碼以及實時音視頻等視頻服務,已經廣泛服務了包括華為內部IT、華為消費者業務在內的所有內部視頻業務。並且,華為還推出了下一代雲會議、雲展會等產品和解決方案,與華為企業智慧屏天然結合,提供全場景端雲協同體驗。
華為雲會議已經多次支撐了國家級的高規格會議,例如東協十國數字經濟合作年開幕式、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中國國際服貿會等跨國重要會議。
「技術創新、智能升級是數字時代的主旋律,華為雲堅持技術普惠理念,持續構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使能千行百業創新,暢享數位化技術帶來的便利。」鄭葉來曾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