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蔚起 書香醴陵」淥江講壇·建宸大課堂第十講活動現場。
汪明老師講課現場。
文/ 陳力
11月的醴陵,寒意料峭,小雨不歇,但是卻阻擋不了廣大市民去淥江書院聽講的熱情。11月24日,「人文蔚起 書香醴陵」淥江講壇·建宸大課堂第十講,迎來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明的「漫談陶瓷·生活·藝術」。
汪明老師幽默風趣,一上場就介紹說自己是「江西老表」,湖南江西一家親,很多湖南人的祖先就是從江西遷徙而來。回憶起自己的經歷,汪老師目光顯得異常篤定,一如他的學藝過往。高中畢業就進入了工廠畫瓷器,從學徒開始做起,經歷過很多坎坷,幸運的是遇上了貴人指點,幾十年如一日,最終一步步走上了藝術之路。
景德鎮,這座江西東北部昌江河畔之城,是中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以生產陶瓷而著稱的古老城市。景德鎮的得名,來自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年)賜名。自唐開始生產瓷器,「匠從八方來,器從天下走」,歷史的戰亂,給景德鎮帶來了一批批想安心匠作的匠人,景德鎮不設城牆,包容萬物,只要手上有功夫不愁安不了身。
陶瓷歷史悠久,最早發現的瓷器,距今已有萬年。而經過元,明,清三代,景德鎮就一躍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已經發展到歷史巔峰。古代交通不便,運輸多走水路,得益於昌河發達的水脈,景德鎮瓷器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景德鎮瓷器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離不開它精細的制瓷工藝。汪明老師饒有興趣地介紹說,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專業化程度強,行業分工極其細緻,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畫坯、施釉和燒窯等五大工序。得益於匠人的精耕細作,最終製作的景德鎮瓷器,有著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特點。
景德鎮瓷器名揚四海,打頭陣的還是四大名瓷——顏色釉、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這其中的玲瓏瓷尤為動人,半透明亮孔,十分美觀,被喻為「卡玻璃的瓷器」。
瓷器,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又改變著生活,陶瓷藝術同樣如此。瓷器裡有匠人創見,有生活智慧,有洞若觀火,也有大智如愚,一如汪明老師筆下的太湖石和水仙。
作為第一位來醴陵講學的景德鎮工藝美術大師,汪明老師生動的課堂贏得了現場聽眾的陣陣掌聲。如同主持人徐峰的總結,景德鎮與醴陵的淵源由來已久,一百多年前熊希齡創辦湖南時務學堂,老師隊伍裡除了五位日本老師,就是景德鎮的老師,他們與醴陵的技師共同交流碰撞,讓醴陵創燒出釉下五彩。而汪明老師在課堂上頻頻提到的「盡精微、致廣大」,這句來自《中庸》的古訓,相信更會讓現場的聽眾終身受益,澆灌出更多的優秀瓷人。
本次活動由醴陵市委宣傳部主辦,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淥江書院建設項目指揮部承辦,醴陵市委人才辦、芙蓉雜誌社、醴陵市淥江文化旅遊投資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協辦,湖南建宸置業有限公司冠名贊助。活動旨在通過廣邀各界重量級名家、學者赴醴講學,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湖湘文化,打造中國當代書院典範,加快「書香醴陵」品牌建設和「人才強市」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