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7日,正值第十個「世界早產日」,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早產兒全球報告》,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早產兒,超過全部新生兒的10%。而在這些早產兒中,全球每年大約有110萬例死於早產併發症。其中中國是早產兒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排在全球第二位。
當天下午,北京春苗慈善基金會攜手健康中國50人論壇,在北京主辦首屆「關愛中國早產兒健康成長」發展論壇。論壇從醫療、護理、養育、家庭支持、社會服務等領域討論了中國早產兒生存困境與希望。
我國早產兒出生率排名世界第二
其中超早產兒只有巴掌大
十二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雁棲湖)健康發展論壇指導委員會主任張世平說,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早產兒,超過全部新生兒的10%以上。也就是說,平均每10個新生兒裡,就有1個是早產兒。在這些早產兒中,全球每年大約有110萬例死於早產併發症。儘管近年來醫學不斷進步,我國早產兒存活率已大大提高,但是我國早產兒人數依然在世界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印度。
會上,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王丹華教授強調,早產兒生存面臨的挑戰來自於醫學與社會兩大因素,出院後還面臨生長遲緩、感染性疾病、發育落後、代謝症候群等問題。為了早產兒的生存與健康,我國需多方面採取措施,著手加強新生兒醫療保健能力建設。
據了解,深圳市婦幼保健院是華南地區唯一一家新生兒專業的國家臨床重點發展專科的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該院於2018年成功搶救23.6周出生、體重400克的超早產兒「小海草」,創下當時我國存活體重最輕的早產兒記錄。
王丹華教授說,大部分超早產兒只有巴掌大小,救治耗費較大,在發達國家被稱為「百萬嬰兒」。經積極治療,我國NICU中29周以上早產兒存活率達98%,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附屬八一兒童醫院超早產兒科室李秋平主任也表示,以世界平均發生率計算,我國超早產兒應該在8萬人左右。但目前大部分超早產兒並未能進入到NICU治療,且不同地區、不同醫院間水平差異較大。我國治療費用雖遠低於發達國家,但仍有部分家庭因經濟困難無奈選擇放棄。我國超早產兒救治要走的路還很遠,超早產兒需要全社會的關注。
母乳餵養是高危早產兒的救命稻草
國內擴建母乳庫任務繁重
貝親微笑哺乳研究會(中國區)副理事長田英姿女士會上表示,使用捐贈母乳顯著降低了早產兒的餵養不耐受;縮短了住院時間;減少了敗血症的發生概率;更使早產兒患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風險降低了6倍,並減輕了發病嚴重程度。同時能夠提高早產兒2歲時的智力、運動商,顯著改善危重兒及早產兒的預後。母乳是嬰兒成長最安全、最完美的天然食物。母乳應用後可以縮短一半早產兒的腸外營養應用時間,降低一半院內感染率。
我國現有母乳庫20餘家,在疫情期間為各個家庭及奮鬥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解決了燃眉之急和後顧之憂。但目前現狀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由於目前國內捐贈母乳是「無償捐贈,無償使用」的應用原則,母乳庫的運行均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
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兒科副主任李正紅也認同該看法,稱對於高危早產兒而言,母乳是比藥物還要不可或缺的。協和醫院已經支持建立北京第一家公立醫院母乳庫,進行了大量母乳庫運行安全相關的科研,積累了協和自己的數據,並牽頭制定了國內第一個團體標準。
為了幫助現有母乳庫運行並資助建立新的母乳庫,北京協和醫院兒科李正紅副主任作為發起人與貝親成為春苗基金會生命之源母乳庫的戰略合作夥伴,為中國更多醫院提供建設母乳庫的條件。
十年捐贈3.3億元幫助新生兒
如今開創中國大陸第一個多種大病兒童服務中心
春苗基金會副秘書長楊雅在會上介紹,2010年創辦至今,春苗團隊從創辦至今始終聚焦困境兒童服務領域,截至今年10月,北京春苗慈善基金會善款籌集總額3.99億元,善款支出總額3.3億元。
但中國原有大病兒童服務領域因機構不同、病種不同、服務專業領域不同,長期存在碎片化現象。針對此問題,北京春苗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崔瀾馨在會上宣布成立「春苗兒童關愛中心」。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多種大病兒童服務中心,該中心的創立旨在改善中國大病兒童服務碎片化現狀,探索建立社區內大病兒童服務導航系統。
「早產兒關愛小屋」 是關愛中心落地的第一個特色服務,該服務將成為中國境內早產兒家庭提供信息諮詢、家庭養育、醫務社工服務、家長社群互助等服務平臺,連結更多資源,提升早產兒群體的福祉,促進早產兒健康成長。
作為持續陪伴春苗走過八年的公益合作夥伴,北京北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場為「春苗兒童關愛中心」捐贈醫療救助資金95萬元善款,用於資助「春苗兒童關愛中心」開展患兒救助服務。
貝親中國區副總裁--葉芳瑩女士作為愛心企業代表分享理念,並代表貝親公司向春苗基金會資助資金及物資總價值折合約100萬人民幣,該捐助將用於支持母乳庫及「春苗兒童關愛中心--早產兒關愛小屋」的運營。
實習生 漢雨棣
文/王浩雄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