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首播口碑爆棚 紀錄片市場要回溫?

2020-12-14 中華網廣東站

原標題:《中國》首播口碑爆棚紀錄片市場要回溫?

正當多部影視劇、綜藝令人眼花繚亂時,一部紀錄片的出現反而瞬間奪取了眾多目光。12月7日晚間,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正式開播,隨即便登上熱搜,並獲得大量好評,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中國》在視頻網站端的播放量已經破千萬次。近年來,處於上升發展通道的紀錄片市場一直是各界關注的領域,每年也有多部高質量作品相繼亮相,但熱度卻往往相對有限。隨著此次《中國》的熱播,也不禁令人們好奇能否帶動紀錄片市場的熱度進一步提升。

口碑、熱度雙豐收

12月7日晚間,這部被業內號稱「豪華團隊」為創作班底的《中國》,終於在湖南衛視及芒果TV與觀眾正式見面。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的主創是曾推出過豆瓣評分高達9.7分的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團隊,同時該紀錄片還邀請指導過電影《芳華》《老炮兒》等作品的攝影指導羅攀掌鏡,以及經典電影《一代宗師》《花樣年華》的配樂大師梅林茂坐鎮。此外,《中國》的演員陣容也不可小覷,不僅匯聚了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實力派戲骨,也有何炅、汪涵、於朦朧等人們熟知的主持人或演員。

有了「豪華團隊」作為基底,《中國》獲得口碑、熱度雙豐收似乎也不是難事。據酷雲EYE的數據顯示,儘管《中國》開播時間為當晚19時30分,恰逢黃金檔,但直播關注度和市佔率也分別達到了0.6252%和3.1135%,超過了同時間段播出的多部電視劇及綜藝節目。同時,據芒果TVApp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17時13分,該紀錄片的累計播放量已經超過1000萬次。

而在豆瓣電影上,儘管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中國》還尚未開分,但從已有的80條短評來看,除了2條未給予評分外,其餘78條短評中,73條均打出了四星及五星以上的分數,佔比超九成。

從觀眾反饋可以看出,該紀錄片的畫面、內容及節奏均獲得相應的認可。其中,觀眾宋新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中國》的畫面非常精緻,而通過畫面、配樂及演員的表演,也能從中感覺到歷史的厚重感。只是紀錄片的內容選擇相對偏向於普及化,更適合那些對該段歷史情況並不是特別熟悉的觀眾。

拓寬受眾助「出圈」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人間世》,再到《四個春天》《人生一串》《尺八·一聲一世》等不同題材、類型的紀錄片、紀錄電影,現階段紀錄作品受到的關注度正與日俱增。而隨著《中國》的熱播,紀錄片市場的發展也再一次擺放到聚光燈下。

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50.36億元,同比增長9.4%;年生產總值約為66.6億元,同比增長3.3%,儘管增幅為近十年來最低值,並在當時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但紀錄片產業仍處在良性上升通道。若從受眾畫像來看,我國紀錄片受眾中超過八成的年齡均在18-35歲,在顯現出年輕化的特徵之時,如何圍繞這一趨勢創新創作來與年輕人產生共鳴以實現拓寬受眾規模,顯得愈發關鍵。

近年來,紀錄片市場也出現了題材或拍攝手法、展現方式更為新穎的作品。以《人生一串》為例,便是呈現國人燒烤情結的專題紀錄片,涉及數十個城市數百家燒烤攤,與人們產生較高的共鳴;而記錄醫院裡生死故事的《人間世》也一度掀起熱潮,並讓人們重新認識到醫生這個群體。

在影評人劉賀看來,《中國》在創作上的設置也能看出在試圖與更多人進行對接。「對於歷史紀錄片而言,很多觀眾之所以敬而遠之,便是因為內容長篇累牘且又過於生硬導致完全喪失興趣,但《中國》先是用畫面來滿足當下觀眾的審美標準,隨後以人物誌的方式講述當時的歷史時代,再加上人們熟知的演員出演,從多個層面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市場化配套必不可少

雖然當下我國紀錄片市場仍處於向上的發展狀態中,不時也會有熱門作品問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距離真正的繁榮還有一段距離要走,且除了內容持續實現高標準外,強化市場化程度也必不可少。

據《報告》顯示,近十年來,我國紀錄片市場規模大幅增長,但以定製市場、委託製作市場為主的格局並沒有發生變化,一半靠政府,一半靠市場,完全依靠市場(包括版權和播映權銷售、觀眾付費觀看)和注意力銷售(廣告銷售)收回成本的紀錄片鳳毛麟角,健全的市場體系尚未形成。

「這一方面原因在於紀錄片的從業者尚未真正下定決心去嘗試完全依靠市場,因此未能徹底去邁出嘗試的腳步,另一方面在於市場對於紀錄片的發展仍存在偏見,這也影響了從業者嘗試的勇氣。且一部紀錄片從立項到上線播出,往往不是短時間便能操作完成,而是需要兩三年甚至更多年的長期記錄,但市場存在的逐利性卻又時常體現在迫使內容作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以實現商業性的回報,這也阻礙了紀錄片的市場化,需要雙方逐步地磨合。」導演黃志勇如是說。

當然,對於紀錄片而言,內容上的精雕細琢也是抓住受眾的核心要素。在《中國》中擔任配音工作的周濤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在創作過程中,僅是為一個只有70字左右的宣傳片配音,便進行了三個半小時,每一句的表達、氣息、停頓、重音等均精益求精。

對於當下紀錄片市場的發展情況,在數字文創產業智庫研究員李傑看來,無論是製作方還是市場,均需要打破自己的固有想法,拓寬紀錄片市場的邊界,如在內容上可以融合真人秀等成分,強化吸引力,在市場商業性角度通過融合面孔較為熟悉的藝人,並在播放方式上藉助多渠道進行特色化設置等,讓紀錄片能夠挖掘出更多可拓展的空間。

北京商報記者鄭蕊

  責任編輯:韋玉春

點擊查看全文(剩餘0%)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播口碑爆棚 紀錄片市場要回溫?
    正當多部影視劇、綜藝令人眼花繚亂時,一部紀錄片的出現反而瞬間奪取了眾多目光。12月7日晚間,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正式開播,隨即便登上熱搜,並獲得大量好評,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中國》在視頻網站端的播放量已經破千萬次。近年來,處於上升發展通道的紀錄片市場一直是各界關注的領域,每年也有多部高質量作品相繼亮相,但熱度卻往往相對有限。
  • 《張庫大道》紀錄片今日首播
    《張庫大道》紀錄片今日首播 2020-12-25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口碑爆棚的BBC紀錄片,到底是怎麼拍出來的?
    紀錄片《大貓》豆瓣評分9.5分(豆瓣/圖)前天,騰訊視頻奇妙選修課校園行第二站——BBC紀錄片分享會在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舉行。BBCWorldwide首席營銷官JaclynLee‐Joe作為演講嘉賓與觀眾們分享,這些口碑爆棚的紀錄片,到底是怎麼拍出來的?被網友稱為「吸貓神片」的《大貓》,目前在豆瓣上高居9.5分,無愧於當時BBC所做的官方介紹,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用最貴的設備,拍了最難擼到的貓,任你們吸!」第一集第一幕一出來,就讓人心服口服。
  • 重溫歷史紀錄片《二戰全史》,堪稱大型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典範
    重溫歷史紀錄片《二戰全史》,堪稱大型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典範這樣的歷史紀錄片是得早點拍,73年的時候還能有那麼多第一手的採訪,要不過去了就沒了。最大的遺憾是中國說的太少,不知道是不是和拍攝時間有關。可通過本片的世界格局觀,以旁觀的角度審視自身。
  • 崔永元官網落戶搜狐 口述歷史紀錄片網絡首播
    崔永元(資料圖片)  口述歷史紀錄片《我的抗戰》網絡首播———  昨日,久未露面的崔永元亮相搜狐,其官網「小崔傳奇」正式在此落戶。同時,取材自崔永元自籌資金、歷時八年完成的「口述歷史」資料庫的32集紀錄片《我的抗戰》也於昨天在搜狐視頻獨家首播。
  •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喜獲優秀電視紀錄片獎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喜獲優秀電視紀錄片獎 2020-09-30 0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央視紀錄片《第三極》將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首播
    《第三極》4K版將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首播  從《河西走廊》到《神秘的西夏》、《第三極》,央視近一個月來連續播出的三部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令人驚豔。這是極少數中國自主攝製紀錄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  《河西走廊》在科教頻道播出後,始料未及,一向不疼不癢的人文歷史紀錄片竟引發評論熱潮,在鳳凰視頻上的單集日均播放量比《舌尖上的中國》高出125萬次;接踵而至的《神秘的西夏》同樣反響熱烈,在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裡對西夏文化做出了一次最全面、綜合的梳理展現。
  • 《創新中國》央視首播 我國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
    原標題:央視紀錄片首創人工智慧配音   聚焦中國科技創新,用故事講述中國創新背後的個體與群像。央視紀錄片《創新中國》日前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這也是我國首部採用人工智慧技術配音的紀錄片。
  • 芒果臺紀錄片《中國》黃金檔上映,口碑爆棚,不拍偶像劇了嗎?
    湖南衛視收視率連續幾年居中國地方衛視第一,全國總收視第四的成績(前三位均為央視)。從12月8日的電視收視情況就可以看出,芒果臺《愛的釐米》是地方臺「收視冠軍」,而且是兩部劇分別排名第一第二,稍遜色央視的《裝臺》,其強大的市場表現可見一斑。
  • 大型紀錄片《天下寧波幫》鳳凰衛視今晚首播
    為紀念鄧小平同志「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指示發表30周年,由我市和鳳凰衛視聯合攝製的大型紀錄片《天下寧波幫》今晚起將在鳳凰衛視中文臺品牌欄目《鳳凰大視野》播出。  此前關於寧波幫的影視作品也有不少,而這樣一部紀錄片,又將帶給觀眾怎樣的不同感受?
  • 寒假作業|適合孩子觀看的經典歷史紀錄片
    孩子們需要了解歷史,並不是因為初中要學,中考要考,在21世紀的地球村裡,我們的孩子需要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增強民族認同,從而立足中國,為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打下基礎。
  • 電視文獻紀錄片《破曉—重慶解放密檔》首播
    重慶黨史微信公眾號消息,重慶解放71周年前夕,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指導支持,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策劃和全程參與,聯合重慶廣電集團(總臺)、中共銅梁區委共同出品的反映重慶解放歷史的電視文獻紀錄片《破曉——重慶解放密檔》於11月28日在重慶衛視黃金時段首播。
  • 大型革命歷史題材紀錄片《西徵記》山東衛視5日晚首播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新疆4月4日訊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深入發掘渤海老區歷史,策劃、製作了大型革命歷史題材紀錄片——《西徵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上,一支從山東渤海革命老區走出、並從祖國最東端打到最西端的師旅級部隊,因為成軍背景的特殊、成軍時間的倉促和歷史資料的缺乏,過去鮮有人知道它的來龍去脈,直到進入21世紀之後,關於這支部隊的情況才逐漸在人們的鉤沉研究中再現歷史面貌。一段烽火硝煙的傳奇,一段戎馬倥傯的歲月。
  • 《英雄兒女》獲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歷史文獻紀錄片獎
    2月26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十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郎園Vintage16號館虞社演藝空間舉行。本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以「真實高於月亮」為主題,在十周年之際,藉助紀錄片這一媒介,喚起人們對於真實價值和紀錄片社會功能的關注和思考。頒獎典禮上,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獲得最佳歷史文獻紀錄片獎。
  • 大型4K紀錄片《脫貧攻堅萬裡行》首播
    12月21日,由廣東省扶貧辦指導,廣東廣播電視臺精心策劃,與人民日報廣東分社記者一道,歷時半年採訪拍攝製作,首部全景式反映廣東對口支援西部省(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大型4K紀錄片《脫貧攻堅萬裡行》開播儀式在廣州舉行。
  • 豪華幕後班底打造,引領年輕人走近中華歷史——大型紀錄片《中國...
    圖說:《中國》宣傳照今晚7時30分,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開播。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該片被列為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全片將用三季共36集體量,在全景視野下,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用一幅有血有肉的歷史畫卷,讓當代的中國和中國人在影像中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 《中國》熱播 紀錄片再出爆款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人間世》,再到《人生一串》,伴隨著頻出的「爆款」,我國紀錄片市場開始嶄露頭角。而隨著《中國》的熱播,這一產業再次吸引了觀眾的目光。12月7日晚間,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正式開播,隨即便登上熱搜,並獲得大量好評,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中國》在視頻網站端的播放量已經破千萬次。
  • 央視大型紀錄片 《福州古厝》開播
    9日起,央視大型紀錄片《福州古厝》開播。該系列紀錄片共三集,通過央視科教頻道(CCTV-10)的《探索?發現》欄目播出,並通過央視頻在全網首播。  福州戚公祠、林則徐紀念館、馬尾昭忠祠、江南第一大殿華林寺、中國至今最大古代鐵佛造像珍藏地開元寺……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至今保留著各個時期的大量古厝建築。
  • 爆款紀錄片《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翔宇圖/資料圖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於12月7日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首播,每周一至周四晚播出。在過去的一周裡,《中國》憑藉前四集「春秋」「眾聲」「洪流」「一統」,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
  • 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全球播出,為世界治沙提供「中國...
    幾十年來,中國在與沙化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重大轉變,從大密度造林到量力而行,從「用力過猛」到「打蛇七寸」,中國治沙從粗放式逐步走向精細化,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治沙道路。目前,一部記錄了中國治沙領域成功案例的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正在央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和深圳衛視國際頻道面向全球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