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首播口碑爆棚紀錄片市場要回溫?
正當多部影視劇、綜藝令人眼花繚亂時,一部紀錄片的出現反而瞬間奪取了眾多目光。12月7日晚間,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正式開播,隨即便登上熱搜,並獲得大量好評,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中國》在視頻網站端的播放量已經破千萬次。近年來,處於上升發展通道的紀錄片市場一直是各界關注的領域,每年也有多部高質量作品相繼亮相,但熱度卻往往相對有限。隨著此次《中國》的熱播,也不禁令人們好奇能否帶動紀錄片市場的熱度進一步提升。
口碑、熱度雙豐收
12月7日晚間,這部被業內號稱「豪華團隊」為創作班底的《中國》,終於在湖南衛視及芒果TV與觀眾正式見面。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的主創是曾推出過豆瓣評分高達9.7分的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團隊,同時該紀錄片還邀請指導過電影《芳華》《老炮兒》等作品的攝影指導羅攀掌鏡,以及經典電影《一代宗師》《花樣年華》的配樂大師梅林茂坐鎮。此外,《中國》的演員陣容也不可小覷,不僅匯聚了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實力派戲骨,也有何炅、汪涵、於朦朧等人們熟知的主持人或演員。
有了「豪華團隊」作為基底,《中國》獲得口碑、熱度雙豐收似乎也不是難事。據酷雲EYE的數據顯示,儘管《中國》開播時間為當晚19時30分,恰逢黃金檔,但直播關注度和市佔率也分別達到了0.6252%和3.1135%,超過了同時間段播出的多部電視劇及綜藝節目。同時,據芒果TVApp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17時13分,該紀錄片的累計播放量已經超過1000萬次。
而在豆瓣電影上,儘管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中國》還尚未開分,但從已有的80條短評來看,除了2條未給予評分外,其餘78條短評中,73條均打出了四星及五星以上的分數,佔比超九成。
從觀眾反饋可以看出,該紀錄片的畫面、內容及節奏均獲得相應的認可。其中,觀眾宋新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中國》的畫面非常精緻,而通過畫面、配樂及演員的表演,也能從中感覺到歷史的厚重感。只是紀錄片的內容選擇相對偏向於普及化,更適合那些對該段歷史情況並不是特別熟悉的觀眾。
拓寬受眾助「出圈」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人間世》,再到《四個春天》《人生一串》《尺八·一聲一世》等不同題材、類型的紀錄片、紀錄電影,現階段紀錄作品受到的關注度正與日俱增。而隨著《中國》的熱播,紀錄片市場的發展也再一次擺放到聚光燈下。
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50.36億元,同比增長9.4%;年生產總值約為66.6億元,同比增長3.3%,儘管增幅為近十年來最低值,並在當時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但紀錄片產業仍處在良性上升通道。若從受眾畫像來看,我國紀錄片受眾中超過八成的年齡均在18-35歲,在顯現出年輕化的特徵之時,如何圍繞這一趨勢創新創作來與年輕人產生共鳴以實現拓寬受眾規模,顯得愈發關鍵。
近年來,紀錄片市場也出現了題材或拍攝手法、展現方式更為新穎的作品。以《人生一串》為例,便是呈現國人燒烤情結的專題紀錄片,涉及數十個城市數百家燒烤攤,與人們產生較高的共鳴;而記錄醫院裡生死故事的《人間世》也一度掀起熱潮,並讓人們重新認識到醫生這個群體。
在影評人劉賀看來,《中國》在創作上的設置也能看出在試圖與更多人進行對接。「對於歷史紀錄片而言,很多觀眾之所以敬而遠之,便是因為內容長篇累牘且又過於生硬導致完全喪失興趣,但《中國》先是用畫面來滿足當下觀眾的審美標準,隨後以人物誌的方式講述當時的歷史時代,再加上人們熟知的演員出演,從多個層面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市場化配套必不可少
雖然當下我國紀錄片市場仍處於向上的發展狀態中,不時也會有熱門作品問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距離真正的繁榮還有一段距離要走,且除了內容持續實現高標準外,強化市場化程度也必不可少。
據《報告》顯示,近十年來,我國紀錄片市場規模大幅增長,但以定製市場、委託製作市場為主的格局並沒有發生變化,一半靠政府,一半靠市場,完全依靠市場(包括版權和播映權銷售、觀眾付費觀看)和注意力銷售(廣告銷售)收回成本的紀錄片鳳毛麟角,健全的市場體系尚未形成。
「這一方面原因在於紀錄片的從業者尚未真正下定決心去嘗試完全依靠市場,因此未能徹底去邁出嘗試的腳步,另一方面在於市場對於紀錄片的發展仍存在偏見,這也影響了從業者嘗試的勇氣。且一部紀錄片從立項到上線播出,往往不是短時間便能操作完成,而是需要兩三年甚至更多年的長期記錄,但市場存在的逐利性卻又時常體現在迫使內容作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以實現商業性的回報,這也阻礙了紀錄片的市場化,需要雙方逐步地磨合。」導演黃志勇如是說。
當然,對於紀錄片而言,內容上的精雕細琢也是抓住受眾的核心要素。在《中國》中擔任配音工作的周濤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在創作過程中,僅是為一個只有70字左右的宣傳片配音,便進行了三個半小時,每一句的表達、氣息、停頓、重音等均精益求精。
對於當下紀錄片市場的發展情況,在數字文創產業智庫研究員李傑看來,無論是製作方還是市場,均需要打破自己的固有想法,拓寬紀錄片市場的邊界,如在內容上可以融合真人秀等成分,強化吸引力,在市場商業性角度通過融合面孔較為熟悉的藝人,並在播放方式上藉助多渠道進行特色化設置等,讓紀錄片能夠挖掘出更多可拓展的空間。
北京商報記者鄭蕊
責任編輯:韋玉春
點擊查看全文(剩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