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華大揭示原發和復發肝癌腫瘤微環境差異...

2020-12-27 網易

2020-12-24 16:25:11 來源: BGI華大

舉報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該論文運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系統地展示了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環境的差異,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靶向肝癌免疫微環境為基礎的治療新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思路。

  相關成果發布會於12月24日在上海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孫惠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楊欣榮,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華大集團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長三角首席代表楊爽,華大研究院超級細胞研究所所長劉龍奇、華大研究院精準健康研究所所長金鑫,華大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吳逵等出席會議。

  

  發布會現場合影

  發布會上,樊嘉院士在介紹該研究成果時提到:腫瘤治療進入免疫時代,但有關腫瘤免疫機制的認識還不足,這項研究深入解析免疫微生態的演化在促進腫瘤進展中的機制,在臨床實踐中對肝癌免疫治療、聯合治療,以及新藥研發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樊院士同時期待中山醫院與華大繼續合作應用最新技術,更深入探索腫瘤未知的機制。

  汪建進一步強調了華大在組學技術的創新突破,對認知生命、認知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的突破,將進一步變革對不同腫瘤生物學機制的理解,更期待科學技術與臨床應用的緊密結合,取得更多研究成果,助力提升精準醫學水平。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的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是最為惡性的腫瘤之一。手術切除是目前肝癌治療的首選方式,但其術後5年內復發率高達60%-70%。肝癌術後復發是影響患者長期生存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肝癌的復發機制,解析復發肝癌的免疫微環境,進而尋求有效的靶向免疫幹預策略,已成為進一步提高肝癌病人總體生存率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研究通過對12例原發肝癌和6例早期復發的腫瘤及癌旁組織的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從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類型分布、狀態和表達特徵等方面系統地比較了原發與復發肝癌的差異,描繪了復發肝癌中獨特的腫瘤微環境。

  

  研究設計示意圖

  研究團隊通過比較發現雖然主要免疫細胞類型在原發和復發肝癌中的均能檢測到,但復發肝癌組織中有較多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和CD8+ T細胞,而調節性T細胞比例較低。這些免疫組成的差異在4例配對原發和復發腫瘤的單細胞數據和47例配對的原發和復發腫瘤組織免疫組化染色結果中得到進一步的驗證。

  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吳靚博士介紹到,復發腫瘤中看似非「典型免疫抑制」的微環境並未能給復發肝癌帶來良好的預後。因此,研究人員進一步對CD8+ T細胞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復發肝癌中的CD8+ T細胞並不像在原發腫瘤中的那樣處於典型的耗竭狀態,而是以高表達KLRB1(CD161)為主要特徵,處於一種固有細胞樣、低殺傷、低克隆擴增的狀態。並且通過生存曲線分析發現處於該狀態的細胞的富集與肝癌的不良預後相關聯。

  

  復發性肝癌中CD8+ T細胞高表達KLRB1(CD161)呈現低細胞殺傷表型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復發腫瘤中有更多比例的表達CD274基因(編碼PD-L1蛋白)的腫瘤細胞。通過細胞相互作用分析及多色螢光染色,研究者推測復發腫瘤細胞可能通過PD-L1-CD80競爭性抑制DC細胞激活T細胞的所需的CD28-CD80結合,從而影響DC對T細胞的有效激活,這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於治療肝癌提供了更多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意義。

  

  CD274基因(PD-L1)在復發性肝癌的腫瘤細胞高表達競爭抑制DC細胞激活T細胞

  本研究揭示了原發性和早期復發肝癌之間腫瘤微環境的差異,探究了復發肝癌中免疫失活狀態的形成原因。這為深入地理解早期復發相關的機制,尋求新的肝癌的免疫治療靶點和生物標誌物開發提供新的思路和有價值的資源。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楊欣榮主任醫師、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劉石平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孫雲帆主治醫師、周愷乾博士,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吳靚博士、鍾裕博士、侯勇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楊欣榮主任醫師、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劉石平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孫雲帆主治醫師、吳靚博士、鍾裕博士、周愷乾博士、侯勇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 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 中山醫院破解肝癌術後復發臨床難題
    12月24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在《細胞》(Cell)雜誌上刊發了一項肝癌早期復發相關的重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採用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從單細胞水平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的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新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提供重要指導。
  • 中國醫學專家率先揭秘肝癌復發、轉移機制 探索肝癌治療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團隊等率先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4日披露,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團隊等率先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尋找有效肝癌復發轉移防治新策略提供了更多理論依據和實驗證據。據介紹,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解析了肝癌原發和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差異。
  • 肝癌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專家:腫瘤治療已經進入免疫治療時代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刊發了一項復發肝癌相關的重磅研究成果,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採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從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早期復發性肝癌的免疫特徵和腫瘤免疫逃逸機制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挑大梁的專家和骨幹是哪些?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挑大梁的專家和骨幹是哪些?澎湃號·政務 2020年5月12日下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第二屆業務科室主任授聘書儀式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東院區
  •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落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聚焦...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我國介入診療的主要發源機構和專業人才搖籃,介入學科發展全面,長期致力於心臟、血管和腫瘤介入診療技術的創新轉化研究、臨床循證研究及示範推廣,產生國內及國際多項「第一」或「首例」。此次落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日前,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和國家藥監局組織完成了第四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評審工作。
  • 肝癌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腫瘤治療已經進入免疫治療時代
    我國是肝病大國,在惡性腫瘤排行榜上,肝癌的發病率位居第三。我國2014年的肝癌新發病例是364800人,死亡人數是318800人。農村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於城市地區,西部地區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於其他地區。
  • 中山醫院5位教授獲得殊榮!來看看...
    《基於液體活檢和組學平臺的肝癌診斷新技術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外科周儉教授團隊在樊嘉院士指導和親自參與下完成的《基於液體活檢和組學平臺的肝癌診斷新技術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9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 2020年華大基因腫瘤醫學成果展示:3款最新腫瘤檢測技術,助力癌症...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肝臟外科主任周儉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共同擔任此次大會主席;北京協和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吳鳴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彭俊傑教授、華大基因腫瘤事業部負責人朱師達博士、華大數極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汪宇盈博士、華大基因腫瘤研發技術負責人吳惠子博士分別分享了關於卵巢癌、腸癌、肝癌三個方向的國內外研究、臨床治療進展,
  • 中山醫院樊嘉、吳偉忠等揭示肝細胞癌復發和轉移的潛在機制:MiR-612通過HADHA介導的脂質重編程調節肝癌的侵襲性
    每年全世界有60萬人死於肝細胞癌,一直以來肝癌都是全世界人類健康的嚴重問題,尤其是中國。手術切除後肝癌的高復發和轉移率仍然是進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一個重要難題。因此,探索肝癌復發和轉移的潛在機制對早期診斷和幹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威高品牌戰略:威高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共建國家級研發中心
    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正式啟用。威高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合作建立了「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介入器械聯合研發中心」。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威琪、中科院院士趙繼宗,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宋爾衛
  • 【關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今日揭牌
    【關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今日揭牌 2020-06-24 0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山-寶山合作「滿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再迎名醫大家
    當天上午,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外科病區,國際知名普外科專家孫益紅教授針對患者症狀體徵、診斷和鑑別診斷以及治療方案等,與在場的臨床醫生進行交流互動,開展了一次示範性教學查房。孫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令在場的醫生受益匪淺。
  • 第十八屆上海醫學科技獎頒獎,中山醫院7個項目獲得殊榮!
    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許劍民團隊《規範化的結直腸癌全程診療體系的建立與推廣》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許劍民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吳兆文教授領銜完成的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曾蒙蘇團隊《小和微小肝癌的診斷及其生物學行為的系統影像學研究》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射科曾蒙蘇教授領銜完成的
  • 上海寶山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上海寶山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微信公眾號「上海寶山」 2020-06-16 14:03
  • 6日上午 全國知名消化內鏡專家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
    12月6日上午 全國知名消化內鏡專家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在哈醫大四院出診為努力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全國優質醫療資源,得到頂級專家面對面診療, 12月6日,哈醫大四院內鏡微創診療中心邀請國內知名消化內鏡專家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到哈醫大四院出診。
  • 【CSCB2021】分會場介紹—S06 細胞工程與腫瘤&S07 腫瘤幹細胞與微...
    surface to promote bone formation during aging李斌 研究員, 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報告題目:食管癌轉移相關長鏈非編碼RNA的篩選鑑定及機制研究吳偉忠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報告題目:miR-612對肝癌侵襲性偽足形成及腫瘤轉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