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娃、曬美食、曬旅遊都過時了,最近朋友圈流行的可是「曬步」。每天記錄自己走路的步數,並在 「微信運動」公眾號排行榜上和朋友們 「一決高下」。這種鍛鍊方式,吸引了眾多人參與,為了 「上封面」不少人還會在深夜狂走衝刺。當各路大俠盡顯身手之時,是否get到了走路的正確方式?究竟怎麼走路才算鍛鍊呢?
普通計步器拿在手上可能會不準
普通的計步器計步比較準確的時候,應該是處於穩定放置於身上的某個部位,比如是別在腰間,或是放在褲子口袋之中,這比拿在手上或是放在包裡要準得多。
手機計步拿出來看或接聽都會不準
而如果是用手機計步,手機總是拿出來看,或者是接聽電話,那麼手機就會暫時不計步或者是計步的結果發生錯誤,因此有可能也會不準。
手環計步器戴在手腕上通常不準
不準確的可能性會更多點,手的每一次擺動和身體走動時的擺動,對於手環中內置的微電腦設備來說識別有點困難。
朋友圈流行「曬步」「攀比」激發運動興趣
「微信運動」是一個類似計步資料庫的公眾帳號,用戶用手機關注該公眾號後,就能看見自己與好友每日行走的步數,並在同一排行榜上得以體現,好友之間可以相互點讚支持。
開通該功能的大多是年輕的上班族,在某單位上班的張小姐就是其中一位。自從兩年前買車之後,她基本就很少走路,「以前上下班趕公交,每天還會走2公裡左右,現在差不多走1公裡就走不動了。」兩個月前,張小姐接觸到了微信運動這項功能,這一走就停不下來,「家附近正好在修路,開車也不方便,現在基本是公交出行,但為了多走路,我會提前兩三站下車走路去單位。」張小姐坦言,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打開手機,看看微信運動的進展,「當看到其他朋友正在步行時,也忍不住站起來走一走。」她說自己之前也用過其他手機計步器,「但沒有朋友間的這種『攀比』,總感覺沒什麼動力。」
跑步愛好者微微自從和朋友們在朋友圈曬步後,跑步興趣越發強烈。「以前都是約幾個夜跑愛好者,偶爾沒約到人自己也就沒有了出門跑步的動力。自從有了微信朋友圈計步,就算沒約著人,也有朋友圈督促啊。」她的「微信運動」還設有「末位懲罰」,「步數最少的人要在群裡發紅包。」在微微看來,把運動轉化成互動遊戲方式,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計步器為何有誤差?三種行為影響測試結果
雖然「曬步」激發了運動熱情,不過微微也聽到過朋友的「抱怨」,那就是不同的計步裝備計算出來的步數不盡相同,「各種計步器究竟靠不靠譜?」記者查閱發現,碰到過這類問題的網友還不少。據了解,計步器的原理很簡單,每個計步器裡面都有一個單片機,其實就是一個小型微電腦,手機和手環裡也都有,它裡面被編程並且具有計算和邏輯功能,通過人體走路、跑步的時候對身體振動發生時的加速度來計算走路的步數。
那麼,什麼情況下會影響記錄結果呢?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宋愛國教授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普通計步器、手機計步、手環計步器進行過分析,「普通的計步器計步比較準確的時候,應該是處於穩定放置於身上的某個部位,比如是別在腰間,或是放在褲子口袋之中,這比拿在手上或是放在包裡要準得多。而如果是用手機計步,手機總是拿出來看,或者是接聽電話,那麼手機就會暫時不計步或者是計步的結果發生錯誤,因此有可能也會不準。至於運動手環計步,宋愛國教授說,不準確的可能性會更多點,因為手環戴在手上,手的每一次擺動和身體走動時的擺動,對於手環中內置的微電腦設備來說識別有點困難。」
兩點提醒
公園是不錯的快走場所
運動環境的選擇上,鬆軟的土路和塑膠操場是最適合快走的運動場所。此外,公園和自家小區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這些地方空氣品質較好,可以保證在運動時,呼吸系統不受過多的傷害。
正確的徒步姿勢很關鍵
不正規的快走姿勢亦可能引起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習慣「內外八字」走路的人,會由於發力點和著力點與正常走路的人不一樣,造成髖關節和膝蓋的過度磨損。另外,快走還應配合正確的擺臂姿勢,即曲臂擺,因為直臂擺容易使胳膊充血,引起不適。
一點疑問
走路可以減肥嗎?跑步是控制體重最好的選擇
很多人下載計步器軟體是為了減肥—他們認為,大量走路會達到一個減肥的效果,馬拉松一級運動員鄭建表示,減肥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效果沒有那麼顯著。健身教練王宸認為,走路能消耗卡路裡,但是想要減肥不能光靠走路這種運動形式,要和飲食相結合。
體育經紀人春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如果 想 控 制 自 己 的 體重—跑步是最好的選擇。根據發表在《體育與鍛鍊》雜誌中「醫學與科學」欄目一篇題為「跑步比行走減肥效果更明顯」的研究報告顯示,研究人員對參加了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伯克利·卡利夫)組織的「國家跑步者和行走者健康研究」受訪對象的數據進行了梳理,其中包括15237名 散 步 者 和32215名跑步者。「調查對受訪人員進行了跟蹤,記錄了他們剛開始時的體重、腰圍、飲食和每周行走或跑步的裡程,以及其六年之後的變化。那些參加調查的人群中,一開始就是幾乎所有跑步者比行走者都要瘦一些,幾年後調查結束,情形並未改變。在這段時間裡,在維持體重和腰圍方面,跑步者比行走者做得更好。」
走路好處多但運動量要因人而異
走路的好處毋庸置疑。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走路是最佳運動之一。多項權威研究發現,每天堅持步行可有效預防心臟病、大腦萎縮、糖尿病、下肢靜脈血栓、頸椎病等疾病。可以提高免疫力,使感冒概率降低30%。哈佛大學研究還發現,中老年女性每天快走45分鐘到1小時,其中風概率可減少40%。
不過健身教練王宸提醒大家,運動的
量因人而異,
一味的「暴走」並不是特別理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運動量的接受程度上也是不一樣的,有時候過量的運動,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王宸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建議每周運動2至3次,「吃完晚飯40分鐘後,進行1個小時的小跑或者快速行走,讓身體逐漸適應。如果每天都在跑步,過量的運動,可能會對身體機能有損耗,但是每天僅僅是散步式的行走,對於健身沒有太大效果。此外,對於肥胖人群來說,更需要適量而行,因為長時間的跑步和走路,對膝蓋會產生慢性磨損,反而達不到健身的效果。」
圖據網絡請圖片作者與本報聯繫,以奉稿酬
生活俱樂部
主持人:雍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