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火速歸來!晶片巨頭成功過會,用時三周再創紀錄!H股開啟飆漲模式,新一輪晶片行情要來?
萬眾矚目之下,中芯國際毫無懸念地在科創板拿下光速過會的戰績。
6月19日下午,科創板上市委公布第47次審議會議結果,同意中芯國際首發上市申請。自6月1日中芯國際科創板申請獲得受理至今,僅用了15個工作日(三周)即成功過會,再一次彰顯了「科創板速度」。
作為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工廠商,中芯國際在全球市場份額中佔到6%,已具有相當競爭力。而在美國全面封鎖華為晶片採購的背景下,中芯國際作為華為最強代工「備胎」的身份也得到國人高度關注。在獲得大筆募集資金支持下,中芯國際的實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在中芯國際成功過會並完成註冊後,其將成為首家「A+H」股的紅籌企業,這也將為其他紅籌股的回歸起到示範性作用。據中金公司研究數據測算,如符合條件的紅籌企業回歸A股平均新發行5%股份,合計融資額將達到6800億元,這將豐富A股的投資品種、提高整體上市公司質量,中長期將改善中國股市生態。
近期晶片板塊熱度剛起,中芯國際的歸來,能否再度引發新一輪的追「芯」行情,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15個工作日拿下過會紀錄
「當你足夠強大時,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這句心靈雞湯對於中芯國際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6月19日下午,科創板上市委公布第47次審議會議結果,同意中芯國際首發上市申請。梳理中芯國際申請的時間節點來看,5月5日港股「官宣」,6月1日申請獲受理,僅經過一輪問詢就安排上會並順利通關。從提出構想到落地,中芯國際回A之路用時僅有一個半月,創下科創板乃至整個A股的通關紀錄。
從中介機構上來看,此次中芯國際回A聘請的保薦機構為海通證券和中金公司,理由也不言而喻,兩家中資券商在港股市場無論是項目經驗還是公司實力都屬於頭把交椅的地位。此外,中芯國際的聯席主承銷商中,還包括國泰君安、中信建投、國開證券和摩根史丹利華鑫證券。在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上,中芯國際分別選擇了普華永道中天和錦天城,同樣在資本市場具有豐富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海通證券董事長周杰在中芯國際擔任非執行董事。在中芯國際A股上市後,海通證券將構成公司在《科創板上市規則》項下的關聯方。對此,中芯國際在招股書的重大事項中予以著重披露。
根據招股書,此次中芯國際擬募集資金為200億元,超過中國通號首發募資的105億元。在考慮到中芯國際的業內地位和科創板的超募情況之下,中芯國際有望成為科創板又一家「吸金王」,創下首發募資紀錄。
不過,即便是一帆風順,在通關之前,上市委仍就中芯國際的紅籌身份以及晶片業務提出多個問題。
針對管轄問題,上市委要求中芯國際對訴訟適用中國內地法律及提交中國內地法院管轄的承諾作進一步披露,包括發行人合法權益受到董事、高管或他人侵害時,境內投資者提起的派生訴訟;以及因發行人信披出現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導致損失,境內投資者提起的針對公司或其他責任人提起的民事賠償訴訟。
另外,中芯國際還需要在招股書中進一步提示,在科創板上市後,其在股份有限認購安排、獨立董事股權激勵等方面與中國內地先行公司證券法律法規要求的差異。
在業務上,上市委要求中芯國際說明其14nm和28nm等較先進位成產品的市場定位及未來應用前景。針對28nm製程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業務,中芯國際需進一步說明改業務毛利率持續負是否構成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減值的跡象。
位居世界第四大廠商
此次中芯國際回A的萬眾矚目,與近年來中國「芯產業」的發展和華為的坎坷遭遇不無相關。
招股書顯示,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法定股本總額420億美元,是一家註冊在開曼群島的有限公司。2004年3月,中芯國際在香港聯交所和紐交所同步上市,並在2019年6月自紐交所退市。
中芯國際不僅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目前,中芯國際主要為客戶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臺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
就在上月,美國商務部旗下工業與安全局(BIS)官方宣布,將嚴格限制華為使用美國的技術、軟體設計和製造半導體晶片,並切斷華為試圖脫離美國出口管控的途徑,對華為全球晶片採購進行全面封鎖。同期,臺積電也官宣將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的消息。
在遭遇嚴防死守之際,中芯國際作為華為最強代工「備胎」的身份也得到國人高度關注。雖然規模尚無法和全球第一的臺積電相比,但中芯國際憑藉先進的技術手段,市場銷量位列全球第四大廠商,在全球市場份額中佔到6%,已具有相當競爭力。
就業績情況來看,2017-2019年,中芯國際實現營業收入213.90億元、230.17億元、220.18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12.45億元、7.47億元、17.94億元,增長迅速。此外,中芯國際此次選擇的上市標準為「市值2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
2020年一季度,中芯國際營業收入64.01億元,同比增長38.42%;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為1.4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明顯。根據港股披露數據,預測第二季度收入環比增加3%至5%主要系其公司產能、產量增加帶來的規模效應及產品組合的優化。
在募資資金的使用上,中芯國際此次擬募集200億資金中,有80億將投入12英寸晶片SN1項目,用於滿足建設1條月產能3.5萬片的12英寸生產線項目的部分資金需求,生產技術水平提升至14納米及以下;40億元用於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項目,其餘8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對此,國信證券發布研報評論稱,融資200億有利於半導體現金工藝建設,「融資200億元太少,2000億元都不算多,要通過做大規模分攤成本。要想追上臺積電,資本開支先追上來是必要條件。」
與臺積電進行對比,臺積電2019年資本支出154億美元,遠遠超過其它半導體代工廠的收入,臺積電資本支出分別是中芯國際收入的5倍、華虹半導體收入的16倍、聯華電子收入的3倍、世界先進收入的1倍,高塔半導體收入的12倍。作為絕對的重資本產業,中芯國際此次登陸科創板市場獲得融資具有重要意義。
在A股市場通關順利,中芯國際的H股表現也受到熱捧,近期股價一路走高。6月19日,中芯國際以22.90港元/股報收,最近20日漲幅達到35.34%。
政策保駕護航紅籌股回歸
在中芯國際成功過會並完成註冊後,其將成為首家「A+H」股的紅籌企業,這也將為其他紅籌股的回歸起到示範性作用。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中芯國際此次選擇在科創板二次上市,相較於在港股市場進行增發,或是私有化或分拆資產在國內上市,科創板增發對現有股東的權益相對影響較小、估值更具有提升空間,符合公司與投資人共同利益。
事實上,對於紅籌企業的回歸,市場往往喜聞樂見。但此前囿於政策限制,紅籌企業回A往往步履維艱,需要拆除紅籌結構並把控制權轉回境內,面臨大量境內外法規的監管問題。好在,科創板的橫空出世為紅籌企業留下一條捷徑。
早在2019年科創板規則剛剛出爐之時,紅籌企業就已經在設計當中。不過,市場仍在觀望,在第一時間遞交申請的企業並不多,九號智能漫長的申報歷程也未能起到正向作用。而在近期,關於紅籌企業回歸的政策不斷落地,中芯國際也的確是趕上了好時機。
4月30日,證監會發布實施《關於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為紅籌企業下調門檻,對已在境外上市企業的市值標準由2000億元降至200億元,並對公司的自主研發能力等方面進行要求,這對中芯國際來說簡直是量體裁衣。
此後,6月5日上交所發布《關於紅籌企業申報科創板發行上市有關事項的通知》,對紅籌企業申報科創板發行上市中涉及的對賭協議處理、股本總額計算、營業收入快速增長認定、退市指標適用等事項進一步完善細化,為更多紅籌企業回A掃清障礙。
政策的不斷保駕護航,造就了中芯國際三周過會的奇蹟。在良好的示範效應下,近期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車也準備前往科創板上市。6月17日晚間,吉利汽車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批准可能發行人民幣股份及於科創板上市的初步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6月12日,證監會發布一系列關於推行創業板註冊制的文件對紅籌企業敞開懷抱。相應地,6月17日中注協也印發新的審計指引,將審計指引的適用範圍由科創板創新試點紅籌企業擴大到所有註冊制下的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科創板和創業板均允許紅籌企業上市之時,或許將引發紅籌企業的新一波回歸潮。
據中金公司研究數據顯示,在對海外已經上市的紅籌股(包括中概股及香港上市的紅籌股)梳理後發現,市值大於2000億元的企業合計市值12.3萬億元;市值大於200億元的創新型企業(且符合創業板和/或科創板上市條件)合計市值1.5萬億元。
如果這些企業回歸A股平均新發行5%股份,合計融資額將達到6800億元,預計在未來2-3年內逐步成行。大市值紅籌和部分創新紅籌回歸A股,將促進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支持創新升級,豐富A股的投資品種、提高整體上市公司質量。對那些質地欠佳的偏小市值個股造成繼續進一步資金稀釋、促進優勝劣汰,中長期將改善中國股市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