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輕機槍——FN米尼米機槍

2020-12-27 網易


  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FN米尼米「輕機槍」,實際上是一款真正的通用機槍。

  有一次我給文章配圖,找到了一張米尼米機槍的圖片,圖中米尼米機槍正架在三腳架上射擊。我給圖片配上了這樣的文字——「正在射擊的FN米尼米輕機槍」,然後就心滿意足地睡覺去了。直到幾天之後,我才突然意識到了哪裡不對:使用三腳架射擊的……輕機槍?

  很久之前,確實有一些輕機槍可以使用三腳架射擊,比如丹麥的麥德森、英國的布倫等等。但布倫之流大多使用彈匣供彈,容彈量很有限,在機槍中顯得非常不專業,雖然能用三腳架,但從來沒人把它們當作通用機槍,所謂「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可能就是這種感覺吧。

  而米尼米呢,彈鏈供彈、可換槍管,通用機槍該有的它都有。無論如何論資排輩,米尼米都能排進通用機槍的行列中來——除了口徑略小了一些。只不過現實中的米尼米很少使用三腳架,大多以輕機槍狀態使用,因此在大家的印象中,米尼米也「活成了」輕機槍的「樣子」。維基百科的英文版甚至直接把M249(美國裝備的米尼米)稱為輕機槍(light machine gun,LMG)。


  完美輕機槍

  在我心中,一款真正的輕機槍,應該擁有可靠好用的兩腳架、彈鏈而不是彈匣供彈、方便快速更換的槍管、開膛待擊等一系列優秀「素質」,前文介紹的輕機槍沒有一款完全符合我的要求。而米尼米機槍則是一個例外,我認為機槍該有的品質,它應有盡有,並且都做得很好。

  比如說米尼米機槍的兩腳架,它的「架腿」可以伸縮,有3個檔位可以調節。在摺疊時,兩腳架的「小腳」可以收納進護木中,固定非常穩固。從外表看,摺疊後的兩腳架隱藏得非常好,槍械外形整潔、漂亮,不易鉤掛,大家看了舒心,射手用著放心。不像RPD,兩腳架摺疊後,簡直就像是「綁」在槍管下方。

  米尼米的快換槍管同樣讓我滿意。我此前接觸的機槍大多都有一股「鐵板烤人肉」的「狠勁」。比如說MG34,它的槍管沒有設計提把,滾燙的熱槍管,射手不戴石棉手套根本沒法拿。PKM機槍雖有提把,但槍管固定栓又小又緊,很不好操作,何況槍管固定栓離熱源太近,槍彈打多了之後,固定栓本身就會發燙,並且很燙很燙。

  在眾多「泥石流」中,米尼米機槍的槍管固定栓則是一灣顯眼的「清流」。它的固定栓扳把遠離熱源,且易於操作,射手只需一手輕輕轉動扳把,另一隻手即可握住提把,從容向前取下槍管。能換槍管的機槍很多,但真正像米尼米這樣能輕鬆「秒換」的並不多。我剛剛接觸米尼米的時候,樂此不疲地取下、裝上槍管,一邊操作一邊感慨,原來換槍管還能如此輕鬆快樂。


  小口徑輕機槍

  在講述RPD時我說過,中間威力槍彈與RPD「福禍所依」。這種槍彈的後坐力不大,使得RPD可以設計得輕小趁手,帶來人無我有的優勢。

  二戰後,通用機槍成為機槍的主流。它可以一槍兩用,客串輕重機槍兩種角色。而步槍也發展出了「步槍Pro」,試圖搶奪輕機槍的「飯碗」。在「走輕機槍的路,讓輕機槍無路可走」的背景下,輕機槍的發展一度迷茫。

  所幸,上帝還是為輕機槍留下了一扇窗。為了「演」好重機槍,通用機槍不得不背上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輕機槍狀態的通用機槍,往往是又大又沉。而兼制的「步槍Pro」非常的不專業,和傳統印象裡的機槍相差甚遠。

  作為新設計的輕機槍,米尼米機槍必須找到自己的「路」,「活出」不一樣的風採。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和通用機槍拉開差距。米尼米機槍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得益於後坐力更小、重量更輕的5.56×45毫米小口徑槍彈,裝100發彈後的米尼米比RPD更加輕短,操控性也極佳。同時,米尼米畢竟是真正的機槍,在很多性能上都能「吊打」兼職的「步槍Pro」。

  也正是如此,「夾縫中求生存」的米尼米獲得了巨大成功,很多國家,比如法國、日本、美國、加拿大,都把它作為標準輕機槍使用。至今,改進後的米尼米機槍依然是許多國家的現役輕機槍。


  米尼米的救贖

  做機槍,米尼米自然比「步槍Pro」專業得多。但是「步槍Pro」也給米尼米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步槍Pro」脫胎於步槍,可以和步槍通用很多零部件,還能通用供彈具。面臨「步槍Pro」的衝擊,米尼米必須做點啥來自我救贖。

  米尼米是不可能和步槍通用零部件的,為了讓米尼米染上通用的味道,FN公司的設計師終於想出了一個絕招——雙路供彈。米尼米機槍有兩套供彈「路徑」,一個使用彈匣,一個使用彈鏈。如果彈鏈打光了,機槍手就可以取步槍的彈匣來使用,保證不間斷的火力持續性。

  然而米尼米的雙路供彈只是看似「想得美」的結構。米尼米的彈匣位於槍身側向,彈匣朝向斜下方。這樣的設計有數不清的缺點,比如說在射擊時,隨著彈匣內槍彈的減少,整槍的重心會不斷向右移動,對槍械的精度造成影響。從美學的角度看,側向的彈匣實在是醜出了「境界」,醜出了「水平」。從攜行的角度看,米尼米機槍本來偏長偏高,寬度還尚可,但插上彈匣後,米尼米就變成了一個凹凸分明的「胖子」,一點都不好攜行。

  更糟糕的是,雙路供彈概念是一個鋪滿鮮花的美麗大坑。彈鏈就像是柚子,槍彈緊緊地卡在彈鏈上,非常不好「剝」。而彈匣像是橘子,「剝皮」要輕鬆得多。對於使用彈鏈的槍械而言,為了把槍彈從彈鏈上可靠地「剝」下來,槍械的自動機往往像《三國演義》中的張飛一樣,四肢健壯、彪悍有力。而使用彈匣時,情況就不一樣了——彈匣根本不需要這麼有勁的自動機。米尼米的自動機能量是根據彈鏈進行匹配的。在使用彈匣時,自動機的能量會變得過度充裕,就像是張飛不去打仗,卻學林黛玉葬花去了,雖然葬花也得揮舞鋤頭,也是個體力活,但畢竟不是打仗。作為張飛葬花的代價,使用彈匣時的米尼米就會出現射速加快、精度變差的問題。一般而言,導氣式槍械可以調節導氣孔的大小,增加或者降低自動機的能量,從而調節射速。以色列的內格夫輕機槍就採用了這樣的設計,以調節使用彈匣時的射速,讓槍械的狀態變得統一,但米尼米並沒有這麼做。

  雙路供彈還讓槍械變得更加複雜。想保證兩個路徑的進彈可靠性並不容易,槍械加工、檢驗的成本都變得更高。更何況在實際使用中,米尼米使用彈匣的概率並不高。在後續的Mk46、Mk48輕機槍上,FN公司乾脆放棄了雙路供彈。就這樣,米尼米最複雜、最奢侈、最別具匠心的雙路供彈機構,最終被無情淘汰了。


  米尼米的BUG

  前文中我把米尼米猛誇了一頓。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眾人面前「光鮮亮麗」的米尼米其實也有自己的「不治之症」——不停射。

  不停射是開膛待擊、雙程輸彈機槍的常見BUG之一。我們可以把米尼米的後坐過程比作「推車上山」。小山很陡,在接近山頂的位置,有一個刻度,叫作「可以推彈」,山頂上是一塊平地,叫作「待擊位置」。我們推車上山時,如果半途就沒勁了、放手了,車子(自動機)就會自動溜下去(復進)。如果在「可以推彈」位置及以上放手,車子(自動機)就會推彈入膛、並打響槍彈。只有把車子徹底推到了山頂的「待擊位置」,車子才會平穩停下。我們推一把車子(扣扳機),車子才會向前滑下。

  米尼米機槍採用了雙程輸彈設計,後坐、復進過程都要輸彈。輸彈可是一個累活,為了保證復進中輸彈的可靠性,米尼米的復進簧必須非常有勁。但復進簧太有勁了,自動機後坐能量不足時,就很容易停在推彈位置和待擊位置之間。此時,即使射手不扣扳機,自動機也會在復進簧力作用下自動復進、推彈入膛並打響底火。這就是所謂的不停射。


  不停射是一個大問題。米尼米的對應之策,是在槍機框上加工了兩個待擊位置,後方是假待擊位置,前方是真待擊位置。當自動機能量不足時,就會停在假待機位置。此時,射手扣動扳機,自動機會復進,但並不會推彈入膛,自然也不會擊發。

  以上的講解可能有點難理解,大家只需要記住,為了解決不停射的BUG,米尼米被迫進入了新BUG——復進不到位(姑且這麼稱呼吧)。兩害相較取其輕,復進不到位畢竟是個小故障,這樣的設計雖然有「拆東牆補西牆」的嫌疑,但總體還是划算的。當年,雙待機位置的設計讓我疑惑了很久,我一度以為是一個壞了用另一個,所以多設計了一個,最後知道真相的我真的是眼淚譁譁流啊!

  總結

  米尼米是我很喜歡的一支槍。作為「步槍Rro」時代的輕機槍,它有很多獨特的設計,雖然這些設計大多非常的雞肋,甚至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但至少體現了人類追求完美下的不懈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加拿大輕機槍——布倫輕機槍
    我國的戰爭劇對道具一貫不重視,所以這種機槍一般也和捷克式不做區分,但它其實是另一種機槍——英國布倫式(Bren)輕機槍,在中國老一輩人也叫它加拿大輕機槍。布倫式輕機槍(Mark I 型)追根溯源的話,布倫式輕機槍和捷克式輕機槍倒還真的是本家。早在1930年,英國就開始了下一代輕機槍的選型,以替代老舊的路易士「輕機槍」。
  • 關於56式輕機槍:我軍歷史上火力最猛的輕機槍
    56式輕機槍,非常熟悉,打過非止一次,屬於100發彈鏈供彈的輕機槍,但有一隻圓盤似的彈藥鐵盒子,彈鏈是圈在一起存放裡面的。因此,有許多不明就裡的人,就以為56式輕機槍採用彈鼓供彈,非軍迷不仔細的話,與此後服役我軍的81式和95式班用機槍的彈鼓非常相似的。
  • 德式輕機槍的起點,一戰德軍伯格曼MG15機槍
    話說玩戰地1的小夥伴應該對MG15.n.A這把機槍不陌生,雖然它的名氣不算大,但作為德國的第一桿「輕機槍」,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單獨開一篇聊聊它(其實這篇是有兄弟一直要我寫的...)在1900年,伯格曼公司申請了一種機槍專利,其閉鎖原理類似白朗寧1917的升降閉鎖塊式,而非馬克沁的肘節式。這種閉鎖結構比較簡單,因此整槍的重量比馬克沁要輕和短。到1902年,這批被稱之為伯格曼02的水冷式套筒機槍問世。再後來,MG02經過改型之後進化為了MG10,射速500發/分。但不管是02還是10,德軍都沒採用。
  • 來自英國的怪異輕機槍,配備氣冷套筒的怪異武器,劉易斯輕機槍
    提起輕機槍這種武器,估計大家想到的都是ZB-26輕機槍,或是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之類的武器。畢竟這些輕機槍都比較讓人熟悉,在影視作品裡出現的次數也比較多。但如果說起一戰的輕機槍,那就簡直是群魔亂舞一樣了,比如說法國的紹沙輕機槍,素以卡殼和故障頻發著稱。而英國裝備的機槍就更有意思了,因為這款劉易斯輕機槍有個碩大的散熱套筒,都能夠當棍子來砸死敵人了。
  • 二戰輕武器:日軍的歪把子機槍(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由於在作戰中「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詬病過多,前線日軍強烈要求換裝新式機槍,1930年代後期日本在捷克制ZB26式輕機槍基礎上設計製造出九六式及九九式輕機槍,但「歪把子機槍」在日軍中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子彈匣,內裝24條5發彈夾,共120發子彈,「歪把子機槍」的設計射速是500發/分,但由於不穩定的彈鬥彈夾供彈裝置,實戰中的火力持續性很差,射速僅能達到120發/分左右
  • 捷克式輕機槍與中國結緣
    中國與捷克式輕機槍有著頗深的淵源。抗戰時期,中國購買和仿製捷克式輕機槍的數量總計超過了10萬挺。1925年,中國費盡周折從國外引進了第一挺捷克式輕機槍。在隨後的一次射擊試驗中,其強大的火力令圍觀者嘆為觀止。此後,該型輕機槍成了中國各方軍事勢力爭相購買的對象。
  • 關於56式輕機槍:這可能是我軍歷史上火力最猛的輕機槍
    56型輕機槍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它已經使用了不止一次。這是一挺輕機槍,帶有100枚子彈鏈。有一個金屬彈藥盒(如磁碟)與彈藥鏈一起存放。
  • 號稱世界最輕機槍:新加坡Ultimax 100MK8輕機槍如此苗條的秘密
    在剛剛結束的SHOT SHOW2020展會上,除了美國本土企業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國外企業攜帶公司產品參加了展會,這其中來自新加坡的新加坡科技工程公司(ST Engineering )攜帶的是我們大家並不陌生的Ultimax100輕機槍中的MK8型。
  • 捷克輕機槍,原來研發如此不易
    性能出眾的捷克式輕機槍我國先後外購及仿製了120000多挺,成為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主力輕機槍,甚至連日本軍隊也將繳獲的捷克式輕機槍重新裝備部隊。 1920年,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在布拉格軍械廠設計了一款新式輕機槍,這就是後來著名的ZB-26型7.92毫米輕機槍。
  • 《全境封鎖2》突擊步槍和輕機槍如何選擇 突擊步槍和輕機槍哪個好
    導 讀 這是一篇關於全境封鎖2突擊步槍和輕機槍怎麼選的文章。對於全境封鎖2的新手來說常玩突擊步槍和輕機槍這兩種類型槍械,那麼要怎麼選擇呢?
  • 國產56式輕機槍的輝煌與沒落
    參加過中印邊境戰爭、中蘇邊界衝突、越南戰爭、中越戰爭的老兵對56式輕機槍還是非常熟悉的,眾所周知是中國引進蘇聯RPD輕機槍仿製的,是我軍裝備時間最久、裝備數量最大的一種輕機槍,它幾乎參加了建國後所有的邊境衝突。
  • 比利時響尾蛇-劉易斯輕機槍
    飛機安裝劉易斯 德國空軍立刻開始對此事進行調查,經過一番周折,他們終於發現英國人使用的是一種全新的武器,劉易斯機槍,如同馬克沁重機槍一樣,劉易斯機槍的發明者也是一位美國人薩克·牛頓·劉易斯,這種新式機槍全重只有12.25千克,可抵肩射擊,適合單兵使用,彈盤裡可裝97發槍彈,劉易斯機槍最顯著的特徵是那根又粗又圓的槍管,裡面充滿了金屬薄片,這就是比水冷更方便的氣冷式散熱裝置。
  • 神秘的國產7.62毫米雙管輕機槍
    其中,對於數量眾多的捷克式輕機槍改造進行了大膽的論證和探索,重點對其槍管、內膛、彈匣等部位進行改造。為了獲取雙管自動槍械的實驗數據,填補國內雙管槍械的空白,進一步論證該類型槍械,設計師將兩架7.62毫米口徑的捷克式輕機槍「拼裝」在了一起,雙管輕機槍由此誕生。該槍的口徑為7.62毫米,空槍重量11.4公斤,每個彈匣容彈量30發,有效射程600米。
  • 槍火:81式輕機槍:至今仍是中國最好的班用機槍 期待下一代超越者
    以至於直到最近幾年,依然有部分部隊在普遍裝備95步槍的情況下,依然要在步兵班中使用老舊的81式輕機槍,而不願意使用95班用機槍。這種現象的主因,恐怕並非是81式輕機槍在口徑上有什麼顯著的優勢;而是95的一系列問題,使得它其實並不適合擴展出班用機槍用途。
  • 「神秘」的輕武器:朝鮮人民軍73式輕機槍
    圖中這個頭頂誇張扇形彈匣的武器就是朝鮮人民軍制式輕機槍73式輕機槍(後續人民軍列裝了新一代的82式輕機槍,但外界極少能見其真容)訓練中的人民軍機槍手,可以看到73式輕機槍瞄具在左側,與經典的捷克ZB26、英國布倫式機槍相同,機槍表尺都已打開,應該在瞄準遠距離目標。 73式輕機槍設計定型於1973年,70年代後期開始裝備人民軍作戰部隊。
  • 世界名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劉易斯輕機槍
    德國人率先生產了MG08/15,該槍是MG08馬克沁機槍的瘦身版,雖然繼承了前者強大的火力,但由於繼續採用水冷式槍管,整槍重量依然超過25千克,不利於單兵作戰和攜行,在進攻作戰中效能大打折扣。與此相對應的,法國人研製了重量較輕的紹沙輕機槍,但該槍的可靠性令人大跌眼鏡。
  • 答疑向,捷克斯洛伐克的早期輕機槍是怎麼回事
    請教狗兄,以前看過一本書,說捷克1912年就開始研製輕機槍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覺得有兩個可能,一是這個書說的輕機槍和後來的輕機槍不是同個概念,如同白朗寧自動步槍和二戰末期問世的自動步槍不是同個概念。二是當時沒有成功,直到一戰後才搞出雛形。再一點疑問就是ZB輕機槍有沒有參考麥德森,畢竟兩者外形還有點像。
  • 班公湖我軍人手一挺輕機槍,把機槍當步槍用:75發大彈鼓很過癮
    這次,我們從公開照片看,班公湖附近邊防戰士都已經是一水的95式輕機槍。 因為,高海拔山區非常空曠,普通200-300米有效射程就顯得不夠了,95輕機槍600米射程,就顯得非常關鍵。射程遠,彈匣子彈多,射擊精確,這就是95輕機槍的優點,而且,重量才比95步槍重量2瓶礦泉水,也是可以接受的。
  • 細看:蘇聯DP早期型輕機槍 47發大彈盤成就「轉盤機槍」的美名
    近日,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動態,展示了他們的一件展品——DP-27輕機槍。DP輕機槍由瓦西裡·捷格加廖夫設計,是完全由蘇聯製造的最早的輕機槍之一。根據使用時暴露的缺點,1943年研製了它的改進型DPM(中國仿製型稱之為53式輕機槍),在1946年被RP-46取代。RP-46其實就是在DP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採用彈鏈供彈方式(中國仿製型稱之為58式連用機槍)。DP機槍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被更先進的RPD輕機槍所取代,但是由於後者採用的7.62×39mm中間威力彈藥,並沒有完全將其替換。
  • 班用機槍上戰場,需要準備多少子彈?從56式班用輕機槍說起
    很多軍迷好奇,班用機槍上戰場,到底需要準備多少子彈?其實這得看分什麼機槍了,機槍很多種,每個國家的彈藥配置也不同,以56式班用輕機槍為例,由兩名機槍手組成機槍戰鬥小組,正手負責操控機槍,副手負責背負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