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刊發北航科研成果 解決超強材料難題

2021-01-10 中國網

中國網訊 4月8日,《Nature》以在線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明傑課題組在超強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Layered nanocomposites by shear-flow-induced alignment of nanosheets」。

生物材料,例如骨骼,牙齒,貝殼等,其內部的高度有序結構及其連接的有機物基底共同作用,使這些材料表現出優異的強度、模量及斷裂韌性。科學家們做出了很多嘗試去模仿這些自然界中的精巧構造來進行層狀結構材料的仿生製備。

然而,目前方法存在的一些缺陷限制了其實際應用。一方面,無法實現具有長程取向結構複合材料的大規模製備。另一方面,對於多組分納米材料增強體系,無法避免在製備過程中納米材料團聚的問題,因而會降低所製備納米複合材料的力學性質。因此,連續大規模製備超強層狀結構納米複合材料仍然是該領域的挑戰之一。

為解決上述難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劉明傑教授課題組提出了基於極稀反應溶液的液體超鋪展製備策略。該研究發展了一種基於液體超鋪展製備層狀結構複合膜製備的新方法,解決了層狀結構複合材料無法大面積連續製備的難題。並提出了無機納米限域空間內高分子鏈的運動受限是導致複合材料超高力學性能的科學機理。該工作為仿生材料的結構設計及大規模生產提供了新的解決途徑。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7YFA0207800)、國家傑出青年自然科學基金(217254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988102, 21774004)、和教育部111引智計劃(B14009)等的資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劉明傑教授課題組成員

趙創奇:北航化學學院博士後,2015年碩士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獲優秀畢業生稱號。同年繼續在北航化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導師為江雷院士和劉明傑教授。2019年博士畢業後繼續在北航博士後流動站開展相關研究。主要進行仿生凝膠的製備及性能研究,利用凝膠表面超浸潤性進行相關仿生製備等。目前共發表SCI論文1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

周嘉嘉:北航化學學院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軟物質理論、計算和模擬研究,發展軟物質體系的非平衡動力學方法,探索通過調節動態過程來優化高分子和軟物質體系的材料性能。近年來在國際期刊Phys. Rev. Lett., Macromolecules, Soft Matter上發表論文40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

劉明傑:北航化學學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仿生高分子複合凝膠的研究,並開展了其在防汙減阻、軟體機器人及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應用探索。近年來在Nature, Nat. Rev. Mater., Nat. Commun., Sci. Adv.,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共發表SCI論文90餘篇。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技創新特區等科研項目。目前擔任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學術期刊《高分子學報》、《Polymer》、《Giant》編委等職務。曾獲國際仿生工程學會傑出青年獎,中國化學會納米化學新銳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創新獎等。


相關焦點

  • 北航人又發一篇Nature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年度重點任務雖然居家學習科研北航人奮進的步伐卻毫不放鬆近期傳來喜報北航人又發一篇Nature!北航化學學院劉明傑教授課題組在《自然》發表研究文章,內容為超強層狀納米複合材料的增強新機制和大面積製備技術(名字這麼長一定很厲害)2020年4月8日Nature封面4月8日,Nature雜誌以在線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劉明傑教授課題組在超強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國際頂刊《Nature》在線發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團隊最新成果!
    這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劉明傑教授課題組在超強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參與者還有中科院院士,北航化學與環境學院院長江雷、中科院王書濤等合作者。論文主要內容(以下部分來自北航報導)生物材料,例如骨骼,牙齒,貝殼等,其內部的高度有序結構及其連接的有機物基底共同作用,使這些材料表現出優異的強度、模量及斷裂韌性。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中國科大兩項科研成果同時在《科學》雜誌刊發 成果一)電動汽車在...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北京時間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季恆星教授團隊和趙忠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 志《科學》上刊發,兩個科研成果分別是新型電極材料助力鋰電子電池快充技術,以及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
  • 在科研高地,做高水平成果轉化
    在張曉安看來,高校有成果、有人才,企業更懂市場經營,但高校成果往往都是跟人走的,人是關鍵要素。如不能很好地解決科研人員與企業經營者之間的密切配合問題,科技成果的轉化就很難真正落地。「不解決好人的問題,成果轉化就堵在最後一公裡無法繼續前行。」「在頂層設計上,我們探索建立了一套機制,來疏通這個堵點。」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10 納米純金屬強化現象迎來...
    雷鋒網消息,近日,重慶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了《nature》期刊。2 月 24 日,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院團隊等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論文,該研究結果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大重要進展。
  • 湖北「超牛」科研團隊:解決領域技術難題,成果帶來數億元市場
    在武漢工程大學,有這樣一支科研團隊:團隊面向化工產業革新和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致力於打造新型高效、綠色化工裝備,解決重大能源生產和深度開發利用領域的技術難題,主持及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湖北省重點研發計劃等省部級項目20餘項,承擔橫向科研項目的經費
  • 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餘杭)招人啦!
    研究院聚焦民用航空、信息技術、材料製造等領域,匯聚組建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新團隊,培養一流創新型人才,力爭取得引領性、顛覆性的原始創新成果。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餘杭)是支撐中法航空大學籌建、引育儲備一流師資隊伍的核心機構。
  • 28歲農村小夥當北航教授博導 獲300萬科研經費
    宮勇吉說,自己現在壓力還是蠻大的,畢竟沒有什麼成果。之前做的工作也只能代表過去,希望自己能在國內這個環境取得不錯的成績。以後的打算也還是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手裡的工作,不忘初心。  通過「千人計劃」成為北航教授、博導  宮勇吉1989年出生於山東萊陽。
  • 我國最強的10所工科高校,科研成果突出,實力強悍
    今天為大家介紹我國工科最強的10所高校,科研成果突出,實力強悍,學科水平高,尤其是頂級學科可以衝擊世界一流學科。一、清華、浙大、上海交大這三所院校成為前三甲,並不讓人意外,綜合排名全國前幾位,綜合實力強勁。這三所在工科領域表現更加突出,學科實力強,科研成果豐碩,在世界領域都佔有一席之地。
  • 北航雲南研究院數字成果展「收官」亮相盤龍區科技活動周
    掌上春城訊經過為期一周的互動,8月29日,盤龍區2020年科技活動周正式閉幕,北航雲南創新研究院現場進行數位技術賦能經濟發展成果「收官展」。盤龍區2020年科技活動周暨雲南生物多樣性展示與科普惠民活動啟幕以來,區屬相關部門和街道、轄區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圍繞「科技戰疫、創新強國」主題,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科技、科普知識和政策宣傳力度,舉辦了41場各種形式的科技科普宣傳活動
  • 《自然材料》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2月4日,《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馮光教授團隊關於導電MOFs-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就電極材料而言,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etal-organicframeworks, MOFs)相比多孔碳材料,MOFs能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可達10000 m2/g),且具有孔隙率高、結構高度有序、穩定性好、性質易調節等優點,因此在能源存儲與轉換等方面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 全球top10醫學院《nature》重磅論文被撤稿,涉及多名華人科學家
    重磅論文被撤稿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
  • 攻克世界性難題!山農大科研團隊成果登上《科學》雜誌封面!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山東農業大學的科研專家們,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演繹了由參與研究到合作研究,再到主導研究的重大科技攻堅「三部曲」。花開頻頻,成果碩碩,山東農大多年來對人才、科技的重視與培養,科研人員多年的執著與堅守,換來了重大突破的集中爆發。
  • 近期我校兩項科研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子刊
    這是近年來重慶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團隊第二次在該雜誌上發表代表性研究成果。 相關研究工作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8-0017-8 細胞膜蛋白是一類極為重要的疾病相關靶標。
  • 寧波架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座橋」
    「總體而言,寧波搭建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座橋梁。」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具體來說,將國內外前沿科技成果引向寧波,彌補城市一直以來創新資源相對薄弱的短板,這是第一座橋梁;第二座橋梁,是讓企業與高校院所無縫對接,破解企業創新發展中的「卡脖子」難題;使科研人員毫無顧慮地當上「老闆」,把科研「金蛋」孵化為一家家創新企業,帶動一批新興產業茁壯成長,這是寧波搭建的第三座橋梁。
  • 陝西青年博士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助力解決世界難題!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青年人才郝曉東副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材料學報》(Acta Materialia,最新影響因子7.565)發表題為"Atomistic origin of high-concentration
  • 青島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全體北航師生,周末福利,教你用好VPN!網盤擴容,高算免費,正版化...
    慎終如始 眾志成城——北航在行動還在宅家學習科研的你是否曾經遭遇難題訪問校內資源,怎麼辦?下載學術論文,怎麼辦?別著急!VPN是解決遠程用戶訪問校園內網有關數據的技術,用戶可以通過使用VPN在校外訪問校內被權限允許的各種資源。02怎麼訪問VPN?北航共有三套VPN供大家使用。每天近2萬人通過校外VPN訪問校內資源,師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任意一套。
  • 解決一大技術難題,陝西高校科研團隊在Cell子刊發表最新成果
    相關研究成果以 &34;為題,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於Cell出版集團旗下的第一個綜合性子刊《iScience》上。該成果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市大數據與視覺智能重點實驗室苗啟廣教授團隊、西北大學郭松濤教授團隊、西北大學房鼎益教授、陳曉江教授、許鵬飛副教授團隊歷時2年共同完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苗啟廣教授、西北大學郭松濤教授和許鵬飛副教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