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美國又祭出實體清單概念,這是美國針對華為的晶片採購120天緩衝期後,
又針對中國的科技企業做出的有一個大動作,
也是近一年以來的第五次利用實體清單的實施來打壓中國科技公司,
那麼實體清單的衝擊,對中國科技的影響有多大呢?
實體清單的歷史由來,發展和未來趨勢又會是怎樣呢?
什麼是實體清單?
實體清單,網絡流行語,是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而設立的出口管制條例。簡單地說,「實體清單」就是一份「黑名單」,一旦進入此榜單實際上是剝奪了相關企業在美國的貿易機會。
實體清單,實際上是美國利用自己的科技影響力,對全球科技公司實施的一些負面打壓,以此延緩其他國家科技發展和正常的貿易行為的方案。
美國針對中國的實體清單的發展?
2020年5月23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33家中國企業、高校和政府機構列入「實體清單」。
美國商務部將包括奇虎360、雲從科技在內的33家中國公司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東方網力、華孚時尚、三六零、烽火通信等上市公司牽涉其中。
美國商務部再發「實體清單」,制裁面由人工智慧等尖端技術研究和應用領域擴大至網絡安全。
從去年的貿易戰開始,美國已經實施了5次實體清單,涵蓋範圍也是越來越廣。
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及其70家關聯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2019年6月24日,美國商務部將中科曙光、海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都海光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成都海光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等5家中國實體列入清單。
2019年8月15日,美國商務部將中廣核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共4家公司加入「實體清單」
2019年10月9日,美國商務部將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美亞柏科、科大訊飛等28家中國實體列入清單。美「實體清單」制裁範圍已擴散至網絡安全。
美國在歷史上最強悍的實體清單打壓是哪次呢?
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對日本的半導體打壓,導致了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優勢不再。
1980年,日本佔全球30%半導體內存市場,1985年份額超50%。
1986年,日本被認定只讀存儲器傾銷;同年9月,《美日半導體協議》籤署,日本被要求開放半導體市場,保證5年內國外公司獲得20%市場份額;不久,對日本出口的晶片徵收100%懲罰性關稅;堅決不讓富士通收購仙童半導體。
於是有了美國人砸日本收音機的一幕,是不是像極了現在的歐美的5G陰謀論,燒基站!
從此日本的半導體業務一蹶不振,份額下滑嚴重。
美國能夠對自己的盟友做出這樣的打壓,也可以看出美國的野心和決心。
日本半導體的衰敗,但是也讓三星和臺積電等代工企業崛起,可以看出,任何一次故意的打壓,
都會迎來在其他地方和領域的飛黃騰達,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那美國這次針對中國的科技卡脖子,勝算幾何?
科技領域,是一個最需要全球協同的領域。
科技這塊永遠必須全球化,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了,並不是一個國家可以獨步天下的,就拿晶片領域的技術來說,世界各國都在貢獻自己的科研力量。比如,韓國在存儲領域,日本的材和傳感器領域,歐洲的意法半導體、ARM以及阿麥斯,我國的中興、華為、中芯、臺積電等,至於美國為什麼偏偏要制裁我國呢?因為我國具備龐大的市場,早期以中低端為主,在下遊電子產業鏈和市場都處於頭部,而今逐步向中高端遞進,產值也佔據了全球的20%(美國目前大概50%),也在全產業鏈發展,若再不採取措施將會被反超。
目前,臺積電也是在積極協調其他晶片代工領域在保障華為的晶片採購,確保年底前華為的晶片不會出現短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美國對華為的制裁,變成了一次大團結,不僅僅是我方的,也是全世界的大團結。從臺積電協調高通、聯發科、AMD等廠家訂單情況來看,大家都希望商業正常發展,而不會受限於某國的霸權。
因為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今天是華為,那麼明天可能是意法半導體、諾基亞等非美企業。
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呢?
見招拆招,不畏強權。
從前幾次的實體清單公布來看,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影響是不大,短期的負面影響能夠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消化掉。
那麼這次,最嚴重的就是對華為採購晶片的限制,擴大了範圍,確實也是抓住了我們在晶片製造方面的短板和軟肋。
那其實,也不用那麼悲觀,
畢竟,中國市場夠大,我們的人才和資金也是很充足,給予足夠的時間空間,美國的這種行為,其實是加速了中國科技領域的獨立自主和自強。
現在最大的焦點在於,中美是否能夠在貿易方面脫鉤,如果是全面脫鉤,那對世界貿易來說,都是比較大的衝擊。
從全球貿易平衡的角度來說,這種摩擦也會是短期行為,但是會是長期的武器,只有自己強大,才能很好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