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掌門人楊元慶
導語:
聯想剛剛公布了第4財季財報,營收738億元,淨利潤2.97億,利潤率還不到1%!值得注意的是楊元慶的薪水在2019年就已是1.19億!縱使聯想在許多爭議上絞盡腦汁地為自己洗白,但是始終無法挽救倒下的形象。我們不禁要問:聯想真的要在「貿工技」的路線上越走越遠嗎?聯想的前途又在何方?聯想真的要在「美帝良心」的道路上不回頭嗎?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聯想承接前十年的沉澱,大規模開始踐行1998年柳傳志提出的「貿工技」路線,這時已經距離聯想辭退倪光南院士剛好一年。此後,聯想一路高歌猛進,爆裂增長。2004年,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一舉使得柳傳志成為中國企業家代表、國人敬仰的對象,聯想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品牌的驕傲」。以至於2005年人民網直接刊登一篇題目為《聯想三代CEO的接力與演進》的文章,這篇文章把聯想的崛起視為中國企業的樣板、中國經濟的反映。
柳傳志的創業故事風靡一時
時間很快走到了2020年,當年為了「中國芯」東奔西走卻「一直被騙」的倪光南院士再一次進入大眾的視野,只不過這一次他已經是80餘歲的耄耋老人了。時間見證了一切,重視科技創新和技術自研的華為因為實力強大和掌握5G主導權而遭到制裁,聯想因為「美帝良心」而遭到所有人的口誅筆伐。只是可惜了倪光南院士當年的努力,被不爭氣的企業「糟蹋」得一塌糊塗。
倪光南院士為國產嘔心瀝血
作為一個企業,如果只是生產銷售,似乎並不會產生太多爭議。聯想的品牌的崩塌源於自己的「倒戈」。可以說,聯想的衰微完全是自作自受,自己選錯了道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條道走到黑,還認為「我沒有錯」。
「貿工技」的路線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是自尋死路,「技工貿」才是一家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比如華為公司一年的研發投入就有上百億美元,任正非還說預計今年華為研發費用會超過200億美元,聯想的研發費用連華為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華為5G的領先是20年功力的積澱
聯想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掌握足夠多的核心技術,總是依賴進口,比如處理器是英特爾的,顯卡是英偉達的,其實這樣很容易喪失話語權。楊元慶在節目中甚至說「我們沒有計劃做自己的晶片,做自己的作業系統」。今天的一切都是曾經選擇的結果,今天的認知和選擇也將影響明天的結局。30年,聯想上演了一出如何把一副絕世好牌打成千古爛牌的「驚天大戲」。
「曾經滄海難為水,如今西山薄暮雲。」
聯想經歷了十多年的風光和備受追捧以後,開始逐漸走向全面崩盤的道路。毫無疑問的是一個企業的衰微必然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因素,而且關鍵因素是企業自身競爭力不足,但是如果沒有原則和底線,也必然會加速跌落。聯想的處境大概就和這個原因分不開,而對應起來就是三個主要的敗筆,落下了話柄,擊潰了聯想的品牌形象,於是聯想開始了一落千丈的時代。
最後的狂歡營銷
聯想第一大敗筆就是5G標準方案大賽現場聯想選擇支持高通,拋棄華為。在5G標準方案大賽現場,最有競爭力的兩個對手,中國華為和美國高通旗鼓相當,由於中國本土企業聯想集團把最關鍵的一票投給了美國高通,使得中國華為僅僅以一票之差敗北,最終5G標準方案花落美國高通。
當然如今華為5G依然很強勢,在全球獲得了超過50筆訂單,這是憑藉過硬技術獲得的成績。雖然華為盡力做強做大,也把當初失敗的影響降到最低,但是聯想的行為充分說明了聯想的立場,於是消息一出網民們便用自己的「口水」將聯想淹沒。
第二大敗筆是楊元慶在外媒採訪時公然表示」聯想是一家外企,所以不會受到美國制裁」!楊元慶能夠並且敢於說出這樣沒有原則和底線的說法,說明這種思想在他的腦海裡已經根深蒂固了。
楊元慶完全沒有想過自己的責任,他完全以一種旁觀者、路人的態度對待中國企業被制裁的現象和科技戰。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忘恩負義」的行為。聯想的發家史和飛黃騰達史都離不開政府的扶持補貼和民族品牌的名號,到最後卻「倒打一耙」,撇清關係,置國人的義憤於不顧。聯想在錯誤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恐怕回頭已經晚了,因為回頭已不再是岸了,而是網民的汪洋大海。
第三大敗筆:聯想在國外賣的比國內還便宜,典型的「吃裡扒外」。雖然聯想多次公開澄清,但是也無法掩蓋事實,聯想給出的回覆是:配置、稅率、促銷策略不同,因而國內外價格不同。不可否認這些因素是存在的,但是難道「不同」就是15000+和8000+的天壤之別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腦子也不是紙糊的,「掩耳盜鈴」的聯想終將在自己羅織的陷阱裡越陷越深。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節點重提「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說明「貿工技」路線不如「技工貿」路線,全盤拼裝不如掌握核心技術,開放也不一定意味著照單全收,獨立搞國產自研也不是閉門造車。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的那句話如今依然如雷貫耳:「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芯就是晶片,魂就是作業系統,這是中國科技之殤。如今的倪光南院士,似乎已經成為了最大的「聯想黑」。在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倪光南院士曾說,「華為和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
1995年,聯想銷售額67億元,是華為的4.5倍;2001年,華為銷售額超過聯想,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連續虧損的聯想市值僅31億美元,而華為估值超過4000億美元,二者差距超過120倍。
默默研發堅持、不斷搞創新的華為跑在了前面,而那個聰明的、只看到眼前利益的兔子遠遠落後了。
無論如何選擇企業發展戰略,空想都是不可取的,實幹才是唯一的出路。這也是在特殊的背景下我們更應時刻銘記在心中的話,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迎難而上、逆境逢生。
與其坐而「聯想」,不如奮起「華為」!
(完)
歡迎關注,分享最新獨家熱點評論分析,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打開不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