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
在今年的5月鳳凰衛視《風雲對話》欄目——曉田哈佛行,就曾經和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的榮休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主任、著名東亞問題專家傅高義進行了對談。傅高義在節目中還講述聯合百名高官學者致信川普的原因。讓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當時的採訪內容。
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1930年出生於美國。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精通日文,能說漢語,著有多部關於中國、日本和亞洲研究的著作。在西方作家中,他關於日本的著作是史上最暢銷的。曾多年在香港研究廣東及廣州,他關於中國研究的主要著作《共產主義下的廣州》、《先行一步》和《鄧小平時代》已經在中國出版。
傅高義贈予曉田並籤名的著作
跨越半個世紀的三封信
4月初,近百名美國前高官學者發布聯合公開信,呼籲美中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全球性危機,信中寫道「沒有美國與中國在某種程度上的合作,任何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努力都不會取得成功」。該公開信得到包括來自美國兩黨的多位前政府高官以及專家學者聯名籤署,其中就包括了傅高義。
事實上早在去年7月,傅高義就曾與另外五名中國問題專家共同執筆,上百名學者和前官員聯合署名了一封給川普的公開信《中國不是敵人》。在與曉田的採訪中傅高義表示,中美都是世界大國,應該有著更為密切的合作關係,中美之間需要更多的接觸。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對華採取了全面封鎖的外交政策,中國以「兩條線」的對外政策予以強烈回應。直到60年代末期中蘇關係的惡化,讓中美關係的「堅冰」看到了融化的跡象。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森的訪華之旅便是最具有象徵性的代表。在這場「破冰」之旅的背後,我們能看到許多中美人士的共同努力,這其中就包括了傅高義。在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時,費正清、傅高義等十幾位研究中國的著名學者們就曾給尼克森寫信,建議尼克森政府改變對華政策,與中國建立關係。傅高義在採訪中回憶起寫信的契機時說到,當時在哈佛的中國研究學者都認為當下是與中國接觸的最佳時機,於是便有了這封聯名信。
中美如何在競爭中尋求合作
中國與美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規模與美國的差距也正在不斷縮小。中美之間在貿易上的合作逐年加深,然而一場持續近兩年的貿易戰讓中美關係受到了重創。儘管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暫時停火,但是由此所帶來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中美貿易戰已導致 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至2.9%,創下了10年來最低增幅。
近年來,中美關係的變化讓許多人紛紛猜測這兩大世界經濟體是否會走向「脫鉤」。在與曉田的對話中,傅高義表示中美之間的問題並不能在一朝一夕之間解決,中美之間存在競爭關係。但於此同時,中美之間合作也將繼續下去,完全脫鉤的情況不會出現。
「中國先生」和「日本先生」
傅高義在哈佛大學同時享有「中國先生」和「日本先生「的稱號,是美國少有的同時精通中日兩國語言和事務的學者。他於1979年完成的《日本第一》在日本創造了出版界神話,傅高義也因此成為了唯一一位同時在中日兩國出版過暢銷書的外國人。
傅高義暢銷著作《日本第一》
作為日本問題專家,曉田在採訪中問傅高義教授如何看待近年來中日關係發展中出現的轉折點,又如何理解這個轉折的時機。傅高義表示在他看來中日關係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中國的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實力已經超過了日本,中日之間需要的是一種合作的關係。而中國在一些方面也需要向日本學習。相互合作是中日關係發展的關鍵詞。
傅高義是一位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的哈佛教授,出生於1930年的傅高義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中文並研究中國,隨後又曾多次訪問中國,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傅高義可以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國通」。
編輯:鄭迪努、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