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註銷網貸帳號」騙局借「疫」再現,多地警方發文提示風險,不法分子主要以影響徵信為由,恐嚇在校大學生或應屆畢業生青年人群註銷網貸帳號並騙取錢財。另據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此類案例並不鮮見,單人被騙金額從數千元至幾十萬元不等。
網貸詐騙案高發
「網貸帳戶不註銷就影響徵信?切莫被騙!『逾期可清空』?『包退息』?不要輕信!」3月30日,遼寧、上海等多地警方發布關於「註銷網貸帳號」騙局的風險提示,疫情期間「註銷網貸帳號」騙局又有抬頭之勢,主要是以影響徵信為由恐嚇青年人群註銷網貸帳號並騙取錢財。
「註銷帳號」即詐騙者在掌握受害者個人信息後,誘導受害者從各大網貸平臺借款,然後轉帳到其指定的私人帳號,謊稱以此來清空貸款額度,從而「註銷帳號」。以受害者張希(化名)為例,他近期接到一個自稱是某借貸平臺「客服人員」的電話,對方稱張希在大學期間申請過助學貸款,現因國家政策調整,需要註銷帳號,消除貸款記錄;在張希表示自己並未申請過此類貸款後,對方又提出或是身份信息被盜用註冊了貸款帳戶,如不儘快註銷,就會產生滯納金,建議儘快將貸款額度提現至貸款平臺「指定帳戶」以註銷帳號,同時承諾帳號註銷後提現資金將原路返還;於是,在「客服人員」多次誘導下,張希被「指導」下載了多個網貸App,並將貸款額度提現轉至 「客服人員」指定的銀行帳戶上;直到多次轉帳仍未註銷網貸帳號,張希才發現被騙,共被騙88000元。
張希稱,詐騙分子甚至主動亮出了他的「身份證件」及在該貸款平臺的「工作證件」,這點更讓張希對詐騙話術深信不疑。
此類網貸詐騙案近期呈現高發態勢。包括湖南、廣東等多地網警在近期紛紛發布提醒,已有多名大學生或畢業生上當受騙,作案手法基本一致。
騙局瞄準大學生
與一般電信詐騙不同,「註銷網貸帳號」騙局主要瞄準的是在讀大學生或應屆畢業生等。警方指出,當前,高校大學生是網貸生力軍,許多大學生涉世未深,容易輕信他人,成為遭受「套路貸」的重災區。許多上班不久的工作職員,也會因讀大學時註冊帳戶不謹慎,而被「客服」以身份信息引誘陷入圈套。此類案例並不鮮見,單人被騙金額少至數千元,多則幾十萬元不等。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多個詐騙案例發現,在多起詐騙中,被騙者均是在對方準確說出自己的姓名、身份證號、緊急聯繫人、學校名稱、地址或者消費記錄等個人信息後,才開始對對方的所謂身份深信不疑。而詐騙者口中所稱的貸款平臺,包括小米金融、愛學貸、愛又米、名校貸等,大多是受害者曾註冊或使用過的平臺。
對此,小米金融回復稱,對於「註銷網貸帳號」等網絡電信詐騙和偽冒App等騙局,小米金融通過微博、微信、App等官方自媒體渠道進行了圖文式宣教和強提醒,若用戶遇到此類情況,可以向小米金融官方客服諮詢反饋,如有必要,小米金融也會及時協助尋求警方幫助。
愛學貸、愛又米等電話則未能接通。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愛學貸和愛又米系同一平臺,均為杭州互金公司愛財集團旗下,2019年末,愛財集團法定代表人已主動向杭州市公安局餘杭區分局投案。名校貸則為麥子金服旗下平臺, 2019年末,麥子金服運營主體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已被立案偵查,公司15名高管被抓。
信息洩露惹的禍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稱,因一些金融平臺信息洩露導致的詐騙事件時常出現,一方面原因在於借款平臺信息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不足,忽視技術層面的信息維護,導致用戶信息易被黑客等攻擊、截取,平臺信息安全制度不完善,管理者風險意識較差等。此外註冊用戶信息安全意識較差、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不足也成為被騙原因。
但在部分詐騙案中,也有用戶並未註冊該貸款App,但同樣被誘導受騙。一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其根源主要在於黑灰產人士的非法利益鏈,在這一利益鏈中,有犯罪分子專門獲取個人信息,用於販賣獲利,而後再有人員用專業話術詐騙用戶的「註銷帳號費用」,進行快速轉移銷贓。也就是說,儘管沒有註冊網貸App,但只要註冊其他平臺,在信息安全保障不足情況下,同樣存在個人信息洩露的可能。
對此,警方提示,凡是接到自稱貸款平臺客服,提到「在校期間貸款記錄」「影響個人徵信」「註銷貸款帳號」「清空貸款額度」的關鍵字,均為詐騙。在此提醒大家不要輕信陌生來電,不輕易添加陌生人為好友,不輕易點擊不明連結和二維碼,「捂緊錢袋子」。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劉四紅
(責任編輯: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