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配了助聽器後,因為不習慣而覺得「吵」,錯誤地認為效果差;有些人在網上買了不匹配的助聽器,體會到了「錯」的效果;有些人因為保養不到位,影響了聆聽效果……結果索性連助聽器都不戴了。
其實只要花一點耐性,就能讓「嬌氣」的助聽器乖乖地給你帶來好聲音,讓你心不煩氣不躁,自信滿滿,走路都帶風!
不要想著配好助聽器就能立馬戴一整天,其實是有個適應期的。適應期內要遵循「輸出聲音從小到大、佩戴時間從短到長、佩戴環境從靜到吵」的原則。
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每天先戴1—2小時,只在安靜的室內活動;第二階段每天戴2—4小時,可以到小區樓下或附近的公園散散步;第三階段每天戴4—6小時,可以出入菜市場、商場等公共場所;第四階段每天戴6小時以上,可以出入各種複雜的場所。具體可以點擊標題觀看視頻《剛配好助聽器要注意什麼》。
通常聽損越輕、聽損時間越短、年齡越輕,適應期就越短。所以每個階段有些人是一周左右,有些則要兩到三周,總的適應期就在1到3個月不等。
有些用戶覺得助聽器吵,大部分是因為剛開始戴的時候就心急地長時間佩戴,習慣了「安靜」(因為之前聽不到)一下子聽到各種聲音,當然會不適應。
家屬不應該錯誤地測試效果,比如遠距離(超過兩米)說話,說話特別小聲,打電話/視頻通話(這些信號本身已經失真,經過助聽器放大會二次失真),帶他去馬路邊講話等,上述情況,聽力正常的人稍不留神都會聽不清或者覺得嘈雜,更何況是剛戴助聽器的用戶。這些錯誤的方法反而會挫傷佩戴者的自信心,讓他們誤以為效果不好。
很多老人家是經歷了長期的聽力損失之後才配助聽器,導致言語解析度已經下降了,所以戴了助聽器即使聽得清,也會有些話聽不懂。作為家屬,跟他們講話時要慢一點,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口型,語句要簡單一點,便於他們理解。
無論是老人家還是小孩,如果言語解析度低,講話不清晰,都要配合進行語言訓練。比如家屬可以多跟老人家交談,給他讀新聞,再讓他複述內容,直到說對為止。可以讓孩子聽取並複述a、i、u、m、s、sh六個英語字母或拼音的發音,說準確為止。
助聽器是一種非常精密的電子產品,生性「嬌氣」,跟它相處的時候要做到防潮、防震、防汙、防高溫、防電池漏液、防損。
洗澡、洗頭、洗臉、遊泳等情況不要戴助聽器,以免弄溼;晚上睡覺的時候,把助聽器放進乾燥盒;外出又不戴的話要放在原裝盒,原裝盒有防震功能;每周至少清潔一次,油耳用戶每天都要清潔;不要讓助聽器在陽光下暴曬,避開電吹風、烤箱、微波爐等熱源;不戴助聽器時打開電池倉或直接取出電池;不要用尖物去捅進聲孔和出聲孔。助聽器性能完好才能保證聆聽效果。
儘管日常你已經把助聽器呵護得很好,但還是有必要至少每3個月帶它回驗配中心做一次詳細的「體檢」,驗配師會憑專業的知識和經驗排除一切有可能影響聆聽效果的障礙,如進行徹底的抽溼、清潔,更換老化的耳塞、耳模、導聲管等配件,根據你最新的聽力情況重新調試參數等等。
尤其是沿海地區,空氣溼度和鹽分都比較高,至少每兩個月回店保養一次。如果是兒童,應該每月回店進行一次效果評估。
我們有不少客戶因為沒時間或「偷懶」,沒有定期回店保養助聽器,這可是會降低助聽器聆聽效果的。
很多用戶抱怨戴助聽器後聽到的聲音原來的聲音不一樣,看電視、聽收音、打電話也經常聽不清。其實助聽器只是一個輔聽工具,並非真正的耳朵,上面講了經過助聽器放大的聲音會失真。如果想看電視、打電話聽得更清楚,可以選擇帶有藍牙連接電視、手機功能的助聽器。
這也說明了用戶的要求越多,助聽器的功能也應該越多,總不能要求一兩千元的助聽器能達到一兩萬元助聽器的效果。這是顯然是不合理的。
此外,個人的聽損程度、聽損坡度、聽損原因不同,佩戴的效果也不同。感音神經性聽損,聽損程度比較嚴重,聽力圖是陡降型、深盤型或不規則型甚至是低頻驟降和島嶼型,佩戴效果肯定比不上傳導性聽損、聽損程度較輕、聽力曲線平坦下降的人士。所以我們都建議出現聽損情況就儘早配助聽器,越早配效果越好,還能延緩聽力下降的速度。
助聽器本身的性能當然是決定聆聽效果的關鍵。助聽器有經濟型、標準型、高端型和頂級型之分,等級越高,晶片技術、反應速度、音質清晰度、降噪功能等關鍵方面越好,能識別的場景就越多。如果經常處於各種嘈雜環境或者平時喜歡看電影、去音樂會,自然就要選擇性能好的助聽器。
而再好的助聽器,如果沒有驗配師的專業調試也是發揮不了它的價值的,正如千裡馬也需要伯樂。專業的聽力機構,其驗配師都符合國家職業標準,擁有國家認可的資格證書。驗配師專業程度越高,與用戶溝通越有效,助聽器調試的數據越準確,佩戴效果就越好。
助聽器的好效果是驗配機構、用戶以及用戶家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說即使聽損情況一樣、用的機型一樣,但是在不同機構驗配、不同人佩戴都會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