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公布了打擊利用信息網絡實施黑惡勢力犯罪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一個案例顯示,犯罪嫌疑人章某通過組建網絡社團「大豬組」,以大量惡意評論、差評、灌水、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投訴等手段,要挾網店商家,索要「保護費」「賠償款」,一年來共組建社交群組200餘個,發展惡意索賠「學徒」400餘名,僅「拜師費」就非法獲利近30餘萬元,在網絡電商平臺形成惡劣影響。
這個典型案例其實說的就是商業水軍利用社交群組行敲詐勒索之事。在商業水軍人人喊打但又屢禁不絕的情勢下,該案以公安部典型案例的形式公布,對打擊這一群體顯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水軍」這個物種,自在網際網路上誕生開始,就不是一個正道的行當。他們以汙染數據、惡意評價、惡意投訴、當「黃牛黨」「羊毛黨」等行為,出沒於各大網際網路商業場景,在利用規則漏洞與自身的隱蔽性攫取大量利益的同時,很多時候他們也輕鬆了逃脫了應有的處罰。商業水軍,可謂早已是網際網路新經濟的一顆毒瘤。
而打擊商業水軍的「老革命」還沒有勝利,眼下又出現了「新問題」。正如典型案例做所揭示的,社交群組成了商業水軍興風作浪新的根據地。他們在群組裡派任務,搞動員,甚至開設專門的培訓班。集團化作戰,商業水軍的攻擊力指數化上升,砧板上的商家更加沒有還手之力。
此前,警方還破獲了一個特大養號平臺,這個平臺綁定的社交帳號多達2億多個,但是都沒有經過實名認證。它們被提供給不法分子用以網絡刷單、傳銷詐騙等。
本質上,不管是養號平臺,還是社交群組,都成了不法分子違法犯罪的助攻工具,當越來越多的商業水軍隱匿於此類場所,商業水軍的平臺化問題就該引起足夠重視了。
無獨有偶,導演張小策近日發布的一條名為《瘋狂的水軍——我為你治病,你卻用鍵盤毀我!》的微電影,同樣反映了商業水軍之害。
短片中,主人公小馬在不經意間發現可以通過網絡差評勒索商家,反覆實踐之後嘗到了不少甜頭。利慾薰心的小馬變本加厲,為了擴大獲利規模,利用社交平臺成立了一個個商業水軍群組,從商家那裡敲詐了大筆錢財。而當他「功成名就」、回頭去找真愛女生時,意外從天而降:就在小馬眼前,女友被一位跳樓輕生者砸死。而這位跳樓者,正是因小馬的惡意評價導致經營破產的網店店主。
這個短片情節一波三折,甚至不乏幽默成分,但卻深刻揭示了商業水軍的罪惡屬性:其謀害的不只是商業環境,還有普通商家賴以為生的生存手段,甚至是人命本身。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也提到,有店主因為商業水軍的反覆敲詐而被迫關閉商鋪。商業水軍之害,遠超人們的想像。
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每年僅市場監管系統收到的惡意投訴舉報就多達100多萬件。根據對各類平臺的調研,商家私下妥協的在500萬件以上。這都印證著商業水軍的危害之深、之廣、之重。他們利用群組形成「攻擊群」、擴大「殺傷力」的做法,也必須得剎車了。
打擊商業水軍,有賴於公安機關的嚴厲偵查整肅,但其寄生的網際網路平臺或群組,也有將他們驅逐出「隱秘角落」的責任。打擊商業水軍,需要的是共建共治。
商業水軍雖然狡猾,但畢竟是寄身於第三方的平臺之中,留下大量痕跡與蹤影。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識別等技術的應用,不少平臺已經有能力甄別、過濾、倒查違法犯罪信息的能力,相信,只要平臺盡職盡責對這類違法商業群組進行監測與跟蹤,定點定時清除這些群組,並非難事。
網際網路為各種新業態提供了基礎設施,但新業態之中一定不包括商業水軍群組。商業水軍是網際網路世界的一股暗黑力量,他們沒有正向的價值觀,缺乏對社會良善風俗的認同,更無對商業價值的基本敬畏,不能再任由其在網際網路平臺肆虐橫行。不論是執法機構、平臺,還是商家與消費者,都應該從公共利益出發,形成治理合力,將商業水軍群組踢出網際網路的「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