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一個大消息傳了出來,那就是臺積電的5nm電晶體密度比官方宣傳的還要誇張!眾所周知,官方宣傳的數據一般都是最理想的情況了,甚至還有可能有一些數據失真。但臺積電的實測竟然把自己的臉給打了。
按照摩爾定律,半導體晶片的電晶體密度每2年翻倍。按照WikiChip機構的分析,臺積電5nm工藝的電晶體密度為每平方毫米內1.713億個,而7nm工藝時這一數字為每平方毫米9120萬個。回顧5年前的16nm工藝,每平方毫米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為2888萬個。過去5年臺積電成功地延續了摩爾定律。同英特爾相比,14nm++工藝的電晶體密度大約為3722萬個每平方毫米,而10nm工藝達到1億個每平方釐米。從電晶體密度來看英特爾的10nm的確與臺積電7nm大致相當,不過臺積電已經在去年秋天宣布準備量產5nm,依然會保持大約1.5年的領先優勢。
5nm工藝與7nm工藝相比,是一個完整的工藝節點跨度,理論上可以使電晶體的密度提高80%,速度提高20%。他們預計,隨著行動裝置和高性能電腦的推廣,下半年5nm產能將快速穩定增長,預計將貢獻今年臺積電10%的營收。與2018年量產、去年成為主要收入來源的7nm工藝一樣,臺積電未來也將繼續改進5nm工藝,這將是未來的主要工藝技術。臺積電將通過5nm工藝解決方案,繼續提高晶片性能、能耗和電晶體密度。5nm將是臺積電又一個大而長期的過程。
5nm 工藝大規模量產,也會給臺積電帶來可觀的營收,在 1 月份的財報分析會議上,臺積電預計在行動裝置和高性能計算機的推動下,5nm 的產能在下半年將有快速且平穩的增長,預計今年能貢獻臺積電 10%的營收。反觀中芯國際,最新消息顯示,中芯國際目前還在打磨14nm,預計在今年年底才會來試產第一代7nm,而臺積電第一代7nm在2018年4月份就開始了量產,中芯國際7nm比臺積電晚了有3年,路漫漫其修遠,還要繼續上下而求索啊!
各位讀者,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