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監管科技建設 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2020-12-26 中國網財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作出了專門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需要始終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係,牢牢守住防範風險的底線。金融創新發展,既要藉助科技力量,也要認清金融本質,同時加強監管科技建設,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正確認識當前金融形勢

  「十四五」時期我國的金融形勢仍然十分複雜。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經濟金融運行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金融監管面臨新的嚴峻挑戰。

  一是世界經濟仍將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全球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相互關聯,加之境外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等不利因素影響,中國不得不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一些國家實施「無限量寬」政策,長期負面影響難以估量。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一些短板弱項,加之受到疫情的衝擊,部分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加大,可能傳導至金融體系,金融領域面臨的困難和風險增多。

  二是現代科技持續對金融業態產生巨大改變。科技變革有利於發展普惠金融、提升服務效率,但也使金融風險的形態、路徑和安全邊界發生重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企業都在加強金融科技的布局,我國金融科技在部分領域位居世界前列,但在風險防控方面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由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傳統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傳染路徑發生深刻改變,數據安全等非傳統風險日益突出。與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趨勢相比,監管科技水平不高,監管工具和手段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三是金融體系一些長期形成的隱患並未徹底消除。為應對疫情所採取的一系列宏觀對衝政策十分必要,執行中如遇新的異常情況還可能進一步加大力度,但在資金面寬鬆背景下,企業、居民、政府都可能增加債務。利率下行一致性預期強化後,有可能助長槓桿交易和投機行為,催生新一輪資產泡沫。一些地方的房地產價格開始反彈,金融資源有可能再次向高風險領域集中。信用較差的借款人可能借延期還款等優惠政策惡意逃廢債務,結構複雜的高風險影子銀行也容易捲土重來。

  四是金融監管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升。現有法律法規震懾力不足,違法違規成本過低。一些法規專業性操作性不足。金融機構常態化風險處置機制尚待完善。非正規金融體系交易活動缺乏有效約束。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失信懲戒不到位。信息披露機制有效性不夠,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全面,市場透明度須進一步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化、國際化水平有待提升。金融基礎設施助力監管的有效性不足。高素質監管人才較為缺乏,資金和技術等資源保障亟待充實,地方基層監管力量十分薄弱。

  深刻認識監管科技的必要性

  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科技驅動的金融創新所內含的技術風險、操作風險,甚至可能誘發系統性風險。然而,監管技術匱乏、監管法律滯後和監管理念守舊等問題,以審慎監管、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等為核心構建的傳統監管體系和法規無法有效應對去中介、去中心化的金融發展現狀。因此,必須在審慎監管、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等傳統金融監管維度以外增加科技維度,從而更好地回應金融科技所內含的風險及其引發的地方金融監管挑戰。

  一是應對金融風險新形勢的需要。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經營環境不斷開放,金融風險形勢更加複雜。例如技術安全漏洞、網絡欺詐風險、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利用網際網路從事違法違規金融活動等,大大提升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識別難度。在此背景下,通過監管科技手段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研發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金融監管平臺和工具,採取系統嵌入、應用對接等方式建立數位化監管協議,有效增強金融監管信息的實時性、準確性、可追溯性和不可抵賴性,為及時有效識別和化解金融風險、整治金融亂象提供支撐。

  二是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的需要。在金融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亟需在審慎監管、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等傳統金融監管維度之外增加監管科技的視角與維度,充分利用科技發展帶來的契機,從而解決金融科技監管中「治亂循環」桎梏,在促進金融創新的同時有效控制風險。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等領域的制度建設,為更廣範圍、更深層次的應用監管科技奠定製度基礎。加快監管科技標準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新技術在金融監管領域應用的適配度和成熟度等測評制度,開展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試點,提升監管科技自身的標準化、規範化水平。

  三是促進金融機構合規發展的需要。為了適應日趨嚴格的金融監管要求。避免因不合規帶來的高額罰單,金融機構紛紛加大人力和資金投入力度。金融機構通過監管科技可以全面搜集監管信息,及時掌握監管動向,在最短的時間內響應監管需求。監管科技可以幫助金融機構降低因監管規則變化帶來的轉換成本,提高整個合規系統的靈活性。金融機構通過人工智慧與智能學習,不僅能夠助力合規管理流程實現智能化、數位化,也可以降低合規管理的人力成本。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全面搜集客戶個人信息和行為數據,實現「精準畫像」,為加強風險控制提供技術支持。

  四是補齊地方金融監管短板的需要。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後,中央發文進一步明確了地方政府對七類機構和四類場所的監管事權。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建立的非現場監管系統仍然較為粗放,多數仍停留在企業概況、財務數據等表層信息收集和統計,既缺乏交易數據、資金數據的沉澱,也缺少跨部門、跨行業信息集成,風險穿透識別、動態監測預警功能不足,難以實現監管的及時性、穿透性和一致性。必須充分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大力發展監管科技來提升監督能力。

  監管科技助力金融監管體系建設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當前,我國正處於深化金融市場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工作任務,需要打造科技化、透明化與法治化的金融監管體系。

  一是強化監管科技的標準化頂層設計。監管科技應用涉及大量的數據、系統和業務規則,標準作為「通用語言」是監管科技規範應用的前提和基礎,是不可或缺的規則。加強監管科技標準化頂層設計,從基礎標準、技術標準、應用標準、管理標準等方面健全監管科技標準化體系。積極推進監管規則數位化關鍵共性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統一監管科技數據元,制定貫穿監管數據採集、交互、存儲、自動化處理等各個環節的標準規範。借鑑國際監管科技成果經驗,遵循業界通常做法,在系統設計、場景應用、接口統一等方面做好安全與便利之間的有效平衡,確保監管科技應用規範的先進性與可操作性。

  二是強化監管科技與現有金融監管政策有效銜接。監管科技作為金融監管的新範式,並沒有改變監管的本質,而是傳統金融監管方式的有益補充。因此要在堅持依法合規、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基礎上,著力加強監管科技與現有金融監管體系的有效銜接。在法律層面,堅持立法與監管科技應用相適應,加快完善監管科技相關法律法規,通過立法明確監管科技應用基本原則,完善監管數據安全管理要求,為做好數據自動化採集、風險智能化分析等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在制度層面,圍繞科技與監管深度融合的新特點,優化金融統計指標體系,分業態、分市場細化監管數據粒度、採集範圍等,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框架。

  三是強化監管科技對金融基礎設施的支持保障。持續推動金融市場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提升清算、結算、登記、託管等系統專業化水平。強化監管科技運用,加快金融業綜合統計和信息標準化立法。抓緊建設監管大數據平臺,全力推動監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轉型。穩步推進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防範金融網絡技術和信息安全風險。強化基礎設施監管和中介服務機構管理,金融科技巨頭由於帶有關鍵基礎設施的特點,攸關公眾利益,需要在把握包容審慎原則的基礎上,採取特殊的創新監管辦法,在促發展中防風險、防壟斷。

  四是強化監管科技對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在金融與科技結合更加緊密的背景下,靠傳統「人防」監管模式已經滯後於金融創新。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已逐步在金融監管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地方金融監管資源不足也促使監管機構借用科技手段增強監管效率,轉變線下為線上、轉變粗放到精準、轉變「一過式」到實時監測的新型監管模式。北京應用冒煙指數+圖譜分析+風險大腦(金融風險駕駛艙)「三合一」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深圳打造海豚指數+監管平臺+「靈鯤」大數據安全平臺,能夠分級分類量化風險,有效提升風險預警能力和案件前期核查研判效率,對非法集資、非法吸儲和金融詐騙各種違規變相投融資活動保持高度警惕。

  五是強化監管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監管科技要堅持主動作為,利用科技手段,防範和化解各類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健運行。在支持金融創新的同時,嚴防壟斷、嚴守底線,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要發揮監管引領作用,推動金融業著力抑虛強實,履行社會責任,強化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更好實現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全力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 李放)

(責任編輯:朱赫)

相關焦點

  • 郭樹清: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
    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失信懲戒不到位。信息披露機制有效性不夠,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全面,市場透明度須進一步提高。金融監管資源,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明顯不足。金融監管的專業化、國際化水平有待提升。金融基礎設施助力監管的有效性不足。監管科技水平不高,與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趨勢相比,監管工具和手段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 監管沙盒試點應用相繼公布,央行強調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此前,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框架正初步形成。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這一框架將逐步完善。8月3日,央行召開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強調,將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建設銀行);「融通保」中小微企業票據流轉支持產品(興業數金/興業銀行);「易融星空」產業金融數字風控產品(上海聚均科技有限公司/工商銀行上海分行)。
  • 央行: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審慎監管 強化支付領域監管
    原標題:央行: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審慎監管 強化支付領域監管   1月6日,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召開,會議要求,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
  • 監管最新定調!對金融科技巨頭採取特殊的創新監管辦法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在《輔導讀本》(以下簡稱「《建議》輔導讀本」)發表《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一文中特別闡述了對金融科技巨頭的監管問題。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表示,監管專門針對金融科技巨頭提出監管思路,反映出在螞蟻集團延期上市事件的各方討論中,監管方對於金融科技巨頭監管有了新的認識,並且可能會出臺專門的創新監管辦法。正如於百程所言,螞蟻集團延期上市事件至今仍牽動市場神經。
  • 第13屆金麒麟論壇舉行,業內熱議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論壇期間,多位受邀專家及學者就金融監管、土地收入等領域發表了演講。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控制金融風險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洪章表示,「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提高監管的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 央行上海總部支持上海建設金融科技中心:將探索監管沙箱機制
    同時持續完善金融科技產業的生態,優化產業的治理體系,從技術攻關、法規建設,信用服務,標準規範以及消費者保護等方面加強研究,支撐金融科技健康有序發展。二、深化金融科技成果應用,提升金融服務效能(六)在上海市重點區域先行先試。鼓勵金融機構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開展金融科技創新應用試點,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複製推廣。
  • 央行披露今年工作重點: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監管是之一
    記者 樊旭據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消息,本周一召開的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央行將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的審慎監管,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統籌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的決策部署,抓緊補齊監管制度短板。
  • 央行楊富玉:加強金融科技質量基礎設施建設
    導讀:12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二級巡視員、金標委秘書長楊富玉出席「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標準化建設」閉門研討會,並發表「加強金融科技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主旨演講。本次研討會由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主辦,金融科技50人論壇和神州信息協辦。
  • 金融委定調金融科技創新與監管
    經濟觀察網 胡群/文 金融科技創新與監管迎來了金融監管當局頂層定調。  「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係。」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會議指出,既要鼓勵創新、弘揚企業家精神,也要加強監管,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有效防範風險。
  • 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又向前跨出一步,中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即將出爐
    作為《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的配套細則之一,12月3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下稱《評估辦法》),是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認定的依據,也是對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監管要求、恢復與處置計劃要求、實施早期糾正機制的基礎。
  • 央行部署新一年工作: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的審慎監管
    做好政策設計和規劃,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增強金融體系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推動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為排碳合理定價。逐步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明確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勵約束體系,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持續推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 央行新年十大重點工作公布 再提網際網路平臺金融活動加強監管
    四是加快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將主要金融活動、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納入宏觀審慎管理。加強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分步推動建立宏觀審慎壓力測試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跨境資本流動等重點領域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體系。五是持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的審慎監管。
  • 銀保監會持續完善監管制度和風險監測體系
    原標題:銀保監會持續完善監管制度和風險監測體系 影子銀行不能野蠻生長近日,中國銀保監會課題組首次發布《中國影子銀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介紹,我國近年來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得到國際組織和專業機構的高度評價,認為中國降低影子銀行風險從根本上維護了金融體系穩定。
  • 睿智科技:「監管沙盒」推動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科技能力
    隨著中國版「監管沙盒」已經有了實質性進展,這對於睿智合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睿智科技」)等金融科技企業來說,迎來了新的一輪發展機遇。相較第一期,北京對第二期監管沙盒項目申報要求進行了調整,主要是申請主體範圍從持牌金融機構擴展到持牌金融機構和非持牌的金融科技公司。
  • 央行: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的審慎監管
    央行: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的審慎監管 出處:北京商報
  • 「十四五」時期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監管研究
    實現微觀審慎監管與宏觀審慎政策的有效協調配合,特別關注微觀審慎監管與宏觀審慎政策的銜接與可轉換性。充分利用監管科技手段,建立智能動態的金融市場監測系統和金融風險防控系統,加強新型金融風險的識別與防範,提升金融監管的實踐效果。進一步健全與完善「一委一行兩會」的金融監管體制,加強國際協調,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 央行最新發聲:積極運用區塊鏈等技術加強數字監管能力建設
    小編:記得關注哦來源:火星一線文 | 陳劍山會議強調,要強化監管科技應用實踐,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加強數字監管能力建設,不斷增強金融風險技防能力,提升監管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
  • 專家:創新監管工具和規則 促進金融科技健康發展
    專家學者為「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健康發展提供新思路、凝練新模式、引領新發展。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指出,金融科技正呈現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頂層設計規劃日漸明確。二是創新監管工具和監管規則不斷完善。
  • 友信普惠完善風控、監管體系,讓老賴無處遁形
    現如今我國個人徵信體系愈發完善,此前最高法、國家發改委曾聯合發布相關文件,明確指出將嚴格規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和限制消費等措施,還將嚴厲制裁訴訟失信行為,大力促進社會誠信建設。作為友信金服旗下專業的普惠信貸金融信息服務機構,友信普惠同樣呼籲社會大眾,拖延借款或是惡意逃債,都是得不償失的,要嚴以律己、切勿為之。成立於2011年的友信普惠,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抱著守正創新的態度,加強自身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為城市廣大小微企業主、個體經營戶等有小額經營性資金需求的群體,提供專業的小額普惠信貸金融信息服務。
  • 友信普惠多管齊下、加強監管,助力誠信社會體系建設
    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友信普惠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多管齊下、加強監管,助力誠信社會體系建設。自成立以來,友信普惠在「讓人們生活變得更加便捷、舒適和美好」和「解決小微企業發展的痛點問題」的目標願景下,以線下門店多年積累的客戶數據為基礎,通過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對金融信息服務進行升級,開發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友信信貸APP,用戶反響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