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科技部公布了2020年第四批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松江區今年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54家,同比增長69.1%,位列全市第二。松江區高新技術企業今年底達到1744家,是「十二五」末的3.7倍,「五年翻兩番」實現爆發式增長。
高新技術企業爆發式增長,能夠帶來什麼?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後,其最直接的好處是享受15%的優惠所得稅率。科技部火炬中心研究數據表明,對高新技術企業每1元錢的稅收減免,通過直接和間接作用於經濟,可以帶來2.79元的產值和1.22元的增加值。對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收能夠充分發揮投資乘數效應,帶來全社會各部門產出的增加,從而拉動經濟的增長。今年1—11月,松江區地方財政收入208億元,連續59個月保持正增長,今年全年預計增長4.8%,「十三五」年均預計增長12.4%,地區生產總值實現年均增長10.2%。
為何交出這樣的亮眼成績單?松江區科委主任趙宏衛認為,松江區近年來通過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築巢引鳳,吸引優質企業入駐;加快完善創新生態系統,全面增強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松江區一直在構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體系,打出政策組合拳,建立完善『科技創業團隊—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培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卓越創新企業』的梯度科技企業培育鏈,鼓勵各級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企業研發投入跨越式增長。」
很多企業都嘗到了技術創新帶來的甜頭。從事金屬新材料技術開發的瑞鉬特公司通過提高研發投入、與院士專家合作等方式,成功切入醫療CT、RT、CT/PET等設備用探測器,並實現部分進口材料國產替代;傳統製造業企業強松電子,原本主要做渦輪配套的代加工生產,與交通大學成立聯合實驗室,成功切入毫米波雷達、飛機儀表等新項目,開拓出了發展新空間……
「在政府的鼓勵下,公司通過提升技術研發能力,實現醫療CT機細分領域的國產替代,訂單供不應求,營業收入三年翻了四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瑞鉬特公司董事長時曉明坦言,無論是算社會效益的大帳,還是算企業發展的小帳,都應該提高研發投入,爭做高新技術企業。
據悉,松江區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強度從2016年的3.6%上升到4.3%,其中企業投入佔89.2%。全區企業參與國際、國家、行業等標準制修訂383項;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四年翻一番。
此外,松江區依託G60腦智科創基地、科恩實驗室、優圖實驗室、上海低碳技術研究院等重大科創平臺,健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協同創新體制機制,聚焦聚力人工智慧核心工業軟體、核心算法、第三代半導體晶片、集成電路晶用生長系統等多個技術方向,形成更多「0到1」重大原創科技成果,強化創新鏈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