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8日訊(記者 張敏敏) 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全國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全國1/3的海洋領域院士集聚在山東,擁有55所省級以上海洋科研教學機構,236個省級以上海洋科技平臺,其中國家級46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中涉及海洋產業領域的近30個,海洋科技實力走在全國前列。
近年來,山東充分發揮海洋科技和產業資源優勢,把創新驅動作為核心戰略,以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載體,加快建立開放、協同、高效的現代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海洋科技資源不斷聚集,創新力不斷提升,成果豐碩。
栽起了科技「梧桐樹」。主要打造了一批創新平臺:國之重器—超級計算機升級項目落戶山東,部署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國際一流的海洋智能超算與大數據中心,打破了國外發達國家對海洋大數據的技術壟斷。啟動建設「海洋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協同創新」「冷凍電鏡生物影像平臺」等10個重大科研平臺,集合全國7個單位24艘科考船及564臺套船載設備,建成深遠海科考共享平臺,國內首個以海洋為特色的冷凍電鏡中心啟動試運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東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引來一群「金鳳凰」。近年來,山東省先後新增涉海領域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7家,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9家,為集聚海洋人才提供了平臺支撐。實施完成「海洋強省」領域國家級、省級高級研修項目22項,培訓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幹專業技術人才1440名,培訓專業技術人才6.3萬人次。中船重工725 所海洋新材料研究院、中船重工702 所青島深海裝備試驗基地、天津大學海洋工程研究院、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科技園等科研機構落戶我省。實施了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外專雙百計劃」等重大引才引智工程,面向全球開展了海洋高層次人才引進活動,搭建了高水平有特色國際交流合作平臺。青島市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
結出了一批「新果實」。實施了一批重大科研項目,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山東省聯合基金,支持面向海洋領域的基礎研究,吸引省內外涉海機構參與科研活動。2019年「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獲立項10項,約佔全國全部立項項目的42%。主導及參與完成37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項,佔全國54%,託起了我國海洋科技的「半壁江山」,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團隊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孵化了一批「新種子」。加快成果轉移轉化,推進青島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建設,依託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黃海研究所、中科院聲學所等高校院所,在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農業、海洋信息等領域建設了8個分中心。打造了全國首家省級海洋產權交易機構—煙臺海洋產權交易中心。依託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啟動建設「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創新創業共同體,進一步暢通「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價值鏈。主辦中國科學院—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籤署21項合作協議,達成26項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