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是教資考試中重要的考察部分,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你都記熟了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教育心理學名詞解釋匯總,快來查缺補漏,看看你都記住了沒!
1. 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在教育過程中,研究者通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個體某種心理活動的表現或行為變化,從而收集相關的研究資料的方法。
3. 產品分析法
產品分析法又稱活動產品分析或作品分析法,是指通過分析學生的活動產品,以了解學生的能力、傾向、技能、熟練程度、情感狀態和知識範圍。
4. 主動性研究
主動性研究是指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並對自身的心理活動做出控制。
5. 測驗法
測驗法是指用一套預先經過標準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
6. 心理發展
心理發展就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7. 圖式
圖式是指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
8. 認知方式
認知方式,也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
9. 學習準備
學習準備,又可稱為學習的「準備狀態」或學習的「準備性」,指的是學習者在從事新的學習時,其身心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合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10. 客體永久性
客體永久性是指知道某人或某物雖然現在看不見但仍然是存在的。
11.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2. 發現學習
發現學習是指給學生提供有關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發現知識、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學方法。
13. 先行組織者
先行組織者是先於某個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引導性學習材料。
14. 強化
強化是採用適當的強化物而使有機體反應頻率、強度和速度增加的過程。
15. 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指運用符號或概念與環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學習。
16. 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是指一種反映事物之間穩定聯繫或關係的內部認識系統,或者說,是某一學習者的觀念的全部內容與組織。
17. 懲罰
懲罰是指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應的過程。
18. 自我提高內驅力
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個體因自己的勝任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
19.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影響學習效果。
(1)動機的最佳水平隨著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行為效果(工作效率)隨著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2)一般來講,最佳水平為中等強度的動機。
(3)動機水平與行為效果呈倒U型曲線。
20. 模像直觀
模像直觀指觀察與教材相關的模型與圖像(如圖片、圖表、幻燈片、電影、錄像、電視等),形成感知表象。
21. 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指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
22. 學習遷移
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23. 正遷移
正遷移也叫「助長性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4. 負遷移
負遷移也叫「抑制性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阻礙作用。
25. 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又叫運動技能、動作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26. 創造性
一般把創造性看成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稱為創造力。
27. 態度
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28. 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認識的指導下,通過對感性知識經驗進行自覺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徵與聯繫的過程。
29.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使行為朝向一定學習目標的一種心理傾向或內部動力。
30. 原型啟發
原型啟發是指從其他事物上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31. 並列結合學習
並列結合學習又稱組合學習,是在新命題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命題既非下位關係又非上位關係,而是一種並列的關係時產生的。
32. 習得性無力感
習得性無力感簡稱無力感,指由於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力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
33. 組織策略
組織策略是指將經過精加工提煉出來的知識點加以構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識結構的信息加工策略。
34. 變式
變式是指變換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屬性,使本質屬性保持不變而非本質屬性或有或無,以便突出本質屬性。
35. 元認知策略
學習的元認知策略是指個體為實現最佳的認知效果而對自己的認知活動所進行的調節和控制。
36. 群體
群體是指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聯合體(人群)。
37. 非正式群體
在同伴交往過程中,一些學生自由結合、自發形成的小群體,稱為非正式群體。
38. 常模參照評價
常模參照評價以學生團體測驗的平均成績即常模為參照點,比較分析某一學生的學業成績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
39. 掌握學習
掌握學習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來的一種適應學習者個別差異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將學習內容分成小的單元,學生每次學習一個小的單元並參加單元考試,直到學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過考試,才能進入下一個單元的學習。
40. 課堂管理
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有效利用時間、創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設性的學習環境以及減少問題行為,而採取的組織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處理課堂行為等一系列活動與措施。
41. 從眾
從眾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的社會現象。
42. 個別化教學
個別化教學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
43. 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指教師採取的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切活動計劃,包括教學事項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境的設置以及師生相互作用設計等。
44. 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指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45. 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上佔優勢地位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狀態。
46. 教學歸因
教學歸因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原因的解釋和推測,這種解釋和推測所獲得的觀念必然會影響其自身的教學行為。
47. 教學效能感
教學效能感一般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行為和學習結果的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
48. 教師威信
教師威信是指由教師的資歷、聲望、才能和品德等因素決定的,教師個人或群體在學生或社會中的影響力。
49. 羅森塔爾效應
教師期望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傳送給學生,會使學生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
50.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是指為了從問題的初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而採取一系列具有目標指向性的認知操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