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每位樂手自己所屬的監聽喇叭裡,其本身的樂器及聲音都優先調整,再配發相關的樂器聲音,這讓個人本身的耳朵對不同的表演場地裡,能滿足聲音的平衡感,而表達音樂感情,但是在系統建立過程與調整過程,為什麼聲音會不好聽?
我們一步步的拆開來說明,一支麥克風收取聲音然後送到面前監聽喇叭,這樣在 " 物理 " 及 "生理 " 過程上就有幾個動作過程,
4 Stage Wedgs
2 Stage Wedgs
1.聲能 ( 舞臺上發音的單位,如人聲或是樂器設備 )。
2.動能 ( 收取這聲音的麥克風,其振膜的作功,音圈與磁鐵的變化產生小訊號電壓 )。
3.電能 ( 小訊號電壓經由前級放大器 Mic - Pre amp.或是Mixer Console然後送到功率放大器
將訊號放大數十倍以上,然後接喇叭 )。
4.動能 ( 喇叭內的音圈與磁鐵受到大的電壓變化,產生動能推動其紙盆 )。
5.聲能 ( 紙盆產生聲音,供人的耳朵聆聽,達到放大的功能 )。
光幾個過程就已經有所謂的傳送失真了,而所有的轉換帶寬需求,皆希望能滿足在 20HZ ~ 20KHZ的響應範圍。這是因為以人耳差不多能聽到的聲音範圍就這麼多而已,關於傳送轉換上的失真,並不是不可聽,藉由混音機器上的均衡器,( 比較簡便的表達就是把聲音分成高、中、低三部份 ),來修正接近我們所能滿足的聲音。
然而當聲音調整過後就會有效率問題,意思就是原有100 % 大的聲音從喇叭放送出來,經過修正後可能剩下 70 % ~ 80 % 的效率,這樣還不算麥克風除了收取你本身的聲音之外,也收到其他舞臺上別的發音體,例如鼓的直接音,bass amp、gt amp舞臺板上,屋頂反射音等,這樣子的聲音不是原本想要的過程,所以我們稱為串音噪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