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報導
編輯:衛民
【新智元導讀】近日,地平線徵程2 車載AI晶片迎來了一個新的裡程碑——出貨量突破10萬大關。五年的時間,地平線也已經成長為行業的獨角獸。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在接受新智元採訪時表示:汽車行業將迎來一場「智能革命」,地平線已經成為產業鏈的「最大公約數」。
「我覺得5年來,我們完全沒有改變初心——做機器人時代的「智能大腦」,現在我們在做的事,也是5年前要做的事。」
在接受新智元的採訪時,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博士這樣說到。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 餘凱
2015年,餘凱從工作了3年的百度離開,創辦地平線,開始了車載 AI 晶片研發的新徵程。
2020年,是地平線創立的第5年。5年,也是一款晶片從設計到量產裝車,通常需要花費的最少時間。
五年的時間裡,地平線苦練內功,突破了很多行業甚至世界第一:全球第一個 AI 晶片創業公司,2017 年推出中國第一款邊緣 AI 晶片,中國第一款車規級 AI 晶片徵程 2。
今天,在車載 AI 晶片這個賽道上,地平線已經成為全球僅有的三家實現了規模化量產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中國公司。
作為一個技術出身的CEO,餘凱更看重實實在在的東西,
「數錢是沒有意思的,做偉大的產品,不斷瘋狂去創造價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餘凱說。
餘凱和新智元CEO楊靜合影
從0到10萬,找到使命,堅持走正確的路
五年前,地平線作為全球第一家 AI 晶片創業企業,從 0 開始。
五年間,餘凱帶領地平線不斷修煉內功,打磨產品,致力於國產車載 AI 晶片的研發。
五年後,地平線厚積薄發,車規級AI晶片徵程 2 出貨量在近日突破 10 萬。
從0到10萬,這不僅是地平線的一個裡程碑,也是行業的一個裡程碑。餘凱認為,自己和地平線走了一條正確的路。
餘凱和員工慶祝車規晶片出貨量突破10萬片
「還是要做正確的事情,不要去做隨大流的事情。」餘凱說,「要做正確的事,就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什麼熱幹什麼,隨波逐流。」
在餘凱看來,選擇了一條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就應該堅定的走下去。前幾年安防熱大家都搞安防,現在晶片熱大家都搞晶片,這樣是不行的。
在2015年創業之初,餘凱和團隊就認為,到2030年最大的計算平臺會是面向機器人的計算平臺,機器人裡第一個大規模落地的應用一定是智能汽車。
他們還判斷,智能汽車的計算一定是邊緣計算,而不是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在智能駕駛落地,需要從軟體到硬體,需要解決晶片問題,而不能僅僅做算法。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地平線才在最初的質疑聲和後來的困難中一路前行,並最終開花結果。
餘凱提到,當年回國後組建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的時候,去找之前國內研究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同行,一打聽大都去了銀行、國企之類的地方,轉行去了有錢的地方。
「堅持去追尋自己的使命是很難的。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使命呢?我認為是我遇見了它,它也正好撞見了我。」
低調研發,無懼失敗,創業者從不言苦
從選擇做車載AI晶片開始,餘凱就帶領地平線走上了一條最難走的路。
車載 AI 計算晶片是智能汽車的數字發動機,技術挑戰極高,它的研發被公認為是攀登人工智慧行業的技術巔峰。
所以在地平線之前,即便有做AI或者晶片的企業,也很少有人選擇去做車載AI晶片。
餘凱認為,從 spirit來講,地平線應該是中國所有科技企業裡面和馬斯克的想法最相近的。
「車企去造晶片,所有車廠從來沒想過這個事,馬斯克不僅想了,還做成了。」餘凱說,「地平線也有這種敢為人先,敢做行業先的精神。」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打磨,餘凱帶領地平線的研發團隊成功自主研發設計出了性能優越的「徵程」系列車載AI晶片。
而在11月剛剛獲得「2020鈴軒獎-量產類金獎」和「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獎」,並且突破10萬片出貨大關的徵程2,正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地平線徵程 2 滿足 AEC-Q100 標準,可提供超過 4TOPS(1TOPS=1 萬億次計算每秒)的等效算力,典型功耗僅 2 瓦,配合高效的算法,每 TOPS 的算力可以處理的幀數可達同等算力 GPU 的 10 倍以上。
另外,徵程 2 能全面滿足輔助駕駛、自動駕駛視覺感知、視覺建圖定位等智能駕駛環境感知需求,實現語音、視線、手勢識別的多模態人機互動功能,全方位賦能汽車智能化。
徵程2 晶片的成功,或許和餘凱及地平線團隊不浮躁,腳踏實地搞研究的精神有關。
「我們踏實搞研究,不是很願意經常出現在公共場合,也從來不去趕時髦的熱潮。」餘凱說。
選擇走最難的道路,會不會擔心最後失敗?
餘凱認為,「這是假設性的問題,創業,就不能怕失敗」。
也有人曾問餘凱,作為創業企業CEO,你不僅要管理企業,還要和研發團隊一起進行研發工作,會不會覺得很辛苦?
在餘凱看來,真正創業的人其實很少用堅持、辛苦這樣的字眼,他會覺得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只是旁人覺得你很辛苦,你在堅持。
智能汽車「革命」將至,地平線成為行業「最大公約數」
今年2月,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隨著5G網絡的普及和車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汽車無疑將迎來無比廣闊的藍海市場。
餘凱判斷,新能源車近年來的大發展只是前奏,汽車市場將迎來一場「智能革命」。
一些數據也驗證了餘凱的判斷。車網中國和國盛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汽車市場的自動駕駛滲透率將接近80%,沒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大部分將會被淘汰。
在這場全行業的「革命」前,地平線給自己的定位是:智能汽車時代的底層賦能者。
地平線通過提供高算力、高效能的車載 AI 晶片,以開放的商業模式,去賦能產業鏈的廣大合作夥伴做智能化創新,培養軟體定義汽車的產業生態。
地平線市場拓展與戰略規劃副總裁李星宇曾表示:
「地平線在汽車供應鏈上的定位,不是一個跟客戶的簡單買賣關係,而是協同關係,我們已經和長安、一汽、上汽成立了聯合實驗室,一起去做創新。軟體定義汽車的創新無法割裂地進行,我們需要跟客戶一起,去定義和打磨整個車載軟硬體。」
餘凱在採訪中也提到:「大家漸漸發現,和地平線合作的車企越來越多,地平線在整個產業鏈上,成為大家的一個最大公約數。」
地平線目前已同長安、上汽、廣汽、一汽、理想汽車、奇瑞汽車、長城汽車等國內主機廠以及奧迪、大陸集團,佛吉亞等國際知名主機廠及 Tier1 深度合作,正快速搭建智能汽車芯生態。
另外,今年會有 6 款搭載地平線晶片的新車型上市或者發布。地平線車規級AI晶片今年出貨已突破10萬片,正在衝刺20萬片目標,明年將挑戰100萬片出貨量。
「我覺得開放很重要的,我們是做最底層的算力,其實大家都不把我們當敵人,而是把我們當成朋友。」
餘凱透露,地平線會全力支持客戶、合作夥伴在軟硬體上的需求,同時許多客戶和夥伴也願意和地平線分享他們的一些數據,大家一起來把這個事做得更好。
初「芯」不改,邁向新「徵程」
今年,地平線剛剛搬進了位於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的新辦公大樓。
大樓的頂層,有一間「作戰指揮室」,這是餘凱和公司高層「運籌帷幄,排兵布陣」之地。
創業5年,餘凱也從一名人工智慧領域「學者」「專家」,轉變為一家AI獨角獸公司的CEO。
但在骨子裡,餘凱還是保留了一些科研人員的「本性」。相較於公司的營收、估值等外在的東西,餘凱更關注科技企業的「內核」——能不能真正的用技術創造價值,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在未來幾年的話,盈利不是我們的核心關注點。你現在如果去追求盈利,意味著你把更多的錢放在銀行,結果反而就保守了。其實更多的錢可以瘋狂地投入到下一代的產品研發上。」
「我現在為什麼要追求盈利?你看京東、亞馬遜等企業都是很久才開始盈利。數錢沒有意思的,做偉大的產品,不斷瘋狂地去創造價值才是有意義的。」餘凱表示。
地平線和餘凱本人曾多次獲得新智元頒發的AI行業大獎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餘凱一直在做人工智慧相關的工作,直到今天,他也還在堅持學習最新的知識。
「這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跟生命本來就結合在一起,所以談不上堅持。 」餘凱說。
今天的地平線已經成長為「獨角獸」,但餘凱認為自己和地平線的初心始終未變。
「現在我們在做的事,也是5年前要做的事——做機器人時代的智能大腦。」
3年前地平線在海龍大廈辦公時餘凱在消防栓旁的工位
地平線的野心,是成為機器人時代的Wintel(Windows-Intel)。餘凱希望地平線未來可以成為像英特爾、微軟這樣的企業,用技術推動全人類的進步。
目前,在徵程2規模化量產之際,地平線又推出了新一代高效能車載 AI 晶片徵程 3,明年將發布更強算力、面向高等級自動駕駛的徵程 5,打造車載中央計算平臺,加速助力產業智變。
餘凱表示,2020年到2025年的目標是做中國市場車載AI晶片領域的第一名,到2030年拿到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