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電器是一種電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統(又稱輸入迴路)和被控制系統(又稱輸出迴路),通常應用於自動控制電路中,它實際上是用較小的電流去控制較大電流的一種「自動開關」。故在電路中起著自動調節、安全保護、轉換電路等作用。
繼電器的繼電特性繼電器的輸入信號 x 從零連續增加達到銜鐵開始吸合時的動作值 xx,繼電器的輸出信號立刻從 y=0 跳躍y=ym,即常開觸點從斷到通。一旦觸點閉合,輸入量 x 繼續增大,輸出信號 y 將不再起變化。當輸入量 x 從某一大於 xx 值下降到xf,繼電器開始釋放,常開觸點斷開。我們把繼電器的這種特性叫做繼電特性,也叫繼電器的輸入-輸出特性。
繼電器(relay)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
電磁式繼電器一般由鐵芯、線圈、銜鐵、觸點簧片等組成的。只要在線圈兩端加上一定的電壓,線圈中就會流過一定的電流,從而產生電磁效應,銜鐵就會在電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彈簧的拉力吸向鐵芯,從而帶動銜鐵的動觸點與靜觸點(常開觸點)吸合。當線圈斷電後,電磁的吸力也隨之消失,銜鐵就會在彈簧的反作用力返
回原來的位置,使動觸點與原來的靜觸點(常閉觸點)釋放。這樣吸合、釋放,從而達到了在電路中的導通、切斷的目的。對於繼電器的「常開、常閉」觸點,可以這樣來區分:繼電器線圈未通電時處於斷開狀態的靜觸點,稱為「常開觸點」;處於接通狀態的靜觸點稱為「常閉觸點」。
繼電器是一種當輸入量變化到某一定值時,其觸頭(或電路)即接通 或分斷交直流小容量控制迴路
由永久磁鐵保持釋放狀態,加上工作電壓後,電磁感應使銜鐵與永久磁鐵產生吸引和排斥力矩,產生向下的運動,最後達到吸合狀態。
電晶體驅動驅動電路
電路原理圖
當電晶體用來驅動繼電器時,推薦用NPN三極體。具體電路如下:
當輸入高電平時,電晶體T1飽和導通,繼電器線圈通電,觸點吸合。
當輸入低電平時,電晶體T1截止,繼電器線圈斷電,觸點斷開。
電路中各元器件的作用
電晶體T1為控制開關。
電阻R1主要起限流作用,降低電晶體T1功耗。
電阻R2使電晶體T1可靠截止。
二極體D1反向續流,為三極體由導通轉向關斷時為繼電器線圈中的提供洩放通路,並將其電壓箝位在+12V上。
集成電路驅動電路
目前已使用多個驅動電晶體集成的集成電路,使用這種集成電路能簡化驅動多個繼電器的印製板的設計過程。現在我司所用驅動繼電器的集成電路主要有TD62003AP。
當2003輸入端為高電平時,對應的輸出口輸出低電平,繼電器線圈兩端通電,繼電器觸點吸合;
當2003輸入端為低電平時,對應的輸出口呈高阻態,繼電器線圈兩端斷電,繼電器觸點斷開。
24V 繼電器的驅動電路
繼電器串聯 RC 電路:這種形式主要應用於繼電器的額定工作電壓低於電源電壓的電路中。當電路閉合時,繼電器線圈由於自感現象會產生電動勢阻礙線圈中電流的增大,從而延長了吸合時間,串聯上 RC 電路後則可以縮短吸合時間。原理是電路閉合的瞬間,電容 C 兩端電壓不能突變可視為短路,這樣就將比繼電器線圈額定工作電壓高的電源電壓加到線圈上, 從而加快了線圈中電流增大的速度,使繼電器迅速吸合。電源穩定之後電容 C 不起作用,電阻 R 起限流作用。
繼電器額定工作電壓的選擇
繼電器額定工作電壓是繼電器最主要的一項技術參數。在使用繼電器時,應該首先考慮所在電路(即繼電器線圈所在的電路)的工作電壓,繼電器的額定工作電壓應等於所在電路的工作電壓。一般所在電路的工作電壓是繼電器額定工作電壓的0.86。注意所在電路的工件電壓千萬不能超過繼電器額定工作電壓,否則繼電器線圈容易燒毀。另外,有些集成電路,例如NE555電路是可以直接驅動繼電器工作的,而有些集成電路,例如 COMS 電路輸出電流小,需要加一級電晶體放大電路方可驅動繼電器,這就應考慮電晶體輸出電流應大於繼電器的額定工作電流。
電晶體驅動電路
當電晶體用來驅動繼電器時,必須將電晶體的發射極接地。具體電路如下:
電磁繼電器的結構
繼電器一般由 3 個基本部分組成:檢測機構、中間機構和執行機構。
低壓控制系統中的控制繼電器大部分為電磁式結構。下 圖為電磁式繼電器的典型結構示意圖。 電磁式繼電器由電磁機構和觸頭系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電磁機構由線圈 1 、鐵心 2 、銜鐵 7 組成。觸頭系統由於其觸點都接在控制電路中,且電流小,故不裝設滅弧裝置。它的觸點一般為橋式觸點,有動合和動斷兩種形式。另外,為了實現繼電器動作參數的改變,繼電器一般還具有改變彈簧鬆緊和改變銜鐵打開後氣隙大小的裝置,即反作用調節螺釘 6 。
當通過電流線圈 1 的電流超過某一定值,電磁吸力大於反作用彈簧力,銜鐵 7 吸合併帶動絕緣支架動作,使動斷觸點 9 斷開,動合觸點 10 閉合。通過調節螺釘 6 來調節反作用力的大小,即調節繼電器的動作參數值。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