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初,Facebook創始人兼CEO扎克伯格曾發布長文表示,Facebook將從開放性的廣場社交轉向客廳式的私密社交。隨後在9月份就有海外媒體報導稱,為了減輕用戶的社交壓力,Facebook正在進行一項測試,以停止顯示用戶帖子中獲得的點讚(Like)數量。
而首先被拿來試點,則還有Facebook旗下的熱門圖片分享應用Instagram。在包括加拿大與巴西在內的7個國家進行測試之後,Instagram方面日前正式宣布,隱藏帖子中點讚數量的測試將開始向全球推廣。因此這就意味著用戶在點讚處只會看到對同一個帖子點讚的共同好友,並且用戶自己也無法在主頁之外的信息流中,看到發布或分享的帖子的點讚數量。
為何Facebook要引導這樣一場隱藏點讚數量的變革,據悉很大程度上源自於點讚量給普通用戶所帶來的社交壓力。此前我們三易生活就曾在相關文章中提及,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以及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在題為《Facebook引發嫉妒心理:用戶生活滿意度的潛在威脅》的報告中曾指出,Facebook用戶會比較自己與好友收到生日祝福的數量,以及發布或轉載的內容究竟獲得多少個贊,而點讚也成為了引發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在實際網絡社交生涯中,大多數人或多或少也面臨過由點讚數量帶來的壓力。當一幅精心繪製的圖畫,不如草草手繪的內容獲得的點讚數高,精挑細選了許久的自拍數個小時無人點讚……當用戶與好友甚至陌生人比拼點讚量時,無形中給用戶施加了社交方面的壓力,久而久之,這種壓力無疑則會逐漸影響用戶弱化對平臺的黏性。這部分的影響對於前幾年還處於高歌猛進上升期的Facebook來說或許不夠明顯,但隨著其用戶數量逐漸逼近天花板,緊急程度自然也就被拉到了前排。
於是乎,Instagram方面在今年7月17日曾表示,希望成為一個「競爭更少、壓力更小、更加私人化」的平臺,「我們想讓你的朋友們更關注你分享的照片和視頻內容,而不是它們獲得了多少贊」。其負責人Adam Mosseri更是直言,不想讓Instagram成為一種社交比賽,比起在意自己自己獲得多少贊,用戶應該花更多時間與自己關心的人多交流。 雖然站在普通用戶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變化,但是也有不少反對者激烈反對Instagram的「隱贊之舉」。而這些提出反對意見的用戶,大多是能在平臺上輕鬆獲得較大點讚數量的網紅或KOL群體,而他們反對的理由也非常直接,點讚數的隱藏對於其商業化將造成相當不利的影響。
事實上,與網紅或KOL進行合作時,包括轉發、評論、點讚、閱讀等緯度相關的數據,都是價格的衡量標準。而越是能在短時間內收穫高贊的網紅或KOL,其合作價格自然也就越高,可一旦點讚數據不可見,對於他們商業化來說自然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並且對此有這類用戶聲稱,隱藏點讚數最後所帶來的影響,是廣告主紛紛坐回與Instagram方面的談判桌前,以尋求官方的廣告投放。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借隱藏點讚量對網紅KOL的「生意」進行重新洗牌,似乎也是個絕佳的契機。 在上個月,微博平臺中曾爆發一起「350萬流量轉化為0」的事件。彼時事件中自稱來自深圳的創業團隊,就是根據微博點讚、評論、轉發等數據,找上蜂群傳媒旗下的網紅「張雨晗yuhan」進行合作,卻疑似遇上了網紅「刷評論」、「買水軍」營造的虛假人氣,最終使得350萬閱讀量轉化等於0的極端案例。
其實這一問題同樣也是其他廣告主所困擾的,尤其是當買贊買轉發已經成為一種心知肚明的「行業慣例」之後,點讚數量是否真的具有相應的價值,也成為了一個難以明確的問題。社交媒體策略師Mel Brittner認為,廣告主需要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樣的內容對業務的推動和發展更有效果。 而至於Instagram這次隱藏點讚後給網紅及KOL帶來的陣痛,又究竟會促使行業發生什麼樣的轉變,無疑也就格外值得我們的關注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