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DD機械硬碟時代,給硬碟分區可以說是一項必備的技能,很多人都會仔細計算每一個盤的容量,甚至會儘可能湊一個整數。如今,大家基本都不太在乎硬碟分區了,尤其是到了SSD固態硬碟時代,Windows系統推出的「邏輯分區」功能可以方便的讓大家在安裝完系統後進行分區。此外,網上還出現了一些爭議觀點,比如說SSD不能分區,否則會損壞壽命等等。那麼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
SSD固態硬碟的核心部件是快閃記憶體顆粒,SSD壽命主要取決於快閃記憶體顆粒的擦寫次數,或者說總寫入量。因此有人認為,SSD分區之後就相當於把一塊大容量硬碟變成了幾塊小容量硬碟,壽命更短。也就是說,以一塊容量為500GB SSD,如果分成200GB C盤和300GB(實際容量會小於300GB) D盤兩個區,如果C盤安裝系統並頻繁使用,壽命就會更短,最終導致整塊硬碟在D盤大部分容量不怎麼使用的情況下損壞了,因此即便分區也要把常用分區的容量儘可能設置得更大。這麼看起來「分區傷SSD」的觀點似乎正確,因此在如今SSD售價普遍相對較高的情況下,很少人會分區。尤其是對於威騰電子WD_BLACK SN750 NVMe SSD這樣的高性能產品,大家就更不敢輕易分區了,因為其售價並不便宜。
但事實並非如此。對於機械硬碟來說,如果只向C盤寫入數據,D盤就是完全空閒的。而SSD和HDD完全不同,前者主控和固件算法會動態地將C盤容量映射到全盤容量的物理空間上,表面看起來只寫入C盤,其實全盤都在寫入,不存在只使用部分快閃記憶體而加速整體損壞的問題。
那麼,SSD是否有必要分區呢?
這個就看每個人自己的實際需求了,沒有標準答案。但一般來說建議至少分兩個區:其中一個用於安裝系統和常用軟體,另一個存放文件和資料,如果遇到系統崩潰等問題需要重裝,不會導致個人數據丟失。但重要文件需要隨時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