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中文
我出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候吃飯都很困難,家中時常出現斷糧現象。但慶幸的是,從我記事起,我家就有一部海鷗牌「戲匣子」,這在當時的農村是很少見的,誰見了誰稀罕。記得當時對他很感興趣,經常打開後蓋,把電池取下,然後又裝上,裝上後有時沒有聲音,再裝,根本不知道哪是正極,哪是負極,只知道發出聲音才算正確。還經常尋根問底,問父親收音機是從哪兒弄得。那個年代,包括我家在內的大多數家庭是買不起一臺收音機的,家中唯一的電器就是手電筒了。這臺收音機是我石家莊的一個親戚送給的。就是這臺收音機伴隨著我的童年,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這姑且算是我們家的第一代收音機吧。
1981年,我讀初中了。那時候,收音機裡正播放劉蘭芳演播的評書《楊家將》,真是風靡一時。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已經基本實現了溫飽,手頭也有了少許零用錢。似乎在一夜間,農民的文化需求也提高了。正是這時,農村的收音機開始大幅度地增加。你看吧,中午一時,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都圍在收音機旁,仔細聆聽評書節目。更有甚者,上廁所也要帶上。正是這個時候,我家添置了第二臺收音機。與第一臺相比,聲音特別大,收臺也多。之所以買第二臺收音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與哥哥常為聽收音機打架,當然每次都是我以勝利告終。父親不得不花20元錢買下那臺前進牌,算是我家第二代收音機了。
1981年後的近十年間,父母靠勤勞的雙手,使家中的日子一天天富裕了,把我們兄妹四人相繼拉扯成人。我家第三代收音機,一臺燕舞牌收錄機1989年誕生。那年我家蓋上四間新房,屋內除添了幾件像樣的家具和一臺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外,便是這臺收錄機了。當時,收錄機是代表著先進潮流的,也很流行,幾乎走進了千家萬戶,主要是它的功能多,能滿足大家的不同需求。父母喜歡聽戲,妹妹要學外語,又是雙喇叭立體聲,效果自然很好,同時還可以唱卡拉ok。儘管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能收能錄,但收音功能在我們家還是比較高的:早晨的河北新聞、天氣預報,這是全家都關心的;中午中央臺的午間半小時節目;晚上的今晚八點半節目以及戲曲節目等等,在我們家每天必聽。
就在1996年,一臺熊貓彩電和一套收錄組合音響安居我家。當我問父親有了彩電為何還購音響時,他高興地說:「這個波段多、音質好、功能齊全;二者各有所長,誰都不能代替誰。」的確,渾厚逼真的聲音是前三代收音機無法比擬的。我想,這些年,農民生活富裕了,生活並未只停留在吃穿方面,精神生活也在不斷追求,生存狀況大大改觀,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
2006年,我為父親買了一臺得生牌九波段高保真微型收音機,父親拿到後顯得非常高興,嘴裡不停地感嘆道:「科學真是發達,真不愧是名副其實的隨身聽,它薄、小、輕,可效果卻那麼好。」
參加工作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我也更換了三臺收音機,直到現在,聽收音機的習慣仍然沒有變。我家幾代收音機的變遷,從功能單一到功能齊全,從單一波段到多個波段,從音質粗糙導音質清晰,不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黨的富民政策深入民心、體現了我們老百姓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在提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