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搶牛大戰愈演愈烈:奶源爭奪尾聲下的抄底?

2020-12-27 騰訊網

作者:時代財經 王言

乳業巨頭們對奶源的爭奪正愈演愈烈。

繼蒙牛(02319.HK)以3.9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56億元)認購中國聖牧(1432.HK)約11.97億股的股權,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後,8月2日,伊利(600887.SH)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將2.0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83億元)認購中地乳業(01492.HK)定量增發股票。

圖片來源:銳景創意

上述兩家企業均為上遊原奶供應商。中國聖牧被稱為「中國最大的有機奶乳品公司」,截至2019年底,共有22座牧場,奶牛存欄10.6萬頭,日產有機奶731噸;中地乳業則是總部設在北京的一家奶牛養殖企業,截至2019年年底,中地乳業奶牛存欄共計6.54萬頭,年原奶銷量37.37萬噸。

隨著國內乳業市場集中度提升,伊利、蒙牛兩大巨頭已經瓜分掉8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為何還要投資和併購原奶上遊企業?

8月3日,圍繞著此次併購事宜以及未來規劃等問題,時代財經分別了聯繫伊利和蒙牛相關人員,伊利方面告訴時代財經一切消息以公司公告為準,蒙牛則表示目前並無相關信息對外披露。

兩大巨頭都盯上中國聖牧

事實上,關於中國聖牧的控股權,蒙牛與伊利兩大巨頭曾有不少交集。

早在2016年10月,伊利就曾宣布斥資46億元(人民幣,下同)收購中國聖牧37%的股權。如果交易完成,伊利股份將成為中國聖牧的最大股東。

彼時,伊利聲稱,收購中國聖牧後,有機奶、中高端酸奶、奶粉、液態奶等產品將得到全面加強,有助於擴大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伊利強化上遊奶源供應。此外,通過控股中國聖牧,伊利將獲得香港上市平臺。

但時間來到2017年4月,伊利再發公告稱,由於股份買賣協議中的先決條件未能全部達成,停止了對中國聖牧收購。

此後,蒙牛盯上了中國聖牧這塊「肥肉」。2018年12月,蒙牛以3.03億元收購了中國聖牧旗下的內蒙古聖牧高科奶業有限公司的51%股權,獲得了中國聖牧下遊乳品業務及資產。今年初,蒙牛再次收購了聖牧高科剩餘49%股權。

與中國聖牧失之交臂後,伊利並沒有灰心喪氣。2019年7月,伊利旗下優然牧業以22.78億元現金購買新三板乳企賽科星58.36%的股權,成為後者第一大股東。同年,伊利又收購紐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威士蘭,每年可獲得其4%的原奶供應量。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和伊利併購標的近年來業績並不理想。

中國聖牧於2014年在香港上市,2017年業績首次出現負增長,當年淨虧損近10億元,2018年淨虧損翻番,超過22億元。2019年,中國聖牧勉強扭虧為盈,錄得淨利潤2774萬元。

中地乳業雖然在2018年和2019年業績保持增長,但淨利潤偏低,分別為0.63億元和1.02億元。

得奶源者得天下?

事實上,2014年以來,國內奶牛養殖業經歷下行。據中國奶業協會統計,2014年至2019年,國內原奶價格持續多次反彈後觸底,這讓國內超過50%牧場陷入虧損,不少奶牛存欄量低的中小牧場退出市場,上遊供給減少。但隨著消費需求增加,2019年市場一直處於缺奶狀態。

根據國家奶牛技術產業體系數據,我國主力奶牛品種荷斯坦奶牛存欄量由2014年的857萬頭下降到2019年470萬頭。目前國內三家最大的奶源廠商,現代牧業、輝山乳業和聖牧高科,單日原奶總產量不足10000噸,而僅蒙牛一家,每天就需24000噸原奶。

8月3日,乳業分析師宋亮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企業加大對上遊產業鏈掌控,有利於穩固奶源供應。同時,各大乳企相繼加大低溫奶市場布局,也對奶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日,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時代財經,考慮低溫巴氏奶、低溫酸奶等對運輸半徑有極高要求,企業也有意在靠近銷售市場的區域布局奶源。

另一方面,企業多番加碼上遊奶源,也離不開政策支持。2018年12月,農業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優質飼草業,提高奶牛生產效率,加強奶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要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同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奶業振興的實施意見》,表示力爭到2025年,內蒙古奶畜存欄達到350萬頭,奶類產量達到1000萬噸。

王丁棉則指出,大企業業績持續向好,現金流充足,也有併購投資的需求,但由於近來國際政治、貿易摩擦等因素,企業更傾向於在國內市場布局,奶源爭奪才也越來越激烈。

除了直接爭奪奶源外,大企業進行併購往往也有著擴大自身體量的考慮。

以蒙牛為例,其在2017年提出到2020年營收和市值雙雙達到千億元的目標。截至目前,蒙牛市值已突破千億,但2019年蒙牛全年營收約為790億元,距離千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而在去年,蒙牛旗下君樂寶的「單飛」又加大了難度。如果蒙牛能將聖牧並表,也能進一步增厚業績。

內外因素推動下,轟轟烈烈的「搶牛」大戰由蒙牛和伊利拉開大幕。

2016年,蒙牛大股東中糧認為前者自有奶源比例太低,要達到30%以上。蒙牛由此開始了新一輪牧場併購,相繼將現代牧業、中國聖牧等上遊企業收入麾下;伊利也先後完成了對賽科星和威士蘭的控股。

除蒙牛和伊利外,多家企業在奶源爭奪上動作頻頻。

2019年,新乳業入股現代牧業,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不僅拿到9.28%的股份,也獲得接近持股比例的供奶量;今年5月,新乳業又以17.1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西北龍頭乳企寧夏夏進乳業;2019年12月,光明乳業參與競拍江蘇輝山乳業及江蘇輝山牧業,並以7.5億元價格中標。

眼下,隨著奶源爭奪持續推進,大型上市原奶企業大多已「名花有主」,只剩下西部牧業還在獨立運營。

「目前地方乳企奶源大多來自自有牧場和周邊小型牧場,市場上存欄量三千左右的小牧場非常多,大企業收購和投資標的還未觸及,地方乳企奶源供應暫時不會受到影響。」王丁棉表示。

抄底好時機?

多年來中國原奶行情低迷,上遊企業股價和市值處在低谷,也讓蒙牛和伊利們趕上了「抄底價」。

業績連年不佳讓中國聖牧淪為仙股。自2016年底股價達到高點之後,中國聖牧一路下滑,此次收購前已跌至不足0.3港元/股,蒙牛也得以拿到比較划算的價格——3.9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56億元)取得中國聖牧14.53%的股權,要知道2016年,伊利曾計劃用46億元收購中國聖牧37%的股份。三年時間,中國聖牧股價縮水近8成。

中地乳業上市以來股價也一直表現不佳,常年在1港元左右徘徊。

大企業在此刻向上遊原奶企業拋出橄欖枝,除了價格實惠,或與國內奶價回升,原奶銷售市場好轉有關。

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截至去年年底,上述區域生鮮乳平均價格為3.84元/公斤,同比上漲7.3%,漲幅為近5年之最。

與此同時,多家原奶上市公司業績也紛紛報喜。

中國聖牧2019年年報顯示,實現年內溢利1.36億元,上年為虧損23.11億元,成功扭虧;今年7月,現代牧業也發布盈利預告,稱上半年淨利潤不低於1.9億元,同比增長超4成,並預計下半年將保持漲勢。除此之外,中地乳業、原生態牧業等業績也都呈增長之勢。

那麼,在自身經營逐步好轉的情況下,上遊企業為何還要接受外部投資?未來與併購方的合作規劃如何?時代財經多次致電中國聖牧和中地乳業,並發去採訪函,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不過,在企業發布的公告中,中國聖牧和中地乳業均表現出「借力」意圖。

中國聖牧此前曾表示,聖牧液態奶業務併入蒙牛,藉助後者成熟的銷售渠道和專業的銷售人才,做大做強聖牧有機液態奶品牌。

中地乳業也聲稱,伊利投資可以改善公司資產負債比率及補充流動資金,降低財務風險,同時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加強與產業鏈下遊企業的協同合作。

宋亮對時代財經表示,上遊企業業績逐步向好,部分源於巨頭入股後對其業務的支持,比如中國聖牧減虧在於財務性調整,因為蒙牛一直以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從中國聖牧收購原奶。

王丁棉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上遊原奶企業業績好轉與巨頭託底有關,「大企業收購原奶的價格大多會高於市場價。與此同時,乳業上遊投入巨大,大企業的入資不僅能幫助上遊企業消化奶源,也讓它們多年來的投入解套,共同承擔風險。」

相關焦點

  • 蒙牛入主中國聖牧,「乳業雙雄」本土奶源爭奪戰近尾聲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如伊利蒙牛千億級別企業的競爭是全方位的,特別是供應鏈體系的競爭,如奶源的競爭,通過併購的方式獲得奶源,能夠進一步保證奶源的質量和數量,並有效的降低成本。目前國內的優質奶源基本被瓜分,龍頭企業的奶源爭奪已經接近尾聲,對於區域乳企可能還有零星案例。
  • 七張圖解讀上遊奶源現狀,伊利、蒙牛、飛鶴加速布局
    2020年馬上就要落下帷幕了,翻看這一年,關於奶源的爭奪硝煙四起,伊利、蒙牛、飛鶴等乳企紛紛加大了奶源的布局,或併購上遊規模奶源企業,或收購奶源,或與地方政府合作奶牛項目……今天,我們就一起從7張圖來了解一下國內奶源現狀,看看目前哪家乳企掌握了最雄厚的上遊奶源資源。
  • 伊利蒙牛接連出手!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另外據悉,蒙牛還將在巴彥淖爾市建設總投資逾1000億元的中國乳業產業園西部中心10萬頭奶源基地項目;蒙牛還在河北啟動了「河北萬噸奶源規劃」,圍繞六大生產基地,將在五年內增加奶牛存欄15萬頭,年產生鮮乳100萬噸;此外,蒙牛還將在豐潤區投資了嘉立荷萬頭牧場項目......
  • 原料奶價格上漲推升業績 蒙牛伊利開啟奶源「買買買」模式
    原標題:原料奶價格上漲推升牧業公司業績 蒙牛伊利開啟奶源「買買買」模式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許潔近一周時間,國內兩大乳業龍頭企業紛紛出手,目標直指上遊奶牛養殖企業。兩大乳企加大奶源控制7月28日,中國聖牧發布公告稱,蒙牛乳業以每股0.33港元的價格認購中國聖牧11.97億股,中國聖牧於7月28日收到認購款3.95億港元。本次增持完成後,蒙牛乳業合計持有中國聖牧14.67億股股份,佔已發行股份總數約17.8%,並將成為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為了發揮內蒙黃金奶源帶、黃金草原帶、黃金玉米帶的優勢而建設了五大奶源基地。當地政府按照奶牛用途劃分地塊,出現了有機綠色奶源基地,高產、高質量基地等。作為全國性乳企,蒙牛和伊利還通過投資、控股等形式獲得供應鏈中企業的支持。如2017年蒙牛併購現代牧業,並由此獲得現代牧業位於華北及華東等多個地區的奶源支持。
  • 「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蒙牛的如意算盤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創業前期,蒙牛近乎瘋狂地追趕伊利,終於在2010年實現反超。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 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 蒙牛的如意算盤 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 乳業:奶源爭奪戰四起 伊利蒙牛新乳業競購加速
    完成收購後,達能有望完成線下實體經銷、國內電商銷售、跨境電商等全渠道布局,有助於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提升其在行業的競爭力。4、蒙牛認購中國聖牧12億股成最大股東7月28日,中國聖牧對外宣布,同意向蒙牛全資附屬公司Start Great Holdings Limited發行認股權證,股權交割結束後,蒙牛將成為其單一大股東。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中國奶源集中在北方,而需求市場更偏向南方,因此只有常溫奶才能滿足對全國範圍的配送,這造就了今天常溫奶的天下。彼時的伊利蒙牛等乳企為了讓全國人民喝上牛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是英雄。
  • 【從300個瞬間看2020】乳業:奶源爭奪戰四起 伊利蒙牛新乳業競購加速
    【從300個瞬間看2020】乳業:奶源爭奪戰四起 伊利蒙牛新乳業競購加速 出處:北京商報
  • 伊利、蒙牛闖入羊奶賽道,誰是下一個「莫斯利安」?
    在這一良好形勢下,2015年,光明乳業便提出常溫酸奶-莫斯利安「百億單品」的目標。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光明乳業2016年、2017年財報中根本沒有莫斯利安的「隻字片語」。而光明乳業提出的常溫酸奶「百億單品」的願景,也確實實現了。確切地說,是被伊利、蒙牛取而代之。2019年伊利安慕希突破200億大關,而蒙牛純甄也有了120億的體量。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國際賽場預熱2002年,三歲的蒙牛開始接受摩根史坦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等境外機構的注資。在專業投資商的指導與幫助下,蒙牛的股權結構與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其業務發展及上市發行處於一個較高的起點。彼時,光明剛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市場上市;已經上市的伊利正拓展產品種類,準備推出巧樂滋系列冰棒。
  • 伊利、蒙牛先後收購大牧場,究竟為何?
    今年7月底,蒙牛以3.95億港元(折合人民幣3.5億元)收購中國聖牧11.97億股新股,合計持股17.8%的蒙牛成為後者單一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中國聖牧的董事長邵根夥。 一周之後,中國最大的乳製品公司伊利也宣布了新的上遊投資。伊利旗下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認購中地乳業股份。隨後在9月27日,伊利提出以16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14億元)收購中地乳業股份。
  • 「從300個瞬間看2020」乳業:奶源爭奪戰四起 伊利蒙牛新乳業競購加速
    完成收購後,達能有望完成線下實體經銷、國內電商銷售、跨境電商等全渠道布局,有助於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提升其在行業的競爭力。4、蒙牛認購中國聖牧12億股成最大股東7月28日,中國聖牧對外宣布,同意向蒙牛全資附屬公司Start Great Holdings Limited發行認股權證,股權交割結束後,蒙牛將成為其單一大股東。
  • 「乳業江湖」戰火升級:蒙牛伊利南下殺進鮮奶市場,光明衛崗接招應戰
    其代表便是「內蒙古雙雄」伊利和蒙牛。 事實上,江湖中最早的乳業龍頭是上海光明。 伊利早於1996年上市。但在2002年,光明乳業的營收高達50.2億元,液態奶和酸奶的市場佔有率更是全國第一,超過伊利的40.1億元,而蒙牛不過4.6億元。
  • 蒙牛與伊利的那些秘密
    可能你想不到,伊利比蒙牛的建設要早很多。那個時候蒙牛的老總牛根生先生還是伊利的副總裁,後來由於和當時的董事長在戰略上有分歧,產生了矛盾。於是牛根生便辭職,在1999年8月份創建了現在的蒙牛。當時的伊利是乳製品行業的老大,而蒙牛是從零開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 中國乳業未來:伊利和蒙牛的壟斷和小企業的創新
    乳業全面增長期回顧:外資入局,產品戰略選擇和食品安全在乳業的發展初期,以達能為代表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先後與廣州牛奶公司、光明乳業和蒙牛乳業(02319)合作,捕捉中國乳業發展機遇。由於全面增長期中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供給效率更高、對供應鏈和終端陳列要求更低的常溫奶發展勢頭更為迅猛,成為中國液態奶市場的主流產品,以常溫奶作為戰略產品的伊利股份增長速度明顯快於以低溫奶作為戰略產品的光明乳業。2008年中國市場爆發的乳業食品安全問題則標誌著行業的全面增長期步入尾聲,行業份額開始向抗風險能力更強、規模優勢更明顯的龍頭企業集中。
  • 悟空榜818「牛奶」排行榜,伊利排名第一,蒙牛緊隨其後
    如果要談論中國奶製品,一定逃不過蒙牛和伊利。這對「天生要強」的宿敵,擁有縱貫近20年的恩怨情仇史。而近日,根據蘇寧易購悟空排行榜顯示,818乳業巨頭伊利業績繼續保持領先,再一次奪得線上渠道排行榜銷售額第一,蒙牛則位列第二,Arla愛氏晨曦和紐仕蘭緊隨其後。
  • 伊利蒙牛紛紛提價,超市:不打折原價賣
    其中,伊利和蒙牛作為國內兩大乳企,佔據了國內大部分的牛奶市場,超市貨架上也大部分都是這兩家的產品。 如今,國產牛奶或迎來「漲價潮」?伊利蒙牛已經紛紛提價。根據海通證券在1月5日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1月1日以後伊利、蒙牛的基礎白奶產品出現漲價,漲幅在3%-5%左右,進而導致市場上的牛奶產品在元旦以後出現不同幅度的上漲。
  • 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
    撰文|杜謠謠 編輯|杜周蒙牛和伊利這兩大中國乳業巨頭的爭戰還在繼續。不過,就現狀來說,蒙牛還是居後。可以看出蒙牛此番發債受到了市場的推崇。但事實上,蒙牛的市值並沒有形象中的那麼好,與國內另一乳業巨頭伊利股份(600887.SH)相比,同樣是千億級企業,市值卻始終比不過伊利,相差近800億元。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主要表現在營收、利潤及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