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博士改行說相聲何必驚詫
■肖綱領
近日,有媒體報導,畢業於上海交大的李宏燁,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卻改行做了相聲創作者和表演者,這一「反差萌」,吸引了近9000個網友為其點讚。有網友評價他是「相聲界學歷最強,學術界相聲最棒」,還有人表示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就業方向了。
近年來,關於博士就業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如博士賣豬肉、當全職太太等,這些都曾讓公眾唏噓不已,不少人持反對意見。對於這次博士轉行說相聲一事,公眾一改過去的態度,送去了諸多掌聲,這無疑是觀念的進步。
李宏燁在採訪中表示,對於相聲,自己既有熱情,也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不是一時腦熱之舉。而且,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他對國內製造業的創新環境失望,在學界得不到滿足感,想用「叛逃」傳遞創新想法。相較於一些本來對其他領域頗有興趣和基礎,卻不得不從事自己不喜歡的研究工作的博士而言,李宏燁的選擇看似「任性」,卻是出於真正熱愛,這一選擇中飽含著幸福。
不過,一些人對於博士跨專業或是跨行就業仍然抱有成見。在傳統觀念中,博士應在所學領域開展高深的研究,進行學術創造,因而認為博士轉行是專業不對口、大材小用,是學術界的損失。這種博士「跨行不合理,專業對口才是正道」的成見,極易自我強化。正如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指出的,「成見系統一旦完全固定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受到支持這一系統的事實的吸引,對於和它相牴觸的事實則會視而不見」。可以說,正是受這種觀念影響,之前博士跨行擇業被批評和反對,也就不難理解了。
然而,一般博士的學術貢獻真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大嗎?要知道,以博士群體來論,在任何一個學科領域,學術能力基本都呈正態分布,學術能力極強和極弱者都較少,絕大多數研究者位於兩者之間。《科學界的社會分層》一書指出,至少物理學史表明,大部分科學家作為一個整體,雖然對科學進步作出了顯著貢獻,但個人的邊際貢獻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認為博士一定要專業對口,以便為學術作貢獻的觀點,是對博士學術能力的盲目樂觀。
以這種視角來審視,李宏燁博士轉行說相聲,對學術貢獻的損失未必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大,卻是相聲界不可小覷的力量。正如他的博士生導師所說「藝術與科研結合未嘗不是好事」,況且還有生化博士黃西跨行做脫口秀獲得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鑑。退一步講,如果有人拿到了博士學位,卻不想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只能說明搞科研不是自己的真正興趣,或者已經對科研喪失了曾經的興趣,或是在進行高端研究上的能力欠缺。如果非要強制他們,這既剝奪了博士生的自由擇業權,也是強人所難,難免帶來一些問題。
在價值觀多元和擇業自由的時代,公眾對博士轉行說相聲的行為點讚,是對傳統觀念和成見的修正。對於高學歷人群的自由擇業現象,摒棄成見、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學校應向學生傳播多樣成才觀,社會也要允許各類畢業生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讓所有人都儘可能從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作者系上海出版傳媒研究院研究人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