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2021-01-06 育雅萌媽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其實,這句話已經從側面說明教育需要以愛為契機,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想法,並且對孩子實施更加深刻且全面的教育。

如果說父母選擇用謾罵的方式去"脅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和教育的方向,則會讓孩子無法感受到愛,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對此,有個育兒專家就用牛頓第三定律來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01"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

物理學家牛頓提出的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中間有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兩種力,不過這兩種力的大小相同,方向卻又相反,同時,力無法脫離物體獨立存在。

這個定律其實和親子關係非常一致,也可以用來解釋許多父母平時錯誤的育兒方式,在這裡我們可以通過這幾個有趣的科學小實驗來剖析一下。

02一共是哪幾點折射出父母的育兒方式:

第一點:

我們對彈簧非常熟悉,如果說我們把彈簧放在地上,然後用手施加壓力去推擠它的話,得到的結果是彈簧的長度越來越短,但是我們手上受到的壓力約會越來越多。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我們手上的力氣越大,彈簧的反彈力量越小,所以才會變短,然而並不是說彈簧變小之後壓力就逐漸沒了,反而會等到我們手上沒有力氣後再爆發。

這就好比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在幼年的時候孩子沒有力氣反抗,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他們萌芽在內心的叛逆心理,終會在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和心理素質的時候再度出現,這個時候家長就會像那按壓太久的手掌一樣,沒什麼力氣管教孩子了。

第二點:

如果我們選擇規格較大的彈簧放在地上,然後按照第一點那樣去按壓彈簧,然而無論我們怎麼施壓力氣,就是無法將彈簧按到在地上。

其實這樣規格較大的彈簧就像已經初具自我意識和性格的孩子,這個階段你越去罵孩子,得到的反抗力量也會越大。

兩種不同的小實驗都折射出了父母如果經常用暴力教育的話,會有哪些較為鮮明的弊端,家長可以通過下方幾點了解一下,孩子如果經常被吼叫或者打罵會有哪些負面情況發生?

03孩子經常被吼會怎麼樣?

1、怨恨父母

經常籠罩在父母的吼叫教育下,父母本身對孩子親切的印象也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怨恨。因為孩子是極為敏感的,活在這樣的吼叫和打罵環境當中,他們會深深地認為,父母並不愛自己,甚至厭惡自己。

因此,他們也會用自己的理解去看待父母,比如說怨恨父母。

2、變得自卑焦慮

長期在父母打罵下的孩子缺乏上進的心態,然後性格方面也會變得自卑和消極,如果說父母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即使採用這樣的態度,孩子性格不僅會變得極端,心理上還會出現焦慮和抑鬱的症狀。

吼罵孩子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家長要找對教育方法,譬如以下這幾種教育方式,就被許多育兒專家所認可。

04哪些教育方式適合孩子?

1、關注孩子但卻有邊界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的孩子也不例外。

在這樣的認知下,家長才能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且不會隨便用自己的控制欲去強迫孩子聽從自己的管教。這樣雖然讓管教孩子變得沒有那麼"簡單粗暴",但是卻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並且會願意配合父母的教育工作。

2、尊重孩子並經常溝通

溝通是化解矛盾的良藥,有句名人用這樣的名句解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

其實用在親子關係也是同理,只要父母堅持不懈用理性和堅持的態度去和孩子溝通,並且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那麼孩子也會在父母的良性教育下耳濡目染,選擇用同樣的態度"回報"父母。

打罵教育除了讓孩子變得鬱鬱寡歡出現心理疾病以外,還會讓孩子變得喜歡反抗父母,不願聽從父母的管教,因此,在教育這件事上,建議家長參考以上幾個例子,然後綜合孩子的情況去判斷,自己到底有沒有犯這些錯誤。如果有的話,則可以通過以上的教育方法逐漸化解親子之間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牛頓第三定律」分析:家長吼罵越厲害,孩子叛逆就越嚴重
    但久而久之,壓抑在孩子心中的叛逆傾向會越來越嚴重,最後吼罵式的教育會帶來極大的反作用,若父母們覺得有點誇大其詞,接下來我們就引用著名的牛頓第三定律來進行分析,而之後父母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吼罵孩子會產生極大的反作用?
  • 為什麼吼罵孩子會產生極大的反作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告訴你答案
    學過物理的人應該都知道牛頓第三定律這個概念:兩個物體之間存在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他們大小相同,方向相反。這在物理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定律,如今被越來越多的家長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吼罵孩子已經成為了眼下家長教育孩子的最普遍的一種方式,當孩子的某些做法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時,父母心中的怒火便會無可壓制的爆發。而在他們嘗試著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後,確實會發現這種方法簡單有效,孩子很快就變的"聽話乖巧",成為了他們期待中的模樣。
  • 為什麼孩子越管越叛逆?教育孩子的3個好辦法,比吼破嗓子都管用
    經常有家長朋友向我吐槽,說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從小到大沒讓孩子吃過一點苦,什麼都給孩子最好的,最後卻養出一個「白眼狼」,處處跟父母對著幹,完全是給自己培養了一個仇敵,家長們的疑惑統統指向一個問題: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越叛逆?今天我們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 孩子越管越叛逆,一般都逃不開這3個原因,家長需要對症下藥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親子間難免會發生衝突和矛盾,家長們發現了嗎?其實有的孩子不管倒還好,犯點兒小錯,知道回來向爸爸媽媽認錯,可是有的孩子反而是越管越叛逆,越管越止不住的搗亂。
  • 你吼孩子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文 | 家長幫主創團我又沒忍住吼了孩子——昨晚兒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把新買的沙發弄溼了一大片,我衝上去劈頭蓋臉衝他一頓大吼:「你到底怎麼回事?跟你過說多少遍了...」真心不是熊家長,卻養成了『熊孩子』……我是不是應該把他那些故意犯的錯誤視而不見輕描淡寫?還是應該繼續教育?」都說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但現實卻如此艱難。
  • 為什麼愛哭的孩子有糖吃,越懂事的孩子將來越沒出息,有幾點原因
    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沒人疼,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孩子們哭著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了,讓家長知道他們想要幹什麼,家長就會為了不讓他哭而滿足他,再看懂事的孩子,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在外人看來,孩子確實聽話懂事,但是這種性格,對於孩子長大以後的影響是很大的,具體會有什麼影響呢?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這段時間一直有一個話題很火,「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父母都想知道這是不是真的,畢竟自家寶寶是真的難帶,屬於那種「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類型,今天婷婷就帶各位父母一起看看,是不是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其實寶寶喜歡拆東西是好事,孩子在拆東西的過程中,手腦並用,不僅能鍛鍊動手能力,對思維能力開發也有很大好處,其實,孩子自己拆開的東西都能裝回去,所以,家長不要總是責備孩子,也不用擔心家中物件被孩子拆的沒有「全屍」。
  • 為什麼越獎勵孩子,孩子越背道而馳?
    孩子拼命努力,但是寒假的時候父母卻變卦了,認為成績好不容易提高,寒假再看看書、補補課,考重點高中都可能,所以硬是沒讓去。 孩子自然不答應,父母還責罵:「學習是你應該做的,當初答應就是給你個鼓勵,別這麼不懂事。考上重點高中你愛去哪兒去哪兒,沒人管你。」 孩子沒法反駁,就用不好好學來默默反抗。
  • 這5類娃的家長有福了,孩子有學霸基因,越長大越成功
    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否成功呢?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通過這5個方面的特徵家長就可以判斷出來。如果你的孩子具備這5個特徵,家長就有福了,因為這種孩子越長大越成功。
  • 孩子磨蹭?家長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這幾天我發覺孩子越來越磨蹭,仔細想一想,好像又跟自己催促得太多有關。催促和磨蹭,應該是一對好朋友,家長越催,孩子就越容易磨蹭。有沒有覺得很可怕?因為面對孩子的磨蹭,我們通常的手段就是催,而我們的催,卻會讓孩子更加磨蹭。1.周六中午,孩子爸爸加班回來,我們約好3點半出門去爬山。
  • 抬槓:層次越低的父母,越離不開手機,如此家長教育不出優秀孩子
    這明顯是在偷換概念,同時也反映出這些家長在格局、認識以及境界上的狹隘,通過手機真正學習和玩手機完全是兩回事,沒有任何的可比性。什麼是層次,可以理解為品味、格局、眼界,以及對一件事的觀點是否深刻有見識,這些都能表現出一個人層次。那為什麼說層次越低的人,越離不開手機呢?
  • 為什麼成績越好的孩子,越容易玻璃心?
    現在經常聽人聊起「玻璃心」,有的家長開始將這些詞句對號入座到了自己的孩子上面,玻璃心是一個網絡流行語,意思是指心理素質差,心靈像玻璃一樣易碎,很脆弱,經不起批評或指責。檸檬發現有的家長擔心孩子的玻璃心,特別是成績比較好的孩子,也許這些孩子在我們看來品學兼優,看起來並不是會受不了批評,但其實不然,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是因為成績好的孩子自尊心相對較高。
  • 孩子被打罵後,不吭聲或者激烈反抗都要引起重視,家長少動手
    在父母眼裡,採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最快奏效的方法,而且打的越狠,孩子越能成才。但棍棒教育這樣的方式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孩子,當孩子出現這兩種情況,父母要重視。佩佩和小蘭是一對好姐妹,她們各自有一個兒子,在教育兒子方面,姐妹兩人達成了一致,那就是採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佩佩和丈夫平時經常會對兒子動手打罵,只要兒子做了錯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打罵一頓。
  • 家長越能「忍」這3件事情,養出的孩子越聰明,越有出息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頑皮的天性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真正長大,在某些地方,父母需要掌握「忍耐」一詞。能忍好這三件事,養出的孩子越聰明,越有出息。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不僅會使孩子心理上覺得不安全,喪失安全感。還容易使孩子養成大喊大叫的習慣。只有當父母學會忍耐時,孩子才能向父母學習好東西,變得自律,並更好地控制自己。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難帶」表現,家長就偷著樂吧
    有帶孩子經驗的家長都會有這樣的認識,那就是孩子在2~3歲的時候會忽然變得「難帶」起來,原先對家長的話言聽計從,對爸爸媽媽非常依戀的小傢伙,在短短的時間內,一下子就變成了家長打又打不得,管又管不通的「小惡魔」,這種和家長完全對著幹的操作,讓很多家長在教育的孩子的時候
  • 自行車裡的牛頓三大定律
    再比如說去想一想自行車為什麼能保持向前行而不會倒退或摔倒?當然,肯定不止你會這麼想。直到17世紀牛頓提出了運動的基本規律後我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牛頓認為物體有保持原運動狀態的特性,所以當自行車停下來以後,它能保持停止,而當它開始前進後,也能保持前行。當物體在運動,它趨向於保持運動,當物體靜止時它趨向保持靜止。這被稱為牛頓第一定律。物理學家們稱它為慣性定律,這是一種很好的叫法。
  • 孩子哭鬧不止怎麼辦?家長學會「對症下藥」,破解孩子5種哭聲
    哭是孩子發洩情緒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但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每個孩子的哭聲都代表著不一樣的含義。家長們只有對症下藥,分析孩子哭的原因,才能帶娃帶得更省心,而不是每次孩子一哭,家長只需要哄一下就萬事大吉了。根據育兒專家統計分析,孩子的每一種哭聲都暗示著很多不同的信息。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李玫瑾:孩子若有3種表現,家長偷著樂吧!
    不過,家長有沒有仔細想過,你有時候嫌棄孩子的某種行為,真的是他們的缺點嗎?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出色的育兒專家,近幾年,李玫瑾關於教育孩子的講座,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而針對帶孩子的問題,李玫瑾坦言: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有3種表現,家長偷著樂吧!
  •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著幹?是時候了解白熊效應了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許多父母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孩子特別愛反著幹,越讓他做啥,越不做;而不讓孩子幹的事,他反而越來勁!一部分父母紛紛表示很崩潰。  孩子為何如此「叛逆來勁」?我們先來聊一聊原因,然後從原因入手,再找找方法應對這些「小怪獸」吧。
  • 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長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喊破喉嚨管用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孩子是不可能再重來一次的。如果家長的方法用錯了,那真是不可挽回。在撫養孩子的路上,不僅是孩子的成長,更是父母的修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許多棘手的問題和許多第一次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