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發布全國首個省級入侵物種名錄 見到它們請就地消滅

2021-01-04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李玉坤)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許多生物,餐桌上香氣四溢的牛蛙和小龍蝦、公園裡隨風搖曳的花草、建築旮旯裡令人生厭的蟑螂……你有沒有想過,它們可能是入侵物種。

近段時間,一種名為日本虎杖的植物在英國大肆蔓延,並對建築產生嚴重破壞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回憶起曾在國內遇到的疑似入侵物種,並對我國監控入侵物種工作表示了關注。5月21日,雲南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以下簡稱《名錄》),是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名錄》收錄了雲南境內發現的福壽螺、美洲大蠊等外來入侵物種441種及4變種,其中50.1%的原產地來自美洲。

近些年,我國面臨著嚴峻的生物入侵形勢,海關在查驗時經常查獲入侵物種。農業農村部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推動外來物種管理立法,提出第二批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2013年5月8日,廣州市金沙洲大橋兩側的珠江河道,大量入侵植物水浮蓮覆蓋在江面上順水而下。 圖/視覺中國

牛蛙、小龍蝦、美洲大蠊等「榜上有名」

所謂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在當地的自然或者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可能或者已經對生態環境、生產或者生活造成明顯損害或者不利影響的外來物種。

雲南此次發布的《名錄》將入侵物種劃分為5大類,包括Ⅰ級惡性入侵類、Ⅱ級嚴重入侵類、Ⅲ級局部入侵類、Ⅳ級一般入侵類、Ⅴ級有待觀察類。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孫航介紹,惡性入侵類是指在省級層面上已經對經濟和生態效益造成巨大損失和嚴重影響;嚴重入侵類是指在省級層面上對經濟和生態效益造成較大的損失與影響;局部入侵類是指沒有造成省級層面上大規模危害;一般入侵類是指生物學特性已經確定其危害性不明顯,並且難以形成新的發展趨勢的入侵生物;有待觀察類是指目前沒有達到入侵的級別,尚處於歸化狀態,或了解不詳細而目前無法確定未來發展趨勢的物種。

其中,Ⅰ級惡性入侵類包括微甘菊、鳳眼藍(水葫蘆)、褐雲瑪瑙螺、小管福壽螺等。美洲大蠊(蟑螂)、克氏原螯蝦(小龍蝦)、牛蛙等屬於Ⅱ級嚴重入侵類。

孫航表示,雲南外來入侵物種的原產地來自6個區域,其中來自美洲的種類最多,有223種及1變種,佔全部入侵種類的50.1%,「《名錄》將在推動雲南生物多樣性監測等方面提供科學支撐,也將為我國其他區域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的編研提供經驗和借鑑。」

據了解,目前常用的防治外來入侵物種的方式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學防治等,人工防治依靠人力或者機械設備進行清除,化學防治則是用化學除草劑防除。此外,也可通過生物或天敵防治,利用致病微生物等控制外來入侵物種的種群密度,或者通過綜合治理,結合單向技術發揮各自優勢。

我國海關今年多次查獲入侵物種

雲南面臨的棘手局面,是我國生物入侵形勢的一個縮影。中國是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關在查驗時經常查獲入侵物種,僅今年就發生多起。

今年3月,廣州海關隸屬廣州白雲機場海關現場關員對一名非洲籍留學生攜帶的進境行李進行檢查時,發現其包內夾帶兩隻活體非洲大蝸牛。非洲大蝸牛被稱為「田園殺手」,當事人稱想作為寵物報關。

今年4月,杭州海關隸屬錢江海關駐郵局辦事處查驗關員在對進境郵件進行例行查驗時,發現一件來自西班牙的郵件存在異常。開箱後發現有8個小盒,裡面裝有200餘頭活體鼠婦。

幾乎同一時段,成都海關查獲了8隻活體蠍子。這批蠍子來自英國的無申報品名進境郵件,過X光機時圖像異常,打開後發現8隻收納盒內均有一隻蠍子。經檢測鑑定,屬於南非扁石蠍,原產於南非,毒性弱,性情溫馴、稍微神經質。

2017年8月24日,德國柏林,蒂爾加滕公園出沒的入侵物種克氏原螯蝦(俗稱「小龍蝦」)。圖/視覺中國

「如果『吃貨』能解決一切問題 就不會出現生物入侵了」

近年來,亞洲鯉魚在美國瘋狂繁殖,威脅到當地的生態平衡。不過作為中國人烹飪的一種材料,鯉科魚類深受國人喜愛。得知美國鯉魚泛濫後,很多網友表示,「讓國內吃貨去解決」。巧的是,入侵中國的物種外來小龍蝦,也是我國餐桌的一道美食。這使得很多網友認為,入侵物種之所以會泛濫,主要是因為沒有開發出吃法。

這種觀點顯然有失偏頗。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廖萬金告訴新京報記者,如果「吃貨」能解決一切問題,就不會出現生物入侵了。

廖萬金表示,入侵物種只是外來物種中的極小部分。記者查閱中國外來物種資料庫發現,我國的入侵物種保守估計有754種。其中,入侵植物種類最多,分別是入侵動物和微生物的1.4倍和4.4倍。從來源看,入侵植物主要源於北美洲和南美洲,入侵動物主要來自亞洲,入侵微生物主要來自北美洲。

前不久,一種名為日本虎杖的生物大肆入侵英國,並造成當地生態危機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擔心這種可怕的物種也會入侵我國。

廖萬金介紹,日本虎杖是一個變種,19世紀引入英國,分子標記揭示英國的日本虎杖是一個大克隆,主要依靠克隆生長,基本沒有遺傳變異。該變種與同屬另一物種雜交產生了一個雜交種,這個物種有一定的遺傳變異。

「中國有沒有日本虎杖?這個問題尚無定論,英文版中國植物志說沒有這個物種,但在發表的論文中,武漢植物園和貴州師範大學有研究者認為日本虎杖在中國南方有分布,這個物種是中國土著種。」廖萬金說,虎杖所在的屬叫「首烏屬」,入侵物種在原產地不造成危害主要因為有天敵。

背景

多部門發布多種入侵物種名錄 今年將推動立法

我國相關部門一直對生物入侵保持警惕,多部門發布過入侵物種名錄。

由原國家環保總局(及此後的原環保部)和中科院聯合發布的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已經公布4批。2003年1月,原國家環保總局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第一批外來生物入侵的名單,共有16個品種,典型物種如鳳眼蓮(水葫蘆);2010年1月,原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制訂,環境保護部發布第二批外來生物入侵的名單,共有19個品種,比較出名的如克氏原螯蝦(小龍蝦);2014年8月,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發布第三批外來生物入侵的名單,共有18個品種,常見有巴西龜等;2016年12月,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發布第四批外來生物入侵的名單,共有18個品種。

2007年,原農業部和原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名錄分為六大類435種。2017年,名錄進行了一次更新,增加了包括扶桑綿粉蚧、木薯綿粉蚧、向日葵黑莖病、異株莧亞屬雜草等6種新的檢疫性有害生物,新的名錄包括了昆蟲、軟體動物、真菌、原核生物、線蟲、雜草六大類441種。此外,我國還有禁止攜帶、郵寄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和其他檢疫物名錄,除了貓狗外的活動物均在禁止之列。原農業部於2013年公布了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共52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農業農村部印發的《2019年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要點》提出,將推動外來物種管理立法,提出第二批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盤點

那些我國常見的入侵物種

1.爬上餐桌的入侵物種

克氏原螯蝦、牛蛙、非洲大蝸牛

牛蛙。圖/視覺中國

一些入侵中國的物種已經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典型的有克氏原螯蝦、牛蛙、非洲大蝸牛等。

克氏原螯蝦就是簋街鼎鼎大名的淡水小龍蝦,原產北美洲,20世紀30年代進入我國,60年代食用價值被發掘,養殖熱度不斷上升,各地引種無序,上世紀80到90年代大規模擴散。克氏原螯蝦可通過搶奪生存資源,捕食本地動植物,攜帶和傳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種。

牛蛙也叫美國青蛙,原產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因可食用被廣泛引入世界各地,1959年引入我國。牛蛙適應性強,食性廣,天敵較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易於入侵和擴散。

非洲大蝸牛也是一些人的盤中餐,別名法國螺,原產非洲東部沿岸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奔巴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帶。目前已擴散至我國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其卵和幼體可隨觀賞植物、木材、車輛、包裝箱等傳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傳播。它們咬斷各種農作物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已經成為危害農作物、蔬菜和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

2.因綠化等原因誤引入的入侵物種

鳳眼蓮、馬纓丹、加拿大一枝黃花

加拿大一枝黃花。圖/中國植物圖像庫

許多人聽說的第一個入侵物種就是課本提到的水葫蘆,學名鳳眼蓮。雲南滇池一度汙染嚴重,當地政府認為大規模種植水葫蘆是治理滇池最佳的方式。然而,水葫蘆繁殖過快,造成了新的汙染。

鳳眼蓮原產地巴西東北部,現分布於全世界溫暖地區。在我國境內主要分布在遼寧南部、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逸生為雜草。

馬纓丹是一種美麗的花,又稱五色梅,常作為觀花灌木種植。馬纓丹原產熱帶美洲,現已成為全球泛熱帶有害植物。明朝末年,由西班牙人引入臺灣,由於花較美麗而被廣泛栽培引種,後逃逸。馬纓丹常形成密集的單優群落,嚴重妨礙並排擠其他植物生存,是我國南方牧場、林場、茶園和橘園的惡性競爭者。

加拿大一枝黃花,又叫米蘭、幸福花,經常插花的人可能並不陌生。加拿大一枝黃花原產於北美,在北半球溫帶栽培和歸化。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我國,20世紀80年代擴散蔓延成為雜草。常入侵城鎮庭園、郊野、荒地、河岸高速公路和鐵路沿線等處,還入侵低山疏林溼地生態系統,嚴重消耗土壤肥力;花期長、花粉量大,可導致花粉過敏症。

3.最噁心的入侵物種

德國小蠊、美洲大蠊

德國小蠊。圖片來源: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第四批)

如果說大部分入侵物種都在野外生存,因而未能引起人類的足夠重視,那麼有一種入侵物種,卻令人深惡痛絕,引發「極度不適」,它的名字叫德國小蠊,也就是蟑螂。它們的繁殖力極強,一年可繁殖 5-6 代。

德國小蠊原產南亞,也有學者認為起源於非洲。隨著地區間經濟貿易而遠距離傳播。目前分布遍及全球,中國現主要分布於北京、遼寧、黑龍江、上海、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德國小蠊分泌物可使食物變質,導致人類中毒。它會咬食和破壞食品、紙張、文物、電子設備等,同時攜帶痢疾桿菌、結核桿菌等多種致病菌而威脅人類健康。

德國小蠊還有個同目的遠親也成為在中國泛濫入侵物種——美洲大蠊。美洲大蠊也叫蟑螂,它有一個特性更恐怖,無雄蟲時,雌蟲能進行無性繁殖。

美洲大蠊原產於非洲北部,可能是在販賣黑人時期由非洲帶入美洲。目前,在中國各省市廣泛分布。美洲大蠊的排洩物和蛻落的表皮帶有過敏原,可以引發皮疹、哮喘等病症;美洲大蠊還能攜帶多種致病菌,如痢疾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是家畜及人類許多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傳播媒介。

4.經常被誤放生的入侵物種

巴西龜、「清道夫」魚

巴西龜。圖片來源: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第四批)

近年來,為了恢復生態,有關部門經常組織放生。但是,一些「愛心泛濫」人士沒有區別物種,隨意放生,也成為一些外來物種泛濫的原因,巴西龜就是一個例子。

巴西龜原產美國中南部,沿密西西比河至墨西哥灣周圍地區,目前已經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洲上都發現有野生個體存活,並且已在歐洲、非洲、澳洲等範圍內成功入侵。

上世紀80年代,巴西龜經香港引入內地,繼而迅速流向全國。寵物丟棄、養殖逃逸、錯誤放生等導致其在野外普遍存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巴西龜最多的國家。巴西龜排擠本地物種,對入侵地的本土龜造成嚴重威脅,還是沙門氏桿菌傳播的罪魁禍首。

另外一種經常被誤放生的入侵物種是「清道夫」,學名豹紋脂身鯰。清道夫又叫琵琶鼠、垃圾魚,喜歡養魚的人對這種魚並不陌生,一般會在魚缸中放兩條,清理水底垃圾和缸壁青苔。

清道夫原產南美洲,廣泛分布於亞馬孫河流域。1980 年,清道夫引入中國,作為觀賞魚出現。因為成年清道夫食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類,還會以其他魚類的魚卵為食,也會吞食魚苗。這種魚在國內沒有天敵、極易存活,並且大量繁殖,嚴重擠佔本土魚類生存空間。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編輯 張暢 校對 陸愛英

相關焦點

  • 雲南發布全國首個省級生物物種紅色名錄
    雲南發布全國首個省級生物物種紅色名錄18種物種被列入絕滅等級5月22日,省環保廳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共同發布《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這是我國發布的首個省級生物物種紅色名錄。
  • 《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正式發布
    5月21日,結合開展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宣傳活動,雲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以下簡稱《名錄》)。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在當地的自然或者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可能或者已經對生態環境、生產或者生活造成明顯損害或者不利影響的外來物種。
  • 雲南發布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草地貪夜蛾入選
    新華社昆明5月21日電(記者嚴勇)雲南省生態環境廳等單位21日聯合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該名錄收錄外來入侵物種共計441種4變種,包括植物321種4變種、動物120種。其中,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影響程度較大的惡性入侵類和嚴重入侵類外來入侵物種有115種,佔全部種類的26.1%。
  • 雲南系全國首個公布生物物種名錄省份 已收錄25434種
    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雲南省環境保護廳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聯合發布了《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雲南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公布生物物種名錄的省份。名錄共收錄了25434個物種,是迄今為止雲南省最權威、最準確的生物物種名錄。  自豪  395種動植物被國家重點保護  雲南省環境保護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高正文介紹,《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由昆明植物研究所牽頭,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大學等單位組織省內外200多位專家,共同編制完成。
  • 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小龍蝦曾上榜入侵物種名錄!但……
    中國生態環境部2日在北京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215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延伸閱讀:小龍蝦上榜入侵物種名錄!
  • 吃貨號稱把入侵生物吃到滅絕,為什麼雲南卻在大戰小龍蝦中完敗?
    去年,雲南省發布了《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是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該名錄將入侵生物按照危害程度高低分為5大類,分別是:Ⅰ級惡性入侵類、Ⅱ級嚴重入侵類、Ⅲ級局部入侵類、Ⅳ級一般入侵類、Ⅴ級有待觀察類。其中Ⅰ級惡性入侵類包括水葫蘆,而Ⅱ級嚴重入侵類名單中則出現了小龍蝦以及牛蛙的身影。
  • 小龍蝦還是雲南入侵物種?人蝦大戰雲南大敗,數十噸龍蝦何去何從
    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聽到很多人說,小龍蝦作為入侵物種,沒想到卻被我們吃的漲價了這樣一種話語。我們國家吃的小龍蝦確實是非常的多,國內的人都對小龍蝦這一道美食情有獨鍾,但是我們平常吃的小龍蝦基本上都是人工養殖的,屬於乾淨的蝦。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小龍蝦已經入侵我們國家失敗了,畢竟大家吃的都不夠了。
  • 《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雲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也是全球34個物種最豐富且受到威脅最大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據統計,僅在雲南省盈江縣發現和記錄的鳥類就達550餘種。   雲南省環境保護廳和中科院昆明分院22日聯合發布《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標誌著雲南成為我國首個公布生物物種名錄的省份,為今後開展物種研究、保護、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 泛濫雲南的「惡草」,排名中國入侵物種名錄第一位,至今沒能解決
    在其中,中國就是一個深受入侵物種困擾的國家,截止2014年11月查明的數據中,中國外來物種乳清的植物有72科285屬515種,並且其中有50種位於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由此可見我們中國物種入侵的嚴重。所以在03年的時候,由國家安全環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中國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就深刻的記載了這些入侵物種的模樣,而在其中最先列舉的第一位,也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紫莖澤蘭」。
  • 新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發布,新收錄15971個物種
    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日前發布,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相比2019版,新收錄15971個物種,新增蠅類類群。2020年度名錄編研由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單位聯合相關分類學專家完成。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其中包括物種110231個,種下單元12049個。物種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以及少量細菌、病毒等物種。
  • 我國入侵物種第一名,雲南80%土地已被入侵,還在不斷擴散
    物種入侵事件,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普遍了,很多人會認為中國的外來物種入侵事件並不普遍,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我國是一個深受外來物種入侵傷害的國家 ,截至2013年,確定入侵我國的外來有害生物有544種,其中造成危害嚴重的有100多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入侵中國的有50多種。我國每年因為入侵物種帶來的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
  • 中國生物物種和紅色物種名錄發布
    原標題:中國生物物種和紅色物種名錄發布   近日,環境保護部在京舉行大會紀念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迪亞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胡德平出席大會並致辭。
  • 雲南發現白腹針尾綠鳩,已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雲南發現白腹針尾綠鳩,已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副主任張國鋼介紹,白腹針尾綠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主要分布於寮國、泰國和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高級工程師時國彩說,10日,鳳凰山鳥類環志站的工作人員對這隻白腹針尾綠鳩詳細體檢,確認其健康狀況良好後,於18時25分進行了環志放飛。
  • 你最愛吃的小龍蝦,竟然是外來入侵物種,它們造成的影響太大了
    經過這幾十億年來的發展,地球已經從最早的一個單細胞生物,發展到現在擁有上百萬種物種的地球。在地球上,每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都經過了長時間的進化,最終形成了特定的局面。在每一個生態系統種,物種之間存在競爭,捕食,排斥,適應以及共生的關係,它們之間互相制約,但又互相依賴。所以,當一個外來物種出現的時候,它有可能因為被捕食,或者適應不了新的環境而消失。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引發關注。
  •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在線發布
    本網訊  記者柏斌報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近日在線發布了最新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2020版年度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其中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生物物種名錄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
  • 一次繁衍10萬後代,「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見到請別放過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物種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跟隨人類的遠洋船隊抵達陌生的環境。如果環境恰好適合它們繁衍,又沒有天敵,那這個物種就會在新的生態系統裡快速擴張,威脅原有生態體系的穩定,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入侵物種了。
  • 半月談|660多種已入侵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十年增三成
    1660多種生物入侵我國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廣東北江發現的外來入侵生物「怪魚」我國農林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增長迅速。2008年到2010年,原環保部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物種調查顯示,我國共有488種外來入侵物種。
  • 根據ICU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目前已有31種物種滅絕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最新更新已宣布31種動植物物種滅絕。 ICUN星期四宣布,這一總數包括丟失的鯊魚,被列為極度瀕臨滅絕或可能已滅絕,最近一次記錄是在1934年。失落的鯊魚棲息地在南海(世界上最被開發的海洋地區之一)中,已經被廣泛捕魚了一個多世紀。
  • 2020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發布,新增物種近1.6萬個
    今天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日前在線發布。記者注意到,2020版年度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相比去年名錄,共新增了15971個物種。生物物種名錄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據。